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遂宁 629000)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邱小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遂宁 629000)
“互联网+”是我国当前的战略发展方向,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特征,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应对:更新教学观念,主动适应角色转变,了解掌握数据处理技术等。
“互联网+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 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互联网+”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教育。“互联网+”会使教育更加个性化、普及化,对课堂教学模式、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育者的角色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育变革必然会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2]。“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相关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让互联网与该领域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聚合效应。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的融合,促进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推动组织变革,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创造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
“互联网+教育”是从“互联网+”的内涵延伸而来。“互联网+教育”正创造着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可以理解为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与教育领域进行叠加与融合,产生新的模式,推动教育行业的进步,促进教育创新发展。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传统教育理念、教学与学习方式、课程管理等的积极变革。
在教育行业,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3]。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它正创造着教育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新生态,表现出新的特征。
1)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突破了校园围墙,使有限的课堂教育走向内容更加丰富的社会教育。网络信息不断扩大,让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空间,使网络成了资源共享的最大的平台。凭借互联网,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比如可汗学院、果壳网积极参与;新浪、搜狐、网易都有自己的网络公共课平台;百度有百度文库、作业帮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如短小精悍、设计、讲解、制作精良的微课,早期的视频公开课、MOOC,课后辅导为主的作业习题等,这些丰富的资源形式,更能够吸引不同需求的学习者。
2)资源信息获取方便、快捷。“互联网+教育”能够通过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集结储存于各个网站的服务器中。互联网下的知识信息资源,大多是公开不收取费用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利用电脑终端、智能手机等搜索到所需要了解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连入电子图书馆、学术论坛、学术网站、数据库等公共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用途的APP客户端,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全面更深入。只要连接了网络,就相当于链接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推动教育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场变革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给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
1)教育核心的角色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播者,上课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教师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可以提问与互动,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营造学习环境与构筑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课堂上,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辅助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收集,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并整理归纳成自己的结论。
2)多媒体信息教育技术综合使用能力的缺失。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更高,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相同或相似的微课、公开课等进行学习,并和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如果高职院校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简单地使用PPT课件教学,就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希望获取知识的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声音、色彩、影视动画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教育技术有着充分的了解,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拥有编辑应用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教师所欠缺的。
3)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改变。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的不断强大,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传道解惑授业者。在线课程为在线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学习资源可来自于个体积累、教师推送甚至是同学分享,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建立了互动与合作的平台。网络化的资源信息、虚拟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具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主动适应角色转变。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身为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转变自己的观念,一方面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习惯,以开放的态度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树立信息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提高甄别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传统教学方式有知识的系统性,有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有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互联网+教育”更多体现的是教育的个性化,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优势有效结合,将课堂授课的直接性、针对性与线上教育的趣味性有效结合,才能使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化为教会学生知识获取的方法,为学生解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体现教师为引导者的角色。
2)了解、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将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互联网的数据建模(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行为和经历建模、学习者建档、领域知识建模、趋势分析、学习组件分析和教学策略分析等),获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数据资源,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改进教学[4]。“互联网+教育”伴随着大数据的处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要了解、掌握高效实用的数据处理知识和技巧。信息技术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如果教师不会使用或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热情,那么一切设施(如网络教学平台)就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高职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与学校竞争力。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知识素养,除了掌握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结合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学校实际、特色入手,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学会信息化基础技术,如计算机操作、PPT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等技术,了解Matlab、Maple等数据处理软件、语音录制工具Total Recorder、截图工具Snalt、语音编辑工具Cool Edit Total Recorder等多媒体处理工具,才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让课堂更加精彩。
3)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师的现实需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系统培训制度,提升教师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该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定期培训。包括:校本培训、高校培训、企业培训的不同培训主体;校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的不同培训层次;集中培训与企业实践交替、集中面授与远程网络培训结合、遇到实际教学困难,请专家进行个性化指导的不同培训形式,力求培训形式多元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指导。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那种温度感。在网络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虚拟课堂是一种新型方式,但不可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要学会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其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才能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性。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根据教师的共性与个性化需要,将其专业与教育教学前沿知识及时传递给他们。培训过程中按照教师的需求与兴趣,细化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1] 曹刚.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教育探索,2013(11):106-107.
[2] 乔杉. 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N]. 人民日报, 2014-04-21(3).
[3] 曹淑敏.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5):7-10.
[4] 张进良, 李保臻. 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7):14-19.
[5] 吴建琴.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126-130.
[责任编辑:缪宁陵]
Study 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e Context of " Internet + Education"
QIU Xiaofa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ining 629000, China)
The "Internet +" is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China, it has hitherto great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lso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adapt to the change of roles, and study the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etc.
"internet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countermeasure
G 715.1
A
1672-2434(2017)05-0064-03
2017-08-10
2017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7SB0515);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5SA0157)
邱小芳(1979-),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