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雅,路璐
(长治学院 计算机系,山西 长治 04601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李静雅,路璐
(长治学院 计算机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文章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依据各专业特点针对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其课程教学效果。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本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实用技术、数据库、程序设计类课程[1]、网络技术应用及多媒体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在信息化社会运用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各自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2.1 课程地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必修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然而,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来看,课程的功能并未得到完全发挥,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课程资源的配置情况。课程的教学过程等与各专业课程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2.2 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帮助解决各自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处理日常事务等[3]。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要求及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目前各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 or 10,桌面办公软件(Office/WSP),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Access),计算机网络等内容[3],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知识点多且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变化快。而随着高校不断的发展,各专业课程的变化和增多,一些课程的课时会被调整,相对来说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形成课程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且没有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的调研,高校中各个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形成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关联弱的现象。
2.3 教学方法
目前该课程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知识点,示范相关操作,学生学习掌握并上机练习的方式完成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缺乏主动性。并且理论讲授同上机实践间隔过长,效果较差。
2.4 学生个体差异
不同地区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不一致。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料、资源不断增多,为学生自我补充学习提供便利,但学生存在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等的差异,影响教学效果。
2.5 考核评价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统一测试的方式完成,试卷测试对于理论性知识的考核是适宜的,而对于软件应用和基础程序设计类课程,就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软件应用和程序设计类课程还延用试卷测试,不能较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3.1 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校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明确规定新生要在一学年内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但如前文所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作用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学习课程。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主要是引导学生重视,可以从思想上引导,联系实际说明课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课程中的内容学习的必要,用严格的检查评价制度督促不自觉地学生,让学生从观念上、行动中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3.2 充分考虑各专业需求开设计算机基础类相关课程
各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在完成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根据需要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贴近、最有用于专业学习的课程,如: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办公自动化实用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方面、辅助设计方面等的计算机知识;而对于理工科专业可以学习一些程序设计类计算机课程,可为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利,培养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会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利用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等等。课程授课教师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讲解及引用实例时应注重与各专业知识联系及其应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用途和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3.3 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引入UC Berkeley的Armando Fox提出的SPOC模式[4],开启学生“指尖学习”的新方法。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模式即“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实施SPOC需要使用共有或私有云搭建SPOC平台,该平台上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化。在拥有SPOC平台的基础上,教师授课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解传递给学生知识信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5],学生利用SPOC平台提供的资源学习知识,利用平台的讨论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授课教师间可对疑惑的知识展开线上讨论,通过讲间练习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授课教师则采用SPOC后台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针对性进行解答。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采用“学生水平分层+学习内容分层”的方法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兴趣等划分等级A、B、C,根据能力和水平不同,重新划分授课班级。构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分层化[6],必修模块为windows7 or 10基本知识与操作、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选修模块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可有多种选择如采用“学生水平分层+学习内容分层”的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喜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可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授课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水平设置授课内容,针对性的讲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4 过程考核的评价形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手实践操作部分内容采用过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学生学习过程的操作情况可以采用分组或独立完成小任务、小项目的方式考核,每次上机课程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完成一个小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要有相应记录,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作为期末成绩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方法适合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操作性强、过程重要的内容考核,可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过程考核方式,对教师教授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能及时反馈,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形成闭环反馈式的讲解,学生目的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文章总结了高校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状况及存在问题,基于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适应各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引入SPOC和分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等多措并举进行教学改革,符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际需求。
[1]王彩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6,34(06):83-85.
[2]周钢,郭福亮.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01):23-26.
[3]王改霞.CDIO理念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张强,张海峰,唐岩,等.电路原理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及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79-186.
[5]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7):135-137,154.
[6]任可.基于分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研究[J].科技展望,2017,(01),198,199.
(责任编辑 张剑妹)
G420
A
1673-2014(2017)01-0086-03
长治学院校级教改课题“MOOCs+面对面课堂模式下《数据库技术应用(ACCESS)》课程教学改革”(JY201503)
2017—01—06
李静雅(1982— ),女,山西长治人,讲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