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文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南京 211800)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政策困境与应对策略
韩亚文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南京 211800)
本研究采用人种志研究方法调查内地高校英语课程学习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课程政策的分析,我们发现: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大班授课、分层教学和评分优惠的英语课程学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自卑、厌学和孤立情绪;部分少数民族同学认为优惠政策影响公平性,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依赖性。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编班、合理规划教学层次和改革优惠政策的建议。
英语学习政策;困境;策略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由于地域差异,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程学习成效低下。与汉族学生相比,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和学位授予。为此,部分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了优惠的课程政策,以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英语课程学习。经过数年的实践,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部分研究者的重视和反思。[1]7
英语课程学习政策是语言政策的一部分。语言政策具有接纳和排斥的能力,政策的实施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团结或引起社会的分化。[2]14本研究将调查江苏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程政策和学习情况,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对这些政策看法的基础上,剖析内地高校英语课程学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在录取时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加分或者降分的办法,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3]根据这项规定,中国高校长期以来执行对新疆考生适当降低分数线的照顾录取和按比例录取的政策。内地高校在全疆招生中以比例为主,在少数民族内部以成绩为主,择优录取的方式。总的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是以降低少数民族考生的入学标准为代价。[4]79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绝大多数民考民学生(从小接受民族语言教育,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受的英语教育极为有限,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民考汉学生(在高考时使用汉族考生同样的一套试卷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中有过英语课程,但英语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5]62
中国高校对英语课程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英语被视为国际交流的主流语言,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看来,英语能力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6]2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地高校考虑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历史与基础,尤其是语言差异和英语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降低标准或采取优惠政策,以帮助新疆学生完成英语课程学习。近年来,不少研究者[7-8]从不同角度调查和分析了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但还没有研究者分析过内地高校课程学习政策。这种课程学习政策,是否真正有助于新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成长,能否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融合和团结,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未能有效阐释课程学习政策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需要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内地高校的英语课程有哪些政策?
(二)内地高校的英语课程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什么影响?
(三)少数民族学生对内地高校的英语课程政策有什么看法?
本研究在江苏一所理工科大学(以下称为苏理工①文中的大学和学生都是化名。)开展。该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该大学加入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开始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在校的近3万名全日制大学生中,共有141名来自新疆的学生,分别在城市规划、安全工程、通信工程等不同专业学习。在这141名学生中,有87名维吾尔族,34名哈萨克族,11名回族,2名柯尔克孜族,2名蒙古族,2名土家族,1名满族,1名撒拉族和1名壮族。这些学生中民考汉学生78人,民考民学生51人。
研究者依据目的性取样原则,选取苏理工32名新疆学生,16名汉族学生和8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这32名新疆学生中,有16名民考汉学生,16名民考民学生。16名汉族学生分别来自江苏、贵州、云南和河南等不同地区。这16名学生都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同学和室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熟悉。8名大学英语教师都有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的经验。
研究者采用人种志研究方法[9]81调查大学的英语课程学习政策及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研究者在收集学校相关政策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从2014年起,不定期通过深度访谈研究对象,获取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看法。在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研究者对所有访谈进行录音。每人每次访谈约为20分钟,所有采访都在研究者的办公室进行。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所有资料进行主题归类,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根据需要探究的问题,及时补充新的材料。全部数据收集完后,研究者通读所有数据,将访谈、课堂观察和政策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提炼后得出研究结论。
在这个部分,我们根据三个研究问题---该大学的英语课程学习政策,课程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课程政策的看法汇报我们的研究发现,并进行讨论。
1.英语课程编班政策
大学英语是内地高校的必修课。由于师资紧张和教室数量有限,苏理工英语教学班级规模较大。例如,2016-2017学年第2学期该校共有163个英语教学班,人数超过60人的班有150个,约占92%;其余班级规模较小,但人数也都超过40。少数民族学生按照专业,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与汉族同学一起参加英语课程学习。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英语教学班只有一个少数民族同学,最多不超过三个。
2.英语课程教学政策
苏理工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学校按照三个层次安排英语教学。第1学期学生修读基础英语1,课程内容包含每周3课时的读写课,每周1课时听说课;每周2学时的网络自主学习。原则上按照2个自然班级组成教学班,亦可扩充到3个自然班级。学生在第1学期末全部参加CET-4考试,同时参加校英语期末考试,修完课程获4个学分。第1学期末CET-4考试成绩低于425分的学生,第2学期必须修读基础英语2;第1学期末CET-4考试成绩高于或等于425分的学生,第2学期自主选择拓展英语课程或基础英语2限选课程,须修满4学分;第3-7学期学生可按意愿自行修读拓展英语课程;在校期间,学生应修英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8学分。在苏理工,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无法通过CET-4考试,他们只能选修基础英语课程,没有机会选修拓展课程。
3.英语课程评分政策
考虑到新疆学生的实际情况,苏理工教务处规定:少数民族同学课程总评成绩低于60分时,乘以调节系数1.3,作为该门课程的记载成绩,但最高不得超过70分;课程总评成绩高于60分(含60分),低于70分时,乘以调节系数1.2,作为该门课程的记载成绩,但最高不得超过76分;课程总评成绩高于70分(含70分),低于80分时,乘以调节系数1.1,作为该门课程的记载成绩;课程总评成绩高于80分,低于90分(含90分)者一律以90分记载;课程总评成绩高于90分时,不做调节,按实际成绩记载。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程成绩按照这个政策进行计分。根据这个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只要总评成绩满46分就可以及格。
