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张明++张兴国++李侠++白金++尚磊
[摘 要]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1~3天的SD幼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分为37℃和42℃2组,分别孵育12h和24h。利用CCK8、TUNEL分析、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12h和24h时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细胞数,以及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37℃组相比、42℃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凋亡阳性细胞数增多。42℃组中,神经元细胞Bcl-2表达减弱,Bax、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强,上述指标与37℃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可以诱导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 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关键词] 高温;细胞凋亡;Bcl-2;Bax;caspase3
中图分类号:R74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1-082-03
DOI:10.11876/mimt201701033
高温是一种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文献报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引起人记忆力及认知能力下降[1]。海马作为大脑边缘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知功能有密切关系,是影响学习和记忆功能的重要脑区[2]。本实验建立高温致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模型,用免疫印迹法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 Bcl-2、Bax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进行半定量观察,探讨高温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影响及细胞凋亡发生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0只SPF级健康SD乳鼠,出生1~3天,雌雄不限(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1.2 仪器和试剂
二氧化碳培养箱、恒温水浴加热器、mini-PROTEAN电泳装置、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CCK8试剂盒(碧云天),TUNEL试剂盒(罗氏),DAB显色试剂盒(碧云天),兔Bcl-2一抗、兔Bax一抗、兔cleaved-caspase3一抗(武汉三鹰)。
1.3 方法
1.3.1 细胞分组和处理 海马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采用文献[3]方法。分为2组,每组3个样本,于接种后 6d将盛有细胞悬液的离心管分别置于37℃、42℃恒温水浴箱,2组分别在处理 12h、24h两个时点测定各项指标,测定重复3次,取平均值。
1.3.2 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 在96孔板中接种细胞悬液,按上述方法分组培养后,向每孔加入10μL CCK8溶液,用酶标仪测定在450nm处的吸光度。每组设6个复孔,重复3次。
1.3.3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将细胞接种于含有盖玻片的6孔板内,使细胞爬片。按照上述方法分组培养后,进行固定、洗涤、加反应液、孵育等处理,加入DAB显色液,室温孵育3min镜下观察。单盲法手工计数20个不同视野(200倍显微镜)下TUNEL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计算凋亡细胞百分率。
1.3.4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 分组处理后,将50μg变性蛋白进行10%SDS -PAGE电泳,转膜上。室温封闭1h,分别加相应一抗及GAPDH内参,4℃摇床孵育过夜。第2天二抗室温孵育1h, ECL反應,经LAS-4000mini型发光成像分析仪曝光显影。用 quantity one 分析软件对各组条带进行分析,将各组的整合灰度比例与内参( GAPDH) 比较,并以 GAPDH的 ID 为 100% ,得到相对百分数( 即 ID/内参 ID ×100%) 。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mean ± SD) 表示,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组之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Bonferroni 法,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对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7℃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9.43%、71.33%,42℃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3.28%、60.88%,42℃组低于同时点37℃组细胞存活率,12h2组间比较P=0.002,24h2组间比较P=0.00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温度对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影响及细胞形态改变
37℃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平均凋亡率为1.23%、5.67%,42℃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平均凋亡率为51.67%、68.36%,42℃组高于同时点37℃组细胞凋亡率,12h2组间比较P=0.0022,24h2组间比较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凋亡细胞镜下可见染色质浓缩、边缘化,核膜裂解、染色质凝聚、分块,胞质皱缩,核呈圆形或新月形,有的核外周深染而中央淡染(如图1)。
2.3 不同温度对海马神经细胞Bcl-2、Bax、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影响
42℃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Bax表达较37℃同时间点明显增加,12h2组间比较分别是P=0.0395<0.05,24h2组间比较分别是P=0.021<0.05(见图2A)。42℃组Bcl-2蛋白表达下调,12h2组间比较P=0.0086<0.01,24h2组间比较P=0.003<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图2B)。42℃组12h/24h海马神经细胞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较37℃同时间点明显增加,12h2组间比较分别是P=0.0239<0.05,24h2组间比较分别是P=0.0088<0.01(见图2C)。
3 讨论
在一定条件下,高温对人体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些不可逆的损害有可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4]。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是细胞生物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5]。高温诱发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一方面是直接影响细胞结构,另一方面与某些基因异常表达有关。
