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禅解读南泉普愿禅学思想

2017-03-29 05:49翟艳蒋九愚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禅学公案马祖

翟艳,蒋九愚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从生活禅解读南泉普愿禅学思想

翟艳,蒋九愚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实现禅生活的目的。作为农禅代表的南泉普愿,在续承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赵州从谂为代表的具有生活禅风格的赵州禅,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平常心是道”、“路向何处”及“南泉大水牛”等俱有生活禅写照的禅法禅风。有必要运用生活禅的模式对南泉普愿的禅学思想进行解读,并探究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意义和生命教育意义。

南泉普愿;生活禅;平常心是道

现代著名禅师净慧长老(1933-2013)在1993年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时正式推出了“将禅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体验禅”的生活禅理念[1]164,这一理念是他在继承六祖慧能、虚云和尚关于禅宗的思想和吸收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2]。究其思想渊源,总的来说,主要是继承了大小乘佛教及禅宗的思想,如:人天乘思想、菩萨道思想、般若中观思想及禅宗触目是道、直下承当、顿悟成佛的思想。具体而言,则是吸收了自六祖慧能以来的禅宗各派的思想,如赵州禅、临济禅等的“平常心是道”“吃茶去”的禅法禅风。而作为联结南泉禅与生活禅纽带的赵州禅,则主要是赵州从谂禅师继承和宣传南泉普愿禅学思想的结果,这些都可从南泉普愿的生平及禅法禅风中循迹。

1 南泉普愿的生平

关于洪州一系农禅代表的南泉普愿的生平及传法语录的介绍,可追溯到《祖堂集》以来的禅史中,虽详略、侧重点不同,但大体一致。主要可分为悟道前、悟道中和悟道后三个时期[3]。南泉普愿入马祖道一之室前出家、密县大隗山受业和禽山会善寺受具足戒、学习游学的时期便是其悟道前的准备时期。据《五灯会元》记载: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者,郑州新郑人也,姓王氏。幼慕空宗,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诣嵩岳受具足戒。初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次游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门观,精练玄义[4]卷3。

空宗是大乘佛教的代表,《楞伽》《华严》是大乘佛教的经典,而相部是律宗的教典,《中百门》则是般若宗的教典。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南泉普愿思辨、修习了大小乘佛教的相关经典,已渐达理无碍之境,为其禅学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点恰好印证了生活禅总的思想来源中的大小乘佛教思想,而关于禅宗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时期,即在马祖指示下参禅悟道时期和悟道后的修持自创、开山弘法时期。据《五灯会元》记载:

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一日,为众僧行粥次,马祖问:“桶里是甚么?”师曰:“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祖便休。自是同参无敢诘问[4]卷3。

“大寂”即马祖道一谥号,由“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及“行粥次”可见,在马祖门下已熟习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顿悟成佛思想的南泉普愿的思想已发生转折,渐达事事无碍之境,以致后来其思想与禅风被马祖誉为“独超物外”。学者陈坚认为禅宗的本质就是生活禅,中国大乘佛教的特质在生活禅,而生活禅的直接目的便是要使平凡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意思”,并在这“有意思”中转而呈现日常生活的“有意义”[5]。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贞元十一年憩锡于池阳,自建禅斋,不下南泉三十余载”[6]卷8。由此处可见,南泉普愿正是在继承了六祖慧能以来的“行住坐卧皆是禅”的禅法禅风的基础上,以一种直承当下的修行理念将这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2 “平常心是道”:生活禅宗旨的理论根据

关于生活禅的宗旨,净慧长老在《生活禅提纲》中将其总结为:“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7]22。即“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慧长老在香港智度会作演讲时指出这一宗旨的直接来源是从谂“赵州关”和“赵州桥”的公案[8]。其中,“赵州关”的公案主要体现“觉悟人生”这一宗旨,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将《赵州语录》里边的“狗子无佛性”公案,提练成一个“无”字,因而也名“无门关”。如《佛祖纲目》记载: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从谂)曰:“无。”(僧)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从谂)曰:“唯伊有业识在”[9]卷33。

这里的“业识”即“不觉心动”,“有业识”便是没有做到以“平常心”视之。而赵州从谂“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主要是从其师南泉普愿那里继承而来。“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是马祖在晚年提出来的,但由南泉普愿加以阐释并将其发扬光大而成为他自己禅学思想的主要特色[10]。从禅宗史上看,南泉普愿及其门下讨论“平常心是道”问题最多,不仅赵州从谂禅师从此悟道,而且长沙景岑禅师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景德传灯录》之前的史料并未记载马祖道一言及“平常心是道”命题,直到《景德传灯录·马祖语录》才正式提到[10]。确切地说,在马祖道一禅师晚年才提出“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命题。如《景德传灯录·马祖语录》记载: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不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6]卷28

