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想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2017-03-29 15:24韩敏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素养

韩敏凤

【摘 要】理想课堂是怎样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注重生成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但是,生成的教学教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会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因此,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精心“预设”,生成之友;把握文本,生成之本;尊重学生,生成之源;发展素养,生成之宗。

【关键词】预设;文本;学生;素养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的碰撞。课堂的四十分钟,每一分钟孕育着创造,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学生从关注预设的学案、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清和生成。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师生共筑课堂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让“生成”灵动起来呢?让课堂因“生成”而熠熠生辉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预设”,生成之友

“生成”对应于“预设”,有人认为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相反,笔者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课前踏踏实实解读教材并质疑教材,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真真实实地读懂学生。不但不会约制“生成”,反而会让教者胸有成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师生、生生多重组合,引发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但是,作为老师会针对新情境、新思维、新信息进行调控并引导,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时更需要教者对教材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这样,教者面对这些突发的生成才不会无所适从,这无疑就需要预设的铺垫,否则教者可能会置文本的价值于不顾,以致引导失控或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也应明确仅有预设也是不够的,教者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造和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成为了教条。因此,可以说,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的。只有这对“朋友”优化整合,有效建构,才能让“生成”真正“灵动”起来,让理想课堂熠熠生辉。

二、把握文本,生成之本

能把握并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把握不住,读不明白,谈何生成?从这点上看,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把握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需要我们悟文中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它是文本的生命力所在。教者只有真正把握住文本,当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而不会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会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丰富文本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流溢着鲜活的动感。

【案 例】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三册《顽皮的阳光》教学片断:

当学生读懂课文后,要让学生感受阳光的顽皮,可此时的孩子们却无精打采,能能跟连日阴沉的天气有关吧!我让他们勾画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做一做。他们一点兴致也没有,怎么办呢?让孩子们读吧!孩子们读得那么勉强,丝毫没有朝气。此时,我心中明确一定要让学生感悟阳光的顽皮,突然一丝亮光从门缝斜射了进来,当时正值早春二月,阳光比较罕见。“孩子们,你们的读声引来了阳光,看它探进头来看你们啦!”此时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让我们再读,让阳光哥哥再听听……”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我进一步加深了要求:“记住那些动作的词语,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阳光,并像书上那样说一说好吗?”此时,孩子们连蹦带跳的到了校园里,犹如一个个“小精灵”在每个角落里寻找着,追逐着,比划着……

生1:“老师,你看,阳光太顽皮了,它非要挤进我的眼里,让我眼都不敢睁……。”一个正对着太阳的孩子揉着眼兴奋地说。

生2:“老师,阳光可真行!你看它把我的脑蛋都涂红了……”一个孩子连蹦带跳地说。

生3:“老师,阳光在给我拍照呢!”一个孩子背对着太阳,正张牙舞爪地比划着喊道。

生4:“老师,阳光在和我捉迷藏,藏在树下呢!”一个孩子非把我逮进树林里看他的新发现。

……

此时,我真的被感动了。孩子们的话语不是诗胜过诗,他们在用心地玩弄着文字,品尝着文字,感受着文字的美,是如此地快乐、幸福。这就源于我心中装着文本,把握着文本要达到的目标,利用了始料未及的资源,却成全了一堂灵性飞扬的课。理想中的课堂,就应该是充满尊重與赏识,充满诗意的课堂。

三、尊重学生,生成之源

在理想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拉近生与文本的距离,师就要灵活地调整教学,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

【案 例】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二册《老人与苹果树》教学片断:

此时,教学也快接近尾声了,学生读懂了老人栽苹果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拉进学生与文章的距离,“那你们猜猜老人最希望你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突然,一个孩子把手举得老高,兴奋得不得了,我忙让他回答,“老师,但鑫屹在吃苹果…”只见这位学习委员,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地站着。看来是书上的内容提醒了他,他忍不住就吃了。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孩子,假如你此时手中的苹果,就是老人栽下的树结的,你想,老人最希望你怎么做?”“老师,我想他会希望我成为一个想着别人,给别人快乐的人。”我真诚地点了点头,“老师,我没刀子。”“我有”,这时,桌上的苹果又多了几个,几个孩子从书包里掏了出来。这时,我真的切开了苹果,让孩子们品尝着,看着他们如花的笑靥……,整个课堂被亲情、爱紧紧地包围着,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

尊重学生,能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人性、会滋生出更多的精彩。

四、发展素养,生成之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试问:“生成的究竟是什么?引导生成最终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必须时刻自醒的问题。从语文课程的特点看,生成的不外于工具与人文两个方面: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语文课程最终要以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而语文文素养又集中地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从这层面上讲,生成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作为教者,当生成接踵而至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富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