高温诱导机体细胞损伤程度与热的程度相关,极度高温(49℃~50℃以上)可导致细胞在5min内以坏死方式死亡,而当环境温度在 41.6℃~42℃时,细胞死亡方式以凋亡为主[6]。本实验从细胞形态和相关蛋白变化,观察温度对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光镜下可见高温改变了神经细胞结构,其中细胞核的改变最具特征性。CCK8、TUNEL结果表明,高温可降低神经细胞存活率,加快凋亡,且温度越高细胞存活率越低,凋亡率越高。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数增多。陈光忠等[7]研究显示,高温处理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凋亡率增加,且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凋亡率越高,结论与本实验结果一致。近年研究显示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的存活、增殖、凋亡以及细胞骨架变化等[8]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机制可能包括:①调节Bcl-2家族成员的活性;②抑制caspase家族导致的细胞凋亡;③活化的Akt抑制GSK-3活性,加速凋亡;④活化的Akt抑制线粒体释放如细胞色素C、AIF等凋亡相关因子,抑制凋亡;⑤活化转录因子NF-κB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
Bcl-2蛋白家族有抑制细胞凋亡基因(Bcl-2,Bcl-xl等),有促进细胞凋亡基因(Bax,Bad等)[9-10]。凋亡的各种信号转导途径有一个共同的通路或交汇点,而该通路或交汇点受Bcl-2调节。Bcl-2通过干扰细胞色素C自线粒体的释放,阻断caspase蛋白酶连锁反应的激活,进而抑制细胞凋亡[11]。
Caspase家族是细胞凋亡下游关键酶,caspase3是该家族中细胞凋亡的主要效应因子, 与其他的caspases以级联反应方式, 主要作用在细胞凋亡的执行阶段,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剪切酶[12-13]。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Bax、Bcl-2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温能干扰这些蛋白的表达,随着温度升高,Bax、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加,Bcl-2表达降低,随着时间延长变化更为明显。表明Bcl-2有保护细胞免受凋亡的作用。Strasser等[14]报道,Bc1-2基因表达可以使热诱导的细胞凋亡下降,并促使细胞继续增殖,形成热耐受。崔宝林[15]等报道,热疗可显著抑制 Bcl-2通路,促进细胞凋亡,与本实验结果相符。随着加热时间延长cleaved-caspase3活性变化与细胞凋亡趋势一致,说明caspase3参与了高温诱导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Lecchi C等[16]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活化后的caspase3表达逐渐增强,其表达趋势与神经元细胞凋亡一致。朱晔晶等[17]报道,热处理人ECV304 后,caspase3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活性变化与细胞凋亡趋势一致,与本实验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高温可诱导海马神经细胞凋亡,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数增加。Bcl-2、Bax、caspase 3蛋白是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中调节蛋白,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Akt是该传导通路的下游靶激酶,可进一步观察Akt等相关蛋白明確其在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TANG Y M, WANG D G, LI J,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cronutrient losses in sweat and blood pressure among heat-exposed steelworkers[J]. Industrial Health, 2016, 54(3): 215-223.
[2] RANGANATH C, HSIEH LT. The hippocampus: a special place for time[J]. Ann N Y Acad Sci, 2016, 1369(1): 93-110.
[3] WU JB, SONG NN, WEI XB,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paeonol on cultur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against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induced injury[J]. J Neurol Sci, 2008, 264(1-2): 50-55.
[4] MAHANTY A, PUROHIT GK, BANERJEE S, et al. Proteomic changes in the liver of Channa striatus in respons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 Electrophoresis, 2016, 37(12): 1704-1717.
[5] RAZAVI S, SADEGHI A, HAMI J, et al. The effect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apoptosis in hippocampu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J].Int J Prev Med. 2016, 7(1): 57.
[6] 张水文.热射病时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4):307-309.
[7] 陈光忠,罗炳德,王红芹,等.高温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凋亡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3):233-235.
[8] CHOI JS, PARK HJ, KIM HY, 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PTEN and Akt in astrocytes of the rat hippocampus following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J]. Cell Tissue Res, 2005, 319(3): 359-366.
[9] KIRAZ Y, ADAN A, KARTAL YANDIM M, et al. Major apoptotic mechanisms and genes involved in apoptosis[J]. Tumour Biol, 2016, 37(7): 8471-8486.
[10] HATOK J, RACAY P. Bcl-2 family proteins: master regulators of cell survival[J]. Biomol Concepts, 2016, 7(4): 259-270.
[11] 田霞, 方向明, 韩峥. 大肠癌中Survivin表达及其与bcl-2和P53基因表达的关系[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6(4): 443-445.
[12] JURAVER-GESLIN HA, DURAND BC.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neural plate: new roles for apoptosis and for one of its main effectors caspase-3[J]. Genesis, 2015, 53(2): 203-224.
[13] SAVITSKAYA MA, ONISHCHENKO GE. Mechanisms of Apoptosis[J]. Biochemistry Mosc, 2015, 80(11): 1393-1405.
[14] STRASSER A, ANDERSON RL. Bcl-2 and thermotolerance cooperate in cell survival[J]. Cell Growth Differ, 1995, 6(7): 799-805.
[15] 崔寶林,宁晓娥.不同温度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3):3522-3524
[16] LECCHI C, ROTA N, VITALI A, et al. In vitro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phagocytosi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and apoptosis in bovine polymorphonuclear cells[J]. 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2016, 182: 89-94.
[17] 朱晔晶, 彭宁,凌杰,等.高温诱导人ECV304的凋亡及其信号传导通路[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