■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刘海英
“错误”的背后是什么?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刘海英
今天美术课一结束,美术王老师找到我,气愤地说:“刘老师,今天你们班学生站队很不好。下课了,我在前面组队,后面有十几个小朋友就从其他楼梯口,分头跑回教室。”
听到这些,我也生气了。第一,疯跑不安全,已经和孩子们形成班级约定,并提醒过许多遍了,为何没有用?第二,不站队回来,路上一旦出现危险,老师不能第一时间看到,这就会延缓处理问题的时间,这让我很担心。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不满、愤怒、担忧……
中午,我一边吃饭,一边在寻思着,如何处理这件事?带着情绪教育,我定会生气地批评孩子们,并说教般地告诉他们,这样做法的种种不良后果。可是,孩子们会从我的行为中学到什么呢?遇到事情,发泄情绪:吼叫、指责、批评……我当然不希望是这样。《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著,玉冰译)中,曾这样写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希望他们从我身上学到这样的品质:遇到问题,理智地分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改正错误。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著,阮胤华译)一书中讲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这些孩子急着回来的背后,是有一个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呢?不妨听听他们的声音。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情绪已经平和了许多。
其他同学都放学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我说:“同学们,看到你们急匆匆地跑回来(观察事实)我很担心(感受),我担心你们路上会摔跤,会受伤。因为我很看重你们的安全,同时我也很看重规则(需求)。为让你们都能安全回到教室,我很希望你们能够站队回来(请求)。”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听得很专注。我问道:“同学们,那你们从其他楼梯口急着跑回来,是什么原因呢?”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子聪说:“老师,我想早点回来吃饭。”我环视大家,没有人再举手,继续问:“你们都和他有一样的想法吗?”孩子们纷纷点头。
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我明白了,原来孩子们想提前回来,就是为了这么一点点小愿望,想早点吃饭。这只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已。此时,我的怒火早已烟消云散了。
《批判性思维》(美,布鲁克·摩尔,理査德·帕克著,朱素梅译)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即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学生在跑步回来的这件事情上,很显然,他们没有经过思考,而是按照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在行动。如何帮助学生在遇到事情时,学会理性思考呢?《批判性思维》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论证。“论证由前提和结论所构成,其中前提为结论提供理由,结论是被前提所支持的断言。”论证,可以帮助学生反省他的推理是否正确,并进行评估。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论证。
我笑着问他们:“那你们早回来,提前吃到饭了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说“没有”,“结果呢?”一个宝贝说:“结果还不能早点回家。”
我说:“同学们,那你们说一说,咱们到综合楼上课,为什么要站队,慢慢走回来呢?”
生1:这样很有秩序。(理由是外在的)
生2:不吵扰别人。(心里有他人,但理由依旧是外在的)
生3:安全。(关注到自己了)
师:是啊,站队有秩序,这样比较安全,而且一旦发生危险,老师在身边,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到你,你们说对吗?
孩子们点点头。
师:你们说说,从其他楼梯口跑回来,有什么坏处呢?
生4:容易撞到别人。
生5:是啊,很容易受伤,受伤了也很麻烦。
生6:不跟着老师一起回来,这样,发生危险,老师看不到,自己就会很疼。
(他想说:老师不能第一时间给到帮助,延缓了处理伤痛的时间。呵呵)
通过这样的理性思考与评估,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道理孩子们都懂了,但是从道理到行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体验。接下来,我对小朋友们说:“同学们,其实刘老师知道,你们可以做得很好,是吗?”孩子们用力地点点头。“那我们接下来,就来体验一下,咱们一起试一试从教室门口站好队,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站队,慢慢走上去,大家感受一下,和你疯跑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们带着好奇,十秒钟站好队。
我陪着孩子们一起慢慢走到新楼三楼,然后又慢慢走下来。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分享自己的感受了。
生7:老师,我发现我们走在走廊上,一点声音都没有。
师:感觉怎么样?(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
生:感觉挺好的。
师:给你点赞。
生8:这样慢慢走,其实也很快。(辩证法,厉害)
师:为什么慢慢走,也很快呢?
生:因为慢慢走下来,就不会耽误这么长时间来练习了。(体验了,自己悟道了,胜过老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的说教)
生9:这样走下来,多安全啊。
……
我带着这群小家伙们走出校门,非常有秩序。一边走,我一边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来到父母面前时,我请家长们为孩子鼓鼓掌,孩子们体验到的是进步后的鼓励与成就感。
看着孩子和家长们远去的身影,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反思:
有时候,我们太害怕自己犯错,也怕孩子犯错。常人会想:犯错误多没有面子,多丢人啊。于是,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心中就会有许多自责;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没有尽到一个做老师的责任,于是内心深处就会有许多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失望、愤怒、咆哮,有的父母也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呢。所以 ,当我们承认自己就是不完美的人,就是有缺点的正常人时,也许面对错误,心里就会变得更坦然了。而当我们能够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并关注于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关注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时,我们的心态也许就会更平和了,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去处理问题了。
同时,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就会有极强的被尊重感,他们会更加努力,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样的教育过程,相对于简单粗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脑筋,但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却更有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了“错误”的背后有一个需求,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责任编辑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