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中庸之道与佛家中道思想

2017-03-29 18:37赵晓丽
青年时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佛教儒家

赵晓丽

摘 要:在我国文化不断传承下,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对儒家中庸之道和佛家中道思想探究的过程中,两家教派主张的思想和重要的核心理念存在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两种文化在文学界具有的重要地位,在此次的研究中,从的阐述两家思想主旨着手,对儒家和佛家中庸和中道思想相似处和差异性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两种文学展开正确的探究,进而丰富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关键词:佛教;儒家;中庸之道;中道思想

一、前言

在文化和哲学的领域当中,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下,积累了多家具有特色的文化理念和主旨思想。其中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以及先进发展阶段,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基于这两种文化和思想对我国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二、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由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主要是对绝对化与极端化的反对,其实质性的内容是不偏不倚,相对折中调和的一种处世态度,其理论的基础是天人合一。《论语·庸也》中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从这两句话中明确了在中庸的思想当中,注重人的自我教育,其主要贯穿在人一生之中,在人的成长中离不开自我教育。把自我教育贯穿在全部过程中,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能力,这种精神称之为做慎独。换而言之,在人独处的状况下,自己能谨慎地对内心的进行自我反省、监督和约束[1]。

三、佛家中中道思想

《大庄严论经》云:“尔时世尊知彼五人心着苦行以为正道,佛便为说离五欲故即为正道,以离行苦行亦为正道,除于二边为说中道。”在部派佛教发展阶段,只是援引《阿含经》当中的内容,佛教中的中道思想发展相对缓慢,直到大乘佛教兴起,逐渐在般若系经典和中观派经典中发展起来,中道思想便成为理论核心。其主要的思想是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相对立的,生与灭并非绝对。从这样的思想中可以总结出,生与灭虽然是相对立的,但是,二者存在相互依赖和转化的关系,佛教中道以中为胜,这样的思想和主张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皆是以中为美,反对绝对和极端化[2]。

四、中庸和中道思想的沟通

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中庸和中道的思想当中,均注重对“中”思想的追求,中庸和中道的思想儒佛两家在语言文字和逻辑的表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作为两家方法论是相同的。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当中,反对“过犹不及”和绝对化,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属于辩证法思想;在佛家的道义中,反对有无两边“边见”和以中为胜的思想,同样属于反对极端化和绝对化的理念,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两者相同。既然两家教派中坚持的中道属于方法论当中的原则问题,那么释智圆将两家思想绾联起来,属于自然的、顺理成章的学术研究,从这一层面分析得知,释智圆在学术思想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

虽然如此,在对两家核心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不难看出儒家中庸之道与佛家中道的思想在本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儒家的思想当中,主要讲入世,对现实世界与所有事物的存在予以肯定,并承认事物自身质的稳定性。但是,佛家的思想当中注重出世,讲空和寂,虽然并非“顽空绝虚”,但是现实世界与世间一切事物均属于虚幻地存在着,并且在变动和不居中属于“无自性”的。基于这样的状况,既然认定世间一切事物并非真实的存在,则其质的稳定性(短暂的、相对的稳定性)同样不存在。从上述的内容中判定儒佛两家存在根本的差异性,中庸中道思想自然存在根本性差异[3]。鉴于两种思想在根本上存在不同,而儒家学派当中强调中庸之道为当代统治者的治国哲学,自然统治所具有的永恒性。因此,中庸思想从孔子时代具有的辩证法因素逐渐向均衡论的方向进行转化,将事物的存在与质的稳定性极端化和绝对化陷入形而上学。而佛家教派中则从否定一切事物具有的“无自性”为开端,脱离辩证法,逐渐向诡辩论方向发展,从该方面向形而上学进行转化。在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两家教派及其思想向着不同的反向发展,从辩证法转向形而上学方面两家教派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儒家和佛教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均已“中”为美。为胜,但是由于两家教派所处的角度存在不同,导致其核心理念在根本上存在差异。在对两家文化探究和分析中得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便有学者对儒家中庸具有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自打倒四人帮之后,该种论调得到发展,如将该种辩证法的特殊思想定在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时代,则“过犹不及”具有这种思想。但是,如若不分朝代和时代,判定儒家中庸具有辩证法思想,则该种思想则从偏离了文学和思想界知识探究的正确轨道。望此次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为殷实传统文化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潘攀.论儒家道德本体构建的三次演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09):11-16.

[2]李洪卫.安身、安心与诚敬——兼论儒家在家庭孝亲中获得的“本体性意义”[J].河北学刊,2015(03):19-23+32.

[3]岳天雷.儒家“权说”研究述評——以孔孟为中心[J].哲学分析,2014 (03):154-169.

猜你喜欢
佛教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