这里的“平常心”是指在心中取消了一切造作、是非、取舍等“妄念”而达到的“无念”状态,即一种“于念而离念”的“无所得”心境;“道”则是指觉悟解脱的佛道,即大乘佛教“一心二门”思想中的超言绝相的真如法性,即使身处现实生活,也应使真如心不受污染。南泉普愿对这一思想的发扬光大主要体现在其传法时期。据《教外别传》记载:

他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师于言下悟理[11]卷6。

这里的“平常心”则是一种“开悟心”,它讲求优化自身素质、善用其心,即以觉悟人生之“大智慧”成就菩提心,做到“自觉、自悟”。

赵州桥的公案则主要体现“奉献人生”的宗旨。如:

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曰:“如何是略彴?”师曰:“个个度人。”后有如前问,师如前答。又僧问:“如何是石桥?”师曰:“过来!过来!”[11]卷6

这里以桥度驴度马为喻,暗指佛法即是桥梁,平等无分别,要以平常心对待,有一种负荷、引众的作用和大地的、菩萨的精神。“过来!过来!”意寓一切众生都可通过“桥”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菩提涅彴的彼岸,即普度众生、奉献人生的精神。而“南泉大水牛”的公案亦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赵州和尚语录》记载:

师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处去?”泉云:“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13]卷上。

意即从谂问南泉,悟道的人应到哪里去?南泉说,来生要化作山前檀越家的一头耕种田地的水牯牛,为百姓工作。意寓要想大彻大悟、得道大证,就应该打破以往死守莲花座、自乐其身的“死人禅”,以平常心对待因果轮回,即便是化作一头水牯牛,也应“善用其心、善待一切”[1]272-274,“和谐自他关系”[1]294,即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慈悲心,做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进而达到以生活禅实现禅生活的目的。

可见,禅就在生活之中,行住坐卧皆是禅。“平常心是道”不仅是本体论,从根本上来讲更是一种佛性观,是一种“随缘任运、笑傲浮生、拥毳携彴、周游烟水”[13]586的生活禅的修行方式,同时也以平常心融入平常境,入凡而超凡的禅的最高境界。无论是“赵州关”的大智慧,还是“赵州桥”“南泉大水牛”的大慈悲精神,都只是修禅证道的一种方便,都是南泉普愿禅学思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写照,生动而又深刻地印证了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

3 直承当下、普度众生的禅法禅风

南泉普愿的禅法禅风思想具有直承当下、普渡众生的特点,与生活禅的总纲、基本方法及修行方式遥相呼应,这主要体现在其日常传法语录和反复宣述、答非所问、棒喝机锋等的传法方式中。如《五灯会元·南泉普愿禅师》中有这样一则公案:

师在山上作务,僧问:“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拈起镰子曰:“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曰:“不问茆镰子,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曰:“我使得正快!”[4]卷3

意即一僧想去南泉山亲近普愿禅师学习禅法,但不知去的路在何处,于是请问南泉向什么处去。原本只是单纯的问路,而普愿禅师却以“茆镰子,三十钱买得”这样一句看似答非所问而又通俗易懂的日常语为喻,将割草的镰子比作“无相中观”,暗指学习禅法就像用茆镰子割草一样,只要功夫到了,就很简单平常;“三十钱买得”既指学习中观思想非难事,又指南泉禅师学习了三十多年才达到无相中观的见地。但那禅师没有开悟,因而再问,南泉禅师则用反复宣述的方式不改其意以使其自悟。

由此可见,南泉普愿的禅法禅风包括了从见地到功夫的过程,具有直承当下的特点。而“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口诀”[1]182-186的总纲,是以“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这“四个根本”[1]175为基础的,也包括了从见地到功夫的整个过程。菩提心和般若见,可以说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说是功夫。但见地和功夫又不能截然分开,四者层层递进的[14]。菩提心即大慈悲心,是修学大乘道的前提和根本。般若见是破除了我执法执后的正智,是菩提心发起后,用来衡量修行者的言行的,息道观是达到禅定的必要功夫。

从实践修习的角度来看,它离不开“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的基本方法。安住当下即是要放下、放松,让精神高度集中于此时此地;守一不移是个过程,即是要制心一处,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而后进入一念不生,即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过渡阶段,灵光独耀即是开悟。如《景德传灯录》中的一则“得与不得”的公案:

一日,有大德问师曰:“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师意如何?”师曰:“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说甚么得与不得。秖如大德吃饭了,从东廊上西廊下,不可总问人得与不得也”[6]卷8。

意即某日有大德陷入了“即心是佛”和“非心非佛”这样一个犹豫不决的两难境地,南泉普愿以“吃饭”这样一个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为喻,教导弟子学佛不仅要坚持信仰,即安住当下,守一不移,还要“一念不生”的按照教义去做,不要遇事都问“行不行”,不要落入怀疑与执着这两边,如此方可“灵光独耀”,开悟得道。

