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必全
试论影像传播的成功之道
——以《海上》为例
农必全
以探求影像传播的成功之道为根本目的,以李杰的摄影作品《海上》为例,通过对系列影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对现实的尊重、对自身的反省、对人生的思考这三个方面考量了这组影像在传播时所传达的积极思考意义以及示范意义。
影像传播;摄影作品;《海上》
李杰的摄影作品《海上》是一组充满人文气息的纪实作品。黑白的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有助于调低整体画面的节奏感,使人们能够更专注于影像的细节,同时也突出了作者观察视角的冷峻;远、全、中、近、特的景别搭配,容纳了不同的观察维度,使得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完整;独特构图的选择,将人的存在、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突出出来,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这组影像是冷峻的,在平和沉静的影调下,看不出过多的情感宣泄;这组影像也是饱含态度和情感的,作者将着力点放在了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安排的细节描摹上,显示出了强大的内在情感张力,取得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良好传播效果。
这种澎湃的情感张力为取得良好影像传播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究其根本,源于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尊重、对自身的反省、对人生的思考。
“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是尊重现实,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将现实世界的种种纳入艺术世界中来,并且常常因为表现社会生活的问题和弊端而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进步性。”[1]毫无疑问,在这组作品中,充满了因现实而带来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碰撞。
客观的现实世界是艺术家创作的根本源泉,真正的艺术家会沉下心来去认真审视、仔细思考这一方水土以及所滋养的人的生命姿态。这种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审视,恰恰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于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上的尊重。作为观众,笔者实实在在地从这一幅幅照片中看到了李杰老师的真诚与用心:对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现实人物的尊重。
这种尊重是发于内心、源自经历、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尊重。李杰作为一位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摄影师,长期与各色人物、各类事物打交道的经历会让他对生命和人生有更深入地感悟和认识,最终形成了对一切事物的尊重本能。在作品中,作者以平视的角度来看待“海上”和“海上人群”,把这个地方的存在状态看成是一个需要平视、需要尊重、需要思考的平常存在,不需去拒绝,也不必去着意渲染;把这个地方人们的生存状态看成是一种普遍现实,不需去回避,也不必去刻意强调。他所要展现的就是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自然自在的“海上人群”以及蓝天白云、沙滩大海、捕捞嬉戏、柴米油盐的“海上”。因而在影像的呈现上,既没有煽情的渲染,也没有主观的臆断,总是比较冷静地、平和地、中立地、客观地(尽管不可能完全做到)展现出“海上”和“海上人群”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这地方的生活、劳作、娱乐,这些人的平静、安详、质朴都直观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这种尊重也是深入了解、充分感受、有着生命敬畏的尊重。“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决定着艺术作品所能企及的高度”,这是经过无数艺术家创作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李杰老师正是在经过长期艺术创作经验的积累,在深入了解这地方、这些人后,在充分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才能将这些对生命的敬畏融入拍摄当中。因而,孩子们的玩耍、大人们的劳作、无垠的海面、高悬的天穹……这些原本普通寻常的景象就在作者心中产生很多了额外的意义。拍摄作品的相机是物质的,拍摄物也是物质的,但它所再现的一定是经过作者深刻思考的内心世界的投射。与其说这是在拍摄这片海,不如说是在展示一种主观的感知,一种对浸润着作者对事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刻而强烈的主观感知。
因而,当这些浸润着作者独特理解和思考的照片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片海和这些人的敬畏,进而触发我们对“人”和“地”的深刻思考。当然,这既是我们自身的审美期待和审美经验的直接投射,也是作者对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有意预设的结果。
可以看出,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生和存在的自省。这种自省可能就是源于我们总是在追问某些内心渴求已久的东西。“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探求、想解决却无处寻找答案的形而上的问题。很明显,这部作品也流露出了类似的思考。看着这些影像,“这些人是谁?”“是曾经的我还是将来的我?”“我该如何面对现在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就直接跳入了我的脑海,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看着这些影像越久,笔者似乎就越觉得这片海,其实是“虚”的,它可以指代诸如平原、山地、乡村、城市等一切可供人们生存的地方。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与其他生存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而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的唯一区别仅仅是作者拍摄的对象恰好是这片海罢了。当看完这个具有强烈象征符号意义的“海上”影像时,我们会陷入深深的反省中:“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些物质贫乏的人会这么快乐?”“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面对他们,我们还能有什么抱怨?”“我们当下的追求还有什么意义?”……此时,作者所提供的“海上”这个时空,就变成了观看者关照内心的一面绝好的镜子。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切都是快的,一切都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我们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收拾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得匆匆赶路。而这些影像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反思自我的机会,那些欢乐无邪的孩子、那些辛勤劳作的渔人、那些悠然自在的动物,那些复杂多变的云彩、那些宽旷辽阔的海面、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峦……都唤起了我们内心那些相似的回忆。
