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轶,曹小芬
(1.湖南农业大学 体育艺术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 轶1,曹小芬2
(1.湖南农业大学 体育艺术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演变及内涵进行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剖析,以期为构建一套满足各阶层人群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理论铺垫.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成要素
1.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演进历程
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而形成的.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的公法学大师莱昂.狄骥,他在1912年出版的《公法的变迁》一书中最先使用“公共服务”这一概念.在这一本书中,莱昂.狄骥用“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来界定公法与私法中难以规制部分公务活动中的政府职能问题.他认为公共服务就是“指那些政府有义务实施的行为”[1].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较为活跃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受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的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服务的内容、方式、形式、目标等都不一样.笔者认为,依据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目标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单一的命令体制”和“多元、多层的融合体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增强国民体质,为建设和保卫国家服务[2].我国的社会结构是以政治为基础、身份为特征的城市、农村“二元制”社会结构,在“二元”制社会结构和为国服务观念影响下,公共体育服务实行“单位体制”,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单一,体育的社会化程度低,公共社会体育服务具有“纯福利”性,由政府或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采用行政的方式负责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体育事务.“政府集权”和“命令体制”[3]是这一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功能逐渐淡化[2].我国社会结构也由政治为基础,身份为特征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转为以经济为基础,职业为特征的“多元”制社会结构.这一时期,人们解除了“身份”制度的约束,冲破了城乡的壁垒,各阶层人群社会流动日益活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计划经济时期“纯福利”性的公共体育服务,不但使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而且满足不了人们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必须转变“政府集权”和“命令体制”,打破政府包办体育,实行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群众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下,一种由政府主导、依托社会和个人、服务全体国民,旨在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人群体育需求的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层次化”、“多元化”是该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
1.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我国学者们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建设、系统结构和评估体系及标准.肖林鹏[4]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其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定义为“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戴永冠[5]等从词语的结构、概念的多角度分析探讨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和内涵,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职能在体育领域的延伸,体育公共物品只是这种职能的体现.李建国[6]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估是改善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齐立斌[7]等探讨了其体系组成,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体育场地设施、活动指导、健身组织、组织管理和信息供给5个子系统构成.樊炳有[8]对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对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专门和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评价与评估.郇昌店[9]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由供给主体、服务客体以及服务环境共同构成的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和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促进了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全方位认识.但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的宏观理论支撑不足,构成要素系统研究还不深入,特别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组织运行和服务客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分配和归属不清楚.
综合学者们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定义可以作如下概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利用和开发社会体育资源,为满足各阶层人群的体育需求,促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体育服务系统.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政府在这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是一个静态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体系,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该体系逐步打破“政府集权化”和“单位体制”,正朝着社会化、层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3)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国民,国民体育权益均等化是该体系的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该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最终目标;(4)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即属于社会学范畴,也属于经济学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需求”与“供给”是该体系的核心内容,“需求”是“供给”的基础,所有的“供给”都应该围绕“需求”来提供.目前,“公益性”与“非营利性”是供给的主要方式,“经营性”与“盈利性”供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也逐渐渗入该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体育的需求.(5)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载体是应用体育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各种体育服务活动.
2.1 社会阶层多层化
社会分层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现阶段,我国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严重,新贵阶层和新贫阶层以及边缘弱势群体同时出现,社会阶层呈现多层次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层级对公共体育的需求有所差异,阶层的多层化必然导致不同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多元化.
2.2 大众体育发展目标多元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大众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合理、高效配置群众体育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兴办社会体育事业的格局;保障人人享有最基本体育服务的权益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但是从客观上来评价,受计划经济时期“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的思维惯性和制度惯性的影响,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比较,处于滞后状态,大众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群对体育的需求.解决大众体育滞后问题,必须从供给主体、需求主体及媒介的多维视角出发,制定满足不同人群体育服务需求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目标,来推动及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3 区域体育发展非均衡化
区域体育的发展受到本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是区域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体育资源配置趋异,形成了区域体育发展非均衡化局面.因此,针对区域体育非均衡化现状,从经济状况、区域传统文化以及区域的人群阶层等现实出发,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发展区域体育.
2.4 大众体育“善治”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改革的核心.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政治体制改革而言,就是实行体育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社”一家,“官”“民”一体,政府对体育事业实行“集权化”管理,大众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大众体育外因推力不够,内生动力不足,大众体育发展略显滞后.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改革,即打破当前既有的利益共同体链条,加速行政垄断向社会组织分权,促使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和服务大众体育事务,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形成大众体育“善治”化.
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是以经济能力和职业为依据,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阶层之间差距加大.不同阶层人群体育的需求不一样,只有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才能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需求.在这个体系中政府是公益型、福利型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保障人民基本的体育权益;社会和个人是经营型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为高层次的体育需求阶层提供体育商品和服务,满足各种层次的体育需求.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体育权益均等化提供可能,促进大众体育由非均衡化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1〕莱昂·狄骥[法].公法的变迁[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40.
〔2〕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4.18.
〔3〕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8.
〔4〕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472-475.
〔5〕戴永冠,林伟红.论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及内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4):13-15.
〔6〕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7〕齐立斌,李泽群,曹庆荣,等.关于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9(6):59-62.
〔8〕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2):17-21.
〔9〕郇昌店,张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辨析——兼于范冬云先生商榷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05-308.
G812.4
A
1673-260X(2017)04-0152-02
2017-02-18
2013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YBA171)
曹小芬(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