此外,南泉普愿的传法方式来看,也生动而深刻的体现了生活禅“修行三要”和为人处事的“八字方针”。“修行三要”[1]237-250是修习生活禅的三点方法,即“具足正信”、“坚持正行”和“保任正受”这三个方面。它要求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三宝”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佛教信仰,以“三学”为总纲,坚持正确的佛教行为,以“四摄”为利他的方便,“六度”为修学的正行,最终达到行、住、坐、卧皆是禅的境界。这一切亦可从前文的“南泉大水牛”公案中循迹,化作“大水牛”为众生服务,是从因果轮回的角度进行布施,也是将佛法落实于当下,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奉献人生的最好诠释。而修习生活禅是为了实现禅生活,因此,“修行三要”的修行方法落实到生活中则体现为为人处事的“二八方针”,它在为人及处事两方面上稍有不同。做人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八字为方针[1]235-250,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纯正的信仰,要相信因果报应,按因果规律行事,时刻怀有菩提心与大悲心,持守戒律,以法律法令及道德规范规范人的言行。而在生活中做人终归是要落实到处事上,因此落实到处事上则变成“感恩、包容、分享、结缘”[1]251-264这八字,即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关系;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总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最终都要做到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1]251-264。据《五灯会元》记载: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4]卷3。

在这则“南泉斩猫”的公案中,东西两堂僧人由于没有做到“具足正信、坚持正行和保任正受”的修行原则,忘记了自己学佛人身份而犯了贪嗔痴“三毒”,导致本末倒置,南泉普愿则直承当下,以一种看似有违佛法的特殊方式处理了这一问题以使弟子们悟道。与之相似的还有这样一则公案,如《五灯会元》中记载:

师有书与茱萸曰:“理随事变,宽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内。”僧达书了,便问萸:“如何是宽廓非外?”萸曰:“问一答百也无妨。”曰:“如何是寂寥非内?”萸曰:“睹对声色,不是好手。”僧又问长沙,沙瞪目视之。僧又进后语,沙乃闭目示之。僧又问赵州,州作吃饭势。僧又进后语,州以手作拭口势。后僧举似师,师曰:“此三人,不谬为吾弟子”[4]卷3。

在这则公案中,南泉普愿以理事不二境界问弟子,其门下三大弟子则以瞪目、闭目,吃饭、拭口等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方式回答他,由“此三人,不谬为吾弟子”,可见他赞许了这一直承当下的修行方式。

4 南泉普愿禅法思想对生活禅的意义

南泉普愿禅学思想中所提出诸如“平常心是道”、“南泉大水牛”等一系列公案、语录对当下生活禅的修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命教育意义。

就现实意义而言,南泉普愿禅学思想中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及“得与不得”“南泉斩猫”等公案启示在当下生活禅的修习过程中不要本末倒置,要以“平常心”、“本分事”的态度寓修行于生活,使心不外求,放下执着,不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于相而离相。同时,南泉普愿以反复宣述看似与问题无关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呵斥机锋代替开门见山的直言的传法方式以引导弟子通过自证自悟的方式反观内照,以达到触缘开悟,“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1]265-284的目的,为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此外,当下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不仅在于发挥佛教化世的功能,更在于走一条佛教结合社会、服务社会的路子。而南泉普愿的禅学思想刚好契合了生活禅修习的诸般次第,有助于调适现实众生的种种心理困惑、烦恼,让参禅者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意义,再由心理调适过渡到智慧觉悟,并最终使参禅者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奉献人生的社会实践中。就人生意义而言,南泉普愿禅学思想所蕴含的大、小乘佛教思想,如“般若中观”的空的思想及“菩提心”“慈悲心”与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和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口诀、修禅方式遥相呼应,具有融合性、当下性、普适性的特点,有助于参禅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为现代人的生命安顿开辟广阔的空间。

[1]净慧.生活禅钥[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梁世和.“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1(4):190-192.

[3]尹文汉.南泉普愿生平及其法嗣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3 (1):70-74.

[4]普济.五灯会元[M]//卍新续藏第80册.

[5]陈坚.“生活禅”乃“快乐禅”[C]//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大象出版社,2015.

[6]道原.景德传灯录[M]//大正藏第51册.

[7]净慧.何处青山不道场——生活禅手册[M]//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2006.

[8]净慧.赵州禅的特[EB/OL].[2002-10-29].http://blog.sina.com. cn/s/blog_1046b8c501015t9y.html.

[9]朱时恩.佛祖纲目[M]//卍新续藏第85册.

[10]蒋九愚.南泉普愿禅学命题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4(6): 101-104.

[11]黎眉.教外别传[M]//卍新续藏第84册.

[12]从谂.赵州和尚语录[M]//嘉兴藏第24册.

[13]静,筠禅僧.祖堂集[M].张华,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4]高永顺.论生活禅的理论、实践及意义[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责任编辑:尹文汉]

B94

A

1674-1102(2017)01-0062-04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16

2016-12-03

翟艳(1990-),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佛教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蒋九愚(1972-),男,湖南邵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禅学公案马祖
敬业绘就“最美”人生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中国公案小说
《星云禅话》选读:野鸭子
大无畏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三尺公案”的由来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