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的材料属性和审美探析

2017-03-29 06:53:16王雨晴孟梅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漆漆画漆艺

王雨晴,孟梅林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大漆的材料属性和审美探析

王雨晴,孟梅林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我国对大漆材料的使用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大漆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出无与伦比的东方气质。本文主要探析了大漆材料的自然属性、质地特征和肌理特征,以及各个时代对大漆不同的审美倾向,阐述了大漆在艺术领域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大漆;材料属性;审美;艺术价值

2002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个长121厘米的漆弓。弓身除了柎手位置,均有漆皮。漆皮微微皱起,部分脱落。专家经过数理分析,确定漆皮为生漆,也就是大漆。漆弓虽埋藏于地下八千年,外表却仍露出微微光泽,引人注目[1]。这件漆器的出土,将中国人制造与使用漆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的“漆之源”。

1 大漆的材料属性

1.1 大漆的自然属性

在古汉语中,“漆”字被写作“桼”,是一个象形字,其意义为在树上割了两刀之后流下液体。大漆是自然的产物,漆树所产的树漆,其主要成分为:漆酚、水分、漆酶、漆多糖,以及少量的油分、葡萄糖和有机酸等。漆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这种生命力赋予了大漆丰富多样的自然属性。在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关于大漆的成语、诗句数不胜数,例如“如胶似漆”表现了大漆的粘黏性;“滴漆入土,千年不腐”形象地说明了大漆的耐腐性;“风油雨漆佳”是说大漆在雨季湿润的环境下更容易干燥;“漆身为厉,漆身吞炭”意思是说大漆具有致敏性;“百里千刀一斤漆”展现了割漆工作的辛苦和大漆的珍稀性[2]。古人用智慧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大漆的各种特性,而这些正是大漆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1.2 大漆的质地特征

从漆树上采集下来的生漆,需要提炼后才可以使用。提炼后的大漆是一种半透明的液体,泛着淡淡的褐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漆液中闪耀着一层细腻的光亮。一般覆有大漆的载体,除了增加耐久性之外,还会增添一份细腻柔软,极具中国古典之美。

漆的半透明的材料性质,还赋予了大漆特殊的色彩特征。将大漆与其他材质结合,便会产生奇妙的组合反映。在大漆中加入铁,大漆变黑,“漆黑”一词由此而来。在漆画创作中,漆艺家们经常用漆黑来表现水面、山峦。丹漆,是由大漆与朱砂调合而成,是中国最具代表的颜色——朱红色的由来[3]。大漆的色彩与其他颜料色彩不同,漆的色彩温润又神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历久而弥新。

古话说“食物的好坏先看餐具”,而餐具的好坏自然要看制作餐具的材料。大自然赋予大漆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与任何化学合成材料混用,所以将大漆用于餐具等生活用品的制作是非常安全的。大漆无异味、无毒、无害,通过漫长而又精心的制作,漆艺家们为我们展现了大漆细腻温润的一面。与陶瓷的冰冷不同,漆器在接触人体的过程中所散发出的温柔的力量,会让人感受到它的温润、它的安静、它的温暖。

1.3 大漆的肌理特征

肌理,是指物体的质感或是表面纹理,是一个物体在立体形态中被感知和认知的关键[4]。大漆的肌理通过不同的载体与不同的髹饰技法表现出来,与木胎、陶胎、竹胎等不同胎质的结合,给予了大漆不同的肌理美感和千变万化的奇幻造型。除了天然的特性,特殊的髹饰工艺称得上是对大漆生命历程的又一次升华。在明代人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一书中,记载大漆的髹饰技艺多达14类100余种[5]。现代漆艺家常用的髹饰技艺有磨漆、戗金、弹染、变涂、推光等,作画工具也由瓜丝、麻布、树叶、棕丝以及漆艺家的手等来代替笔。大漆通过不同的髹饰技艺的研磨,展现出丰富的肌理形态,它们或如丝绸般细腻,散发出令人陶醉的光泽;或如金属般闪耀,变得闪亮、鲜明;或如沙般粗砺,天然成趣,展现后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每一种形态都是大漆的侧影,都是大漆与观众的一次交流。

