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翠,虞 强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徐香翠,虞 强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本本阐述了工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并以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进行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意见》提出7项主要任务,包括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中国制造2015、工业4.0的到来,即将迎接机遇与挑战的重要时期.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并且如何发挥最大效应,需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时指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1].从理论到实践、从重技能到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有热情有目标去追求中国梦、个人梦想的实现.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密不可分.
人才培训是大学的核心工作,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科学研究作为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无疑是科研的灵魂.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实施,工科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科研使命,要充分运用我们的专业背景,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以及各类实践平台,不断突破自我,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历练创新能力.很多工科大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会促使他们从一开始学会依托校内创新教育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等到毕业时就会直接选择创业.
一直以来,大学注重科技创新,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发挥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在就业形式上,随着现实社会中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得大学生需要突破自我,寻求更多更广的就业空间,所以创业的梦想就会被激发,大学生创业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服务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另一方面,在企业单位中,由于工科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等优势,会在社会实践以后今后的就业中,发挥着革新、创新的力量,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国家各类政策的发布,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我想创业”、“我有创业的想法”、“我要去尝试创业”这样的声音还太微弱.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可以就业,但是并不适合创业;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一个从小到大想实现的某个目标或者理想,所以没有创业的动力和方向;他们觉得创业困难重重,等以后有机遇了再说创业.从学校角度,虽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很重要,可是实际操作上,却是遇到了规划、政策等洪流的冲击.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传授者(教师)、接受者(学生)、教育平台(日常教育、创业园、创业苗圃、创业大赛等)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关系,是不牢靠的、不稳定的.因为,作为教师,一方面是师资匮乏,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本身都没有真正得去创业过,往往是纸上谈来终觉浅.作为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安排,他们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比较薄弱.作为教育平台,不管是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环节的落实,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高校一般以考核目标为抓手,二级学院也将围绕此目标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因为各类措施和政策的不健全,为考核而一层层地开展教育,往往会出现追求量而忽略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教育等误区.比如,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的申报,师生往往都是开始申报时的高度热情、申报量逐年攀升,到一年后的不了了之.甚至出现了教师亲自上阵、学生观摩学习的课题研究模式,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3].
为了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积极进行了“竞赛引领、文化熏陶、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3.1.1 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应运而生,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起来重要推动作用[2].学院愈来愈深刻体会到,参加“挑战杯”竞赛对于浓郁学院大学生科创氛围,引领带动大学生科创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好“挑战杯”的各级竞赛.通过参赛,学院体会到“挑战杯”竞赛要取得好成绩,单纯就作品而言,一是要有“好”作品,即对于机械控制类作品一定要强调实用性、能够解决现实社会难题,要能面向市场,持续研发,实现产业化.二是要有“好”老师,即一定要有科研水平高、具有强烈奉献精神、熟悉“挑战杯”竞赛规程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三是要有“好学生”,一定要选拔培养潜质好、热爱专业、热心挑战杯竞赛的好队员.
3.1.2 以覆盖各专业的创新竞赛体系为带动.对于其它各类创新实践竞赛,学院明确了相应的负责部门,安排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由团委学工办配合,做好参赛的组织动员、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并明确由实训中心、实验中心老师协同做好相应的制作、实验等各项工作.目前除了“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以外,学院每年参加的竞赛有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省柴油机拆装大赛、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在每个项目的备赛过程中,分管教学院长、党委副书记重视过程督查,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力争取得好成绩.
3.2.1 以“力行Show Me科技文化艺术节暨‘保来得’杯机械技能大赛”为主线.“力行Show Me专业文化节”(Show Me即秀出自我、秀出机械含义),旨在让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在广博的班团文化与特色的专业文化互融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学院争取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保来得机械技能大赛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技能训练与比赛.学院较好地将“三化”社团(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和“四型”班团(规范型、活力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建设与艺术节活动开展有机结合.目前“力行·Show ME”科技文化艺术节暨“保来得”杯机械技能大赛已成为“力行”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2 以各类专业实践为“力行”文化载体.学院强调以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是以卓越工程师项目为示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两个专业被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项目”,学院深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密切与企业对接,努力打造卓越人才.二是以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带动,目前学院已经在大中型企业建立了41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其中省级29个、校级12个,各学科点联合行动,通过导师基金项目下放的形式,每学年安排数十名研究生深入各类企业工作站.三是以社会实践为推动.学院每年组建10余支创新实践团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带着科创项目进驻企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3.2.3 以创新工场建设为“力行”文化平台.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工场,用于大学生日常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工场建设中较好实现了几个结合:一是与“研本1+1”计划为引领相结合;二是与大学生科创基金及指导老师布置的课题研究相结合;三是与各类专业文化活动相结合.许多技能大赛的项目都依托创新工场得以制作完成,取得很好的效果.
3.2.4 以“创业教育示范学院”建设为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主题,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学院对照“创业教育示范学院”标准,多形式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取得实效.一方面抓好日常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除了面向1、2年级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外,今年还组织了农机专业毕业班的涉农专业创业培训;另一方面以各类创业竞赛、创业活动营造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3.1 对于系部的考核.每年学院制定《年度系工作目标量化指标考核细则》,其中学生工作是重要考核指标(权重30%),要求各系与学工部门协同抓好大学生就业、学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并对各系在指导大学生科创基金、参加“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等方面明确了相关任务要求.具体考核分6项指标,合计120分,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20分).
3.3.2 对于教职工的考核.学院制定的《学院教学科研岗位人员业绩绩效计算办法(试行)》中明确了“学科竞赛绩效计算方式”,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创基金申报以及专业社会实践团队等.除了工作量补贴以外,学院对于各类竞赛获奖,按照学校对指导教师及组织管理的奖励,给予配套奖励(学科竞赛1:0.5,“挑战杯”竞赛1:1).
3.3.3 对于班主任的考核.学院制定的《机械工程学院班主任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中在“奖励绩效”中,鼓励班主任动员指导班级学生申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参加“挑战杯”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并分别给予考核奖励.学院班主任大都为专业教师,能较好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295.
〔2〕王鸿军,郑旭,刘巍.浅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J].时代教育,2014(6).
〔3〕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G647
A
1673-260X(2017)10-0184-02
2017-07-08
2015年校教改课题(一般课题)(YZUJX2015—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