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7-03-29 04:24李春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共治校园文化

李春雨,张 义

(1.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治理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李春雨1,张 义2

(1.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条件下,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面临着治理主体多元化、民主与协商和重塑大学精神等新形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树立善治理念,培育价值认同;完善良法良制,规范校园文化;实现合作共治,创新校园文化.

治理;大学;校园文化;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任务要求.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条件下,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着怎样新的形势,考验着我们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1 治理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治理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掌舵引导和操纵.相对于传统的统治和管理而言,治理概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管理与组织管理的需要.虽然治理的概念提出较早,但是被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并获得应用是在世界银行于1989年发表报告中以“治理危机”提出来之后.治理概念的内涵众多,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要数全球治理委员会赋予的概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

北京大学讲座教授俞可平基于政治学理论,从五个方面比较统治与治理的异同:“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国家其他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2]

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

2.1 主体多元化势在必行

从理论上看,根据治理的要求,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处理,更多地借助于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转移部分公共责任,于是形成了多中心治理的局面.高等教育是公共事务一部分,因而政府作为高校原有的唯一管理主体地位被打破,由原来的单一管理者向多边合作者转化.从高等教育的现实境况来看,无论是高校的领导干部主管认识,还是社会对于大学治理的参与度,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方法与途径,社会参与大学治理非常有限.有调查研究显示,社会深度参与比例范围仅为11.2-22.2%,设有校董事会制度或类似制度的仅占调查对象的33.3%.“即使是已设有董事会的高校,主要是发挥筹资的功能,在推动社会参与治理方面才刚刚起步,尚未充分展开.”[3]

这也就启示我们,大学文化建设原有的主体地位同样也被打破,原来的单一文化建设管理者被多边合作者所取代,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友、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甚至是当地社区和社会民众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他们的合作共治与否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效果与成效,决定着大学的未来发展.

2.2 民主与协商势不可挡

从大学的外部治理来看,由于教育制度不健全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再加上大学办学自主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不是被有意忽视,就是政策支持不到位,以至参与的热情不高,参与深度不够.从大学治理内部结构来看,传统的大学存在着政治与行政权力权责不够清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与校长的职责与职权规定得不够清晰,职责内容交叉重叠;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存的二元结构中,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获得了先天优势,掌握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行政权力越界干预学术事务屡见不鲜,从而学术权力呈现式微;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上,一方面,教师因其学术权威,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因受教育身份被视为被管理者而处于弱势地位.

民主与协商是治理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本身就是一种治理模式.大学民主文化是与大学文化相伴而生的,民主的精神内核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核心要素.大学文化建设在民主意识、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上与大学治理治理要求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民主意识和民主观,遵循民主理念,提高甄别各种错误的民主思想能力,提高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民主治理氛围;制定民主监督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此推动良好的民主习惯与民主作风的形成,提升履行民主的能力.此外,信息公开方面,除了加强平台建设,还应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程序,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2.3 重塑大学精神势在必得

大学精神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与精神支柱,是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大学精神缺失现象较为普遍,这一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大学共同体内部官本位与等阶化严重;教学与学术自治应有的中心地位未能得到确立;办学目标功利化,盲目贪大求全;大学缺乏自身的特色.[4]上述种种不良现象不仅损坏了大学自身声誉,还与大学治理背道而驰.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大学精神不仅是校园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决定着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共同体内的成员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是大学治理的不竭原动力.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如果群体成员缺少这些对大学的认同等核心要素,师生与相关利益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作为促进大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的丧失.

3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3.1 树立善治理念,培育价值认同

善治的一般意义是指良好的治理,在现代政治学中,它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活动.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合法性,即指秩序与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二是透明性,即指政治信息的公开性;三是责任性,即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四是法制,即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五是回应,即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六是有效或管理的效率.”[5]树立善治理念,关键是要善待学生,真正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成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注意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以获取自身的合法性.大学师生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效率,回应并有效满足共同体成员的合理诉求.

价值认同是一切大学文化建设活动的前提,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凝聚力.价值认同在大学文化建设的集体实践中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合作意识,其政治价值得到彰显,从而为共同体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为共同体塑造文化心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为大学构建良好精神秩序,统筹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3.2 完善良法良制,规范校园文化

良法良制是治理的要素之一,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善治并不只是依靠理念支配和组织及其个体自觉自律行为过程,还是法规制度建构完善并对组织的运行及其成员的行为具有规制作用的效果,即善治是具有合法性及权威性的结构性规范,善治的组织需要法规制度提供制度环境和保障机制.”[6]大学善治目的是在一个系统框架内,以良法良制统筹各相关利益者.一方面,大学外部治理来看,以高等教育法等法规制度厘清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不仅为大学治理提供保障,而且为社会组织及个人合法地参与大学治理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从大学内部治理来看,以大学章程规范大学办学治校育人,合理配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建立起一系列具体制度,如决策制度、监督制度、协调制度、反馈制度,合作制度等,促进师生更真实有效地参与大学治理.

大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制度,反映了大学中成员的共同文化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包括领导体制、发展战略、大学章程以及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同时,在校园文化整体协调互动过程中,建立起一个良性有效的程序.只有建立良法良制,才能确保共同体成员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良好的风尚.

3.3 实现合作共治,创新校园文化

合作共治是要求共同体内各利益相关者依据自身的利益相关度和发挥作用的程度,以合作为己任,各行其责、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独特作用,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大学治理新模式.合作共治理念因其强调教授与行政管理的“共治”,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有效沟通、互相依赖、合作解决教育问题而逐渐取代教授治校理念成为主要的大学治理模式.例如,在德国,大学由教授治校转变为群体共治,意指不仅教授,连助教、学生等也参与大学治理,实施分权治理.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中最富特质的,也是最为鲜明的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需要发挥大学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智慧,实行合作共治模式,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种共治模式借助制度化的对话和合作达成共识,建立互信机制,弥补自发参与不足,实现价值认同.对于原创性的文化不仅仅注重培育和创新,更要传播和发扬,打造特色的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建立良性文化产品产出体系,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1〕方妍.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3.

〔2〕俞可平.城管式困境与治理现代化[J].同舟共进,2014(1):25.

〔3〕丁月牙.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基于高校内部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3.

〔4〕王双印,黄月细,罗保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43.

〔5〕刘君德.中国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0.

〔6〕眭依凡.论大学的善治[J].江苏高教,2014(6):21.

G647

A

1673-260X(2017)12-0215-02

2017-09-28

安徽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SK2016A0148)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共治校园文化
“多元共治”乐融融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