从英语课程的教学安排来看,由于在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少,学校没有单独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英语教学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的英语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与汉族学生同班上课。大班授课时,教师只能以汉族同学的实际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顾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四级考试通过与否安排拓展课程教学,更使少数民族学生倍感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内容,较快的教学进度,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实际差距进一步凸显。
作为江苏省重点高校,苏理工在全国以一本招生。汉族同学,尤其是江苏同学,大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入校前已经有近10年英语学习经历,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以民考民,还是民考汉身份进入苏理工,英语入学要求都明显低于汉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起点较低,学习中困难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1.自卑心理
由于底子薄,高考入学要求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较差。从苏理工2013年本科生入学时英语摸底考试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学生成绩普遍较低,总分100分的考卷,学生最低得分7分,最高得分62分。英语听力能力弱,平均得分只有5分。2014年全校四级考试通过率高达80%,但在接受访谈的32个少数民族学生中,只有两个学生通过了四级。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访谈中不断强调自己的英语水平差。艾力甫提到,“我高中没有接触过。英语在预科学的,从ABCD开始”。买买提尽管在高中学过英语,但他认为自己英语基础非常弱。“说实话,我当时压根没学英语。我高中英语是年级主任教的,但他经常出差,让不同的老师代课,所以我们班总体来说英语较差”。西琳说,“我语法一窍不通,口语和汉族同学差距特别大”。古丽的心理落差特别大,因为她在新疆时英语水平在同学中是拔尖的,“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在学校觉得自己英语还挺好,来这里和江苏的同学一比,还有很大差距,感觉很丢人”。这些同学的访谈中常常出现“沮丧”、“不如人”、“差距大”等词语,清楚地显示出少数民族学生在苏理工学习英语时的自卑心理。
2.厌学情绪
由于大班上课,人数众多,苏理工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学进度和上课内容只能根据占大多数的汉族同学水平制定,不能充分满足新疆同学的特殊要求。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上课由于听不懂英语教师授课,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巴吐尔谈道:“上英语课的时候书看不懂,不知道意思是什么,还有老师说话快,我们也听不懂”。祖合热说:“我听不懂,也不想听”。热娜说:“我汉语也听不懂,英语也听不懂,上课什么也学不到”。阿娜尔则表示在苏理工学习英语压力特别大,她再努力也跟不上了。这些反映听不懂的学生表示,他们不想去上英语课,上课也是自己睡觉,看其他书或者玩手机,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基本不听。
3.孤立边缘化
由于英语水平较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沉默寡言,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他们上课时基本上坐在后排或者是靠边的位置,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少数民族学生阿吉认为,老师在上课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他提到:“有时候老师会觉得,新疆人,他可能听不懂吧,不用管他”。买合木提也认为,老师在英语课上不太提问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我们说的话他们基本上听不懂”。汉族同学周凯注意到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比较孤僻,和汉族学生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李少先观察到,在课堂上新疆学生不太主动参加小组讨论,和汉族同学有一定距离。英语老师于秀华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经常独来独往,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教师们上课时很少让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张丽娟老师认为:“新疆学生发音不行,我们听不懂。我们班上没有人听懂他在说什么”。王少黎老师指出:“上课时间太紧张了。我一般不叫新疆学生回答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有点浪费时间”。
从英语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未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授课时,教师缺乏针对性增进维族学生课堂活动参与能力的措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老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研究发现与一些研究者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相吻合。他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词汇量有限,基本无法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10]157少部分学生因为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干脆不听课,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11]61当学习的难度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度时,有些学生便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并出现厌学情绪。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求评分时给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优惠政策,觉得这是他们合理的要求。如铁木尔谈道:“说实话,我要优惠政策。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着讲着就过去了,对我来说有压力”。西琳认为汉语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就是一门外语,英语已经是第二门外语。她强调:“我们压力比较大。因为要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汉语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第二种语言了,再加上英语就是我们的第三种语言了。优惠政策是应该给我们的”。有少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也坦率地认为这个政策对他们评奖学金很有用。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对优惠政策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英语课程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性,也给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不好好学习找到了借口。
1.影响公平性
有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英语成绩好的新疆同学,觉得没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他们觉得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得汉族学生对他们有偏见,认为他们成绩都是得益于优惠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看法。如吾拉木提到:“我学习很努力,成绩不错,每年都能获得奖学金。但汉族同学老是觉得我得奖学金只是因为我是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艾力甫的意见与吾拉木同学的意见一致。艾力甫一方面觉得这种政策多了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政策的实施也给少数民族贴上“受照顾”的标签,“自己再努力都得不到承认。”在他看来,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有点歧视。而汉族学生对这项政策也有反对的意见。部分汉族学生,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汉族学生,感到这项政策不公平。如来自甘肃的汉族学生刘亮凯认为:“我觉得不公平,我们甘肃那边西部地区,英语教学也落后,不比他们好多少。像他(图尔贡江)这么差,他们能过,我不能过,我心理不平衡”。