2 大漆材料的审美发展

2.1 从古至今大漆材料的审美发展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将中国大漆的制作使用推进到八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证实了早在七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发明了色漆。中国人在使用大漆的漫漫旅程中,受历史背景、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大漆的审美也在悄然地变化着。

在古代,漆器是帝王将相使用的奢华之物。商周时期,漆器以彩漆居多,用松石、金银加以点缀[6]。秦汉时期是中国漆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漆器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战用武器到乐器、到餐具,漆器的踪影随处可见。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装饰丰富、线条流畅、顿挫有致、色彩瑰丽而庄重,还采用了旋制、线描、鎏金等新的技法,在漆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西晋以后,佛教盛行,大漆的夹纻工艺深得佛像工艺师的喜爱。夹纻技法就是今天福州漆艺中的脱胎技法,以漆灰和麻布相结合作为漆胎,制成的佛像轻巧而坚固。唐代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大漆的发展,漆器的审美也向富丽堂皇的风格发展,漆器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变成更具欣赏性的陈设[8]。宋代以后,大漆的髹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漆器的风格以多变的样式为特点,突出器物的结构美感,色彩趋于素雅。这一时期髹饰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多种髹饰技法的叠加、纹饰频繁的更换,开创了大漆工艺千变万化的繁荣局面。

当代漆艺家们追随着祖先的脚步,发现了大漆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漆画在中国艺术节中崭露头角。通过以乔十光为代表的漆艺家们的努力,中国漆画从传统手工艺的范畴逐渐变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进入纯艺术的领域[9]。漆画家们不再拘泥于漆黑、漆红两色,并通过打磨的工序,使漆画呈现出深浅不同、层次分明的色彩。漆画风格也更突出意境美,不同的材质融入漆画创作中,增强了漆画的表现力。

漆画在中国大地以蓬勃之势发展,而大漆丰富的材料属性让这个大自然的瑰宝绝不甘于只作为一种绘画材料。很多人开始将大漆引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将设计与漆艺术紧密相联。2009年1月,在武汉举办的“中国当代漆艺术造物与空间学术提名展”展览,共展出了18部作品。没有平面的漆画作品,也没有传统的漆器摆设,所有作品均为充满现代感、时尚感和设计感的漆艺作品,甚至还出现了书房、茶室这样庞大的与我们生活空间紧密相连的漆艺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茶盘拥有丰富的造型、灵动的图案;茶室用简单的红与黑构成简约的线条,突显端庄、静谧;漆艺首饰在大漆的包裹下显得璀璨、婉约、灵动变幻。“设计”成为了现代大漆工艺融入时尚生活的关键词,让这场探索大漆应用之美的艺术实践得以实现。

2.2 未来大漆材料的审美趋势

从最早的传统漆器到平面的漆画,再到融入现代生活的漆艺术,漆艺家们在广阔的漆领域中不断突破传统,不断创新,为漆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大漆进入现代时尚生活的同时,漆艺家们仍旧没有放弃对大漆更深层次内涵的探索。他们认为,只有在完全了解这种材料,完全明晰大漆的文化内涵以后,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精神,才能让拥有八千年历史的大漆展现出自身无限的价值。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精神内涵和性格风采,将现代中国人的个性牢牢地印入大漆艺术之中,是当代漆艺家们的共同追求。

随着中国现代材料学的快速发展,与大漆性能相似的腰果漆、聚氨酯漆等化学合成制剂进入漆艺界。这种化学合成的漆液之所以能够受到一些漆艺家的推崇,是因为他们认为心中所想才是艺术的真谛,而天然漆只是一种绘画材料,在自己的创意面前,用什么样的材料表达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10]。但实际上,坚守大漆材料的使用不单纯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文化层面的问题。摒弃对传统大漆的使用,实际上就是把漆画与其它画种的区别消除掉了,跨进了别的绘画领域,那就没有必要用漆来绘画。只有坚守大漆,才能表现出画作自身的独特性,才能表达这个材料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效果。如何坚守漆材料的天然性,是未来我们在漆工艺发展中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应从根源抓起,通过教育和世代人的努力,将大漆的魅力和涵养无限地传承下去。

