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钢
[摘 要]小学科学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舞台,开展好科学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育模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1-2]。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处处皆科学”。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服务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充分生活这个大舞台,开展好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科学兴趣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运用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比较水的多少》教学,首先,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眼展开对话:“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喝很多水,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平常在家里都喝什么水?”这是学生生活中的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烧的开水。”“买的矿泉水。”我又问:“同学们外出春游时,往往要带上矿泉水,接下来我们就来分组制作矿泉水,给三个形状、大小、高矮不相同的塑料瓶灌满水并标价。“制作矿泉水”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灌水、标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根据水的多少来“标价”。到底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呢?自然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课题。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增加了科学的生活气息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同学们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学,体验科学过程
科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学,设置和生活有关的探究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时,针对生活中常见的“下雨后我们常常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了”现象,我提出了探究问题:“这些水到哪里去了?”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测: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蒸发……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烧开水或晒衣服等经验进行一些实验探究,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结论一:液态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继续设置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这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烧开水或晒农服等经验进行先预测,然后设计实验并开展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二:水在加热、太阳晒或风吹等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猜测分析、设计并开展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步骤,同时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的“路面积水的变化”里还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有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
三、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养成科学意识
课堂教学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探案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因此可以将科学主题通过作业的形式拓展到课堂外的山村、田野、池塘、公园等。同时通过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合理地生活。如通过学习完《食物》单元后,可以布置学生去调查多种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并树立正确的购物习惯、养成科学的意识。
科学课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科学最终应该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释、解決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体会科学的价值。例如,在学到《杠杆》这节时,可以让学生们在家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再如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清洗厨房油烟。(3)煤气或天然气的正确使用;从健康的角度去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等等。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 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 利用熟悉的材料, 获得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总之,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科学教学必须紧密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用科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雁,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大学生教育科学,2006,5.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