作者将自己对自身的深刻反思投射到镜头中去,使得这些影像带上了浓重的哲学思考意味。在看这些影像时,笔者常常会被其中的细节触动而不自觉的走神,陷入对自己家乡的思考:曾经蛙声一片的鱼塘如今布满了荒草、曾经的拥挤小杂货铺早已关张、曾经热闹的祖屋已经坍塌、曾经漫山遍野的野生林木被砍光种上了速生的桉树……也陷入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爷爷四处找秘方治好了我的尿床毛病、奶奶一把拉住了快跌进水库的我、第一次下田插秧被蚂蟥蛰时的无措、妈妈把我寄养在叔叔家时的号啕大哭、爸爸接我回家时的开心大笑……通过作者提供的影像,让笔者对失落的乡村、曾经的自己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说:“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正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2]这也是摄影艺术想要达成的目的:通过这些充满哲思的影像,让观众与图片建立起一种深度的“对话”,从而直接唤起观众自己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反思,进而促成自身问题的解决。《海上》的成功之道也正在于此:将自己的深刻反思融入看似冷静的画面中,让观者自己从中咂摸出那些反思和反省滋味,最终使得自身的某些问题得以解决。
“我思故我在”,前文论及,思考是人们得以存在的方式,人们用思考来表明自身存在的积极意义。这种思考,会直接促成我们自身的完善、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也许,我们对某些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但正是这样的不断思考的状态和阶段性的思考成果,会直接成为我们保持内心宁静和得以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在这些影像中,作者也在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的思考。蓝天白云下宁静的吊脚楼、辽阔海面上闲适的海鸟、瓢泼大雨时独孤的船头、安静的海边旁亲吻孩子的母亲……这些镜像,都在传达着对人生思考的深刻主题。
《海上》系列影像就像一面面镜子,既折射出李杰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照射出我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在海上,我们都在这个社会之海、人类之海,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如何自处?因而,我们在观看这些影像时,会感到熟悉的味道、会忆起曾经的过往、会对我们自身进行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曾说,人这一辈子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影像的方式向人们提出了这道深刻的人生思考题,他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人,广袤海域上独自划船的少年、站在木杆上若有所思的孩子、亲吻着哭闹孩子的母亲、木屋平台上自在起舞的青年……我们时时都可以观察到这三种关系的存在。所以,这些影像不仅是客观的呈现,更是主观的表达,它们所传达的形式内容和流露的情感倾向就是对作者对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后的结果。
通常,我们看到的照片,就是一种记录或者是好奇,而在《海上》,李杰试图做的不再是讲述某一个地方的人群正在发生的故事,而是更进一步地对人的思考和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是作者的一个态度,也是这组作品表达的核心。冷峻幽深的黑白色调、富有深意的画面构图、关注“人的存在”的价值取向……无一不是作者对人生经过深入思考后所精心选取的影像呈现方式。冷静的黑白色调可以让人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慢下来,去关注和思考自己的生活;独特的画面构图可以让人们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去关注和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可以让人们获取更多的观察视角,去关注和思考人与内心的关系。这些安排正是李杰老师的用心之处:他用影像为我们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期待观众自己从画面中自己去探寻、去进行独立的思考[3]。
因而,这些影像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是具有普适性、概括性的、具有哲学思考意味的人的体系和生命的体系。这种促使人们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考的深刻意图,也使得这部作品得以超脱影像本身,上升到美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高度。
综上所述,李杰老师的摄影作品《海上》,让笔者从中收获良多。当合上这些影像时,一声声感叹、一点点伤感、一丝丝回味就不由自主地涌上心间。笔者从这一幅幅冷峻平实却蕴含巨大内在情感张力的影像中,不仅体会到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也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力。并且,这种看似隐蔽的情感张力,却能够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抵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尽管有艺术评论家断言:“作品一旦创作成型就和作者没有联系了,它将独立地存在着”[4],但这一幅幅经过精心制作的影像,却让笔者看到了一个有良知、有格局、冷静而理性的摄影家。他在对现实充分尊重、充分敬畏现实的基础上,用影像语言尽可能还原出具有象征意味的一群海上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表达了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摄影师对社会现实的具体态度,进而促成我们对社会、家庭、个人进行更深入地理性思考和长远内省。
[1]邵雪婷.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实主义艺术对生存美学的观照[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2]徐皓.做学问要“接地气”[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3]张梦舟.纪实摄影家李杰及其作品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
[4]邱益莲.文本的多元解读与经验唤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10).
[作 者]农必全,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