3 大漆的艺术价值

3.1 实用价值

大漆因为其特殊的性能,成为古代人的生活伴侣,从餐具中的碗、盘、壶、杯、筷等,到日用品中的盒、镜、托、柜等,再到乐器中的编钟架、笛子、萧、鼓、瑟,大漆的实用价值在古人的智慧中一一体现。随着瓷器的兴起,材料稀有、工艺繁复的日用漆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大漆的应用只局限于建筑领域,屋檐、梁柱、亭台、马车在大漆的映衬下熠熠生辉[11]。大漆和日用生活的关系、和建筑的关系、渗入先民的生活之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大漆却仍旧散发出迷人的光辉。除了大漆经久不变的优雅风姿外,人们还发现用大漆制作餐具无毒无味,耐腐性极高。有数据显示,用大漆作为涂料生产的漆筷,对细菌的隔离甚至超过了现代高科技所生产的筷子。同时,大漆涂刷的家具触感温润、色泽祥和,兼具审美性和防腐性两方面的优势。随着当代漆艺家们对大漆的深入发掘,大漆的实用性质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3.2 文化价值

大漆在中国有“国漆”之称,由此可见其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漆树春天而绿,秋天而落。大漆正如它的母体漆树一样,在不同的时代为我们呈现出不同的东方民族文化。从最早的朱漆碗到秦时壶身上行云流水的纹样,再到唐宋富贵的镶金图案,漆器的演变可以说是先人生活状态和审美变化的历史缩影。漆艺家用“温良恭谦让”来形容大漆的品质,它的温润、包容和亲和力,都与东方的文化特征不谋而合,让人们在接触大漆、了解大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归属感。随着现代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大漆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们面对大漆所产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结语

从日常的茶杯到珍稀的皇室用品,漆器所呈现出的生命形式千变万化,这种变化来自大漆自身的生命力,来自大自然赋予大漆的天性,来自千百年来匠人的智慧创造。大漆的美源于材料,然而要将大漆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磨练,需要靠理性去感受,更需要匠人们面对孤独的勇气和髹饰器物的耐心。我们在探讨大漆自然天成美感的同时,更需要了解漆艺家们在大漆工艺这条漫长而又孤独的道路上所散发出的匠人精神,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引领着中国漆艺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1]赵尔东.漆与物——试论大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

[2]李明谦,胡秀妹.论中国大漆材料的美学特征[J].包装工程,2015(8):37-40.

[3]李鹏.大漆媒材与传统室内装饰[J].中国生漆,2014(12):44-46.

[4]姜吉荣,潘天波.漆艺的材料:天然·质地·肌理——兼及大漆在工艺品开发中的担当[J].中国生漆,2014(9):23-25.

[5]岳洋.大漆应用于现代漆艺品的价值探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

[6]党双忍.中国大漆的故事[J].中国生漆,2014(12):20-23.

[7]葛永锋.秦汉漆器纹饰形式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12):264-266.

[8]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张婕.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践之旅[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乔十光.漆画的多元世界——《中国漆画展》观感[J].美术,1986(8):13-15.

[11]翁纪军.大漆归来——论大漆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J].上海艺术家,2015(8):84-85.

2016-10-03

王雨晴(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孟梅林(1970- ),男,副教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与漆艺研究。

J527

A

2095-7602(2017)02-0157-03

猜你喜欢
大漆漆画漆艺
大漆世界:变·通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作品选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蒲美合作品选
漆画作品
食品工业(2020年7期)2020-07-24 09:41:52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0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0
郑崇尧漆艺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