2.增加依赖性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知道了英语课程评分中的优惠政策,不再担心英语课成绩。他们上课经常迟到,无故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这种优惠政策的存在,对这些新疆同学产生了负面作用。正如热介甫提到:“我觉得(这些政策)不好,优惠政策使部分同学变得更懒了,不求上进。”得力夏提说:“那些预科过来的同学,有些人真是特别迷惘,考试46分就可以过,搞得自己有点颓废。”他在跟这部分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经常假装生病不去上课,上课玩手机自拍。他说:“(因为这种政策,)他们不怎么听课,两年过了,没学什么东西”。阿甫热勒也觉得,优惠政策不能有效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有些学生靠这些政策获得学分,变得越来越有依赖性。这些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内地高校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施行优惠政策,满足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提高了他们英语课程的通过率。但是,与其他研究者[4][12]一样,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都认为优惠政策有必要。有些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这些优惠政策使汉族学生对他们产生偏见,给他们贴上占便宜的标签,对他们不公平。这些政策也引起部分汉族学生的不满,偏远地区的汉族学生尤其有意见。同时,也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了依赖心理,不认真学习。英语教学政策未能有效促进民族融合,反而使学生的民族划界意识进一步增强。
民族平等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原则。语言政策的实行,也必须有助于缩小民族之间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内地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但本研究发现,由于目前内地高校实施的英语课程学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使得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孤立心理,学习兴趣减弱,民族界限意识有所增强,与这些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
首先,内地高校应尽量对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编班教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太大。与汉族学生一起上课,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学习效果较差。在可能的情况下,内地高校应该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单独编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其次,内地高校应合理规划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层次。学校的教学层次安排,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四级考试结果的分层教学,使得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获得英语拓展课教育资源,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内地高校应该根据英语教学规律,精心设计少数民族学生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提升教学难度,拓展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能力。
最后,内地高校应改革课程评分优惠政策。内地高校制定优惠政策,要能有效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英语学习。优惠政策高校评分时的唯一标准应该是质量,少数民族学生不能总是依靠优惠政策的扶持,高校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减少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另外,优惠政策不仅要考虑民族身份,也要考虑地区差异,优惠政策要对所有学生体现公平。
在此基础上,内地高校应该总结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英语课程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扎实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1] Y Han, PID Costa, Y Cui.Exami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a language ideology and language regime perspective[J].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16, 17: 1-21.
[2] SK Sonntag, LCardinal.Introduction[C]//L Cardinal, S K Sonntag.State traditions and language regimes.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15: 2-26.
[3] 杨芳.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探究[J].民族研究,2010(6):9-20.
[4] 李晓霞.新疆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7-88.
[5] 张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调查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2-135.
[6] 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4-10.
[7]曹红.新疆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实施优惠政策评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3-47.
[8]杜社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39.
[9]T L McCarty.Ethnography in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research[C]//F M Hult, D C Johnson.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A practical guide.Malden: Wiley Blackwell, 2015: 81-93
[10] 麦丽哈巴·奥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56-160.
[11] 龙玉红,段涛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0(4):61-64.
[12] R Clothey.China’s Policies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Negotiating National Values and Ethnic Identities [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5, 49: 389-409.
Abstract:By adopting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nglish course policy for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an inland university.The study reveals that in the university, English of di ff erent levels is taught in large-sized classes with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the minority students.The students often feel inferior, isolated, and have no interest when they study English.Not all the minority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and some of them believe that the justice is a ff ected by this policy, via which the minority students are prone to pass the English course.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inority students should be taught in separate classes, that their teaching curriculum should be well designed and that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needs to be reformed.
Key words:English learning policy;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in English Learning Policy for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an Inland University
HAN Ya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00, China)
H002
A
1008-2794(2017)05-00114-06
2017-09-08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江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育政策研究——基于语言意识形态视角”(2015SJB078)
韩亚文(1974— ),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