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男+王铭
1选题依据
1.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學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中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及性格建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个性化培养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培养个体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铸就独立人格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践。个性化培养预设了学生在自我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找到自己优势与发展潜力,并按照社会公认的理想人格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在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及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内容,使教育逐步摆脱知识学习的工具主义的枷锁,成为生命个体认知世界、谋求发展的基本存在方式。国内外基本不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进行研究,而专注于大学生或研究生。但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2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于大学生及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讨论较多,而关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研究非常少。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人才,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提升质量水平,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在操作层面上,更需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启发式教学和主动性实践;当今社会分工愈发精细,对专业性人才的需要产生了极大的缺口。个性化培养有利于专业性人才的诞生;中学生正是建立三观、培养性格和能力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采用个性化培养有助于真正改变其发展方向。
2研究内容
2.1研究对象
中小学生,以高中生为主。
2.2总体框架
2.3重点难点
重点:问卷调查。
难点:由于个人知识能力有限,且自己所能接触的学校较少,囿于问卷设计水平和问卷发放范围,问卷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及参考价值有待商榷。
2.4主要目标
找出国内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个性化教育模型。
3思路方法
3.1基本思路
个性,其实就是个人独有的能力,气质以及性格等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尽管个性具有先天性,但是在后天的环境和学习中,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个性化培养,其实就是倡导教育要从人的个性入手,注重对于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的培养和挖掘,根据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安排出稳妥可靠的,同时可以在具体的某方面特殊专长,满足社会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总体方案。
当下,各所中小学对个性化培养不够重视,照本宣科地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式等等其他的教学活动安排。这种滞后性的模式, 完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匮乏主观能动性,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出个性化人才。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对于人才个性化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学者理应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以求能通过以人为本的方法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出现阶段中小学个性化培养的不足之处,进而寻求解决方法,对症下药。
3.2具体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3.3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向多所高中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统计,建立模型。
本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且都与高中教师保持联系,可通过个人关系网达成问卷大范围发放的目的。
4创新之处
第一,根据目前中小学生个性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小学个性化教育开展的意义。第二,在对中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中,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共性的分析,以人为本,提出中小学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的设想,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5 预期成果
5.1成果形式
论文一篇。
5.2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
应用于中小学个性化培养。
改善教育现状,提高学校个性化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万洪英,万明,裴晓敏等.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31-35.
[2]龚自禄,党延伟.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7-7,8.
[3]张文革.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J].青春岁月,2014,(22):284.
[4]陈文.个性化培养视角下研究生入学教育初探[J].学理论,2014,(29):146-148.
[5]穆红梅.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个性化培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4(3):114-118.
[6]孙玉惠.高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调研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DOI:10.7666/d.y1936048.
[7]段春荣,王新羿,周轶峰等.关于利用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5):7-8.
[8]陈海蕊,王合闯.高校教育中个性化培养的研究[J].东方教育,2014,(6):2-2.
[9]郭品.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2):285-286.
[10]赵姝明.坚持个性化培养促进全方位成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43-48.DOI:10.3969/j.issn.1000- 7997.2012.03.014.
[11]王素美,来天平,彭一明.个性化培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233-236.
[12]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5-8.
[13]李志义.突出个性化培养推行启发式和主动性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43-44.
[14]于晓红,张慧,景志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34-36.
[15]陈德喜,蒋云良.探索“最适合的教育”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