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 高瑜
2017年的新年贺岁档中,由邓超、彭于晏、赵丽颖主演,韩寒编剧兼导演的《乘风破浪》尤为吸引大众眼球。一方面是韩寒的个性化标签带来影片的话题度,另一方面电影上映仅11天,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超越王宝强执导的《大闹天竺》,并在半月内突破7亿票房,成功完成票房“逆袭”,使得人们不由得再一次关注韩寒的电影叙事风格。不同于《后会无期》中极具韩寒个人风格的零散叙事,新作《乘风破浪》的叙事更符合商业电影的逻辑,故事讲述年轻赛车手徐太浪因为急于向不认同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而招致车祸,从而穿越到父亲的时代,通过与父亲一起经历打拼,最终在见证自己出生的时候完成与父亲的和解。影片中平铺直叙的剧情或许无法勾起文艺青年们的伤怀和感慨,影片也没有韩寒一贯的经典“金句”镇场,但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一众演员们的实力演技又将电影引向别样的风格,构成韩式叙事的另一个维度。
一、 逻辑完满的叙事手法
电影的叙事结构一度被批评为是对《新难兄难弟》以及《回到未来》等电影的拙劣模仿。不难看出电影在情节设置上与系列影片确实存在类似结构。但抛开抄袭与致敬如何区分这一刁钻问题,从《新难兄难弟》导演陈可辛的评论中强调“会讲故事是当导演最重要的诉求”来看,该片的致敬体现并非在情节设置上,而是体现为向系列电影学习穿越情节的讲述方法上。影片对车手徐太浪(邓超饰)穿越的情节没有作太多的刻意处理,从他车祸受伤入院到成功穿越到其父亲徐正太青年时期(彭于晏饰)的过程,采用的是类似死亡体验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通过片段式回放把徐太浪的人生过程铺排开来,也为后面穿越中可能涉及到但无法仔细讲述的背景一次性进行交代。这使得有限的102分钟能够尽可能地把时间聚焦在有效剧情里面。而穿越中诸多貌似“硬伤”的剧情,如徐太浪没去阻止母亲张素贞(赵丽颖饰)的自杀,没有占未来科技大鳄小马的便宜,也没有利用未来的知识来买房致富,这都可以理解为徐太浪并没有真正的穿越,而只是在昏迷过程中听着父亲的讲述代入到过去的故事中。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太浪醒来后做着同样的帮会暗号时,其父正太并不感到惊讶。这一情节设定确实能够逻辑完满地把整个穿越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衔接与解释。
而情节设置的完满和背景交代的恰当衔接,也使整部电影在叙事上突破国产电影讲不是好故事里的难题。故事因父子间矛盾起,又于父子感情的和解得到终结,在往事已成定局的框架下穿插往事中帮会打架的豪情热血,徐正太和妻子张素贞的浪漫情史以及“穿越”了的徐太浪与正太、六一(高华阳饰)等一干帮会兄弟嬉笑怒骂,这其中既有韩寒处理宿命论那独特的唏嘘感,也有着港片英雄叙事的畅快感。电影在叙事的节奏并没有调动得十分出色,即便有着黑帮背景的穿越题材,总体的节奏还是轻松愉快,但也显得略微平淡,这注定《乘风破浪》无论就商业片还是文艺片而言都无法成为特别优秀的作品。但其专注于说清故事,并通过演员、音乐、动作、调色等各种元素的辅助,使得叙事既不沉闷,笑点也不尴尬,这足已让《乘风破浪》在叙事上高于国产电影同期大多数作品,也将迥异于《后会无期》的韩式叙事。
二、 恰到好处的感情渲染
电影会讲故事的本领,除了剧情设置逻辑完满外,演员表演的到位出色、飙车场面的动魄惊心以及电影音乐的适度渲染,都带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也使得原来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因为这些要素而具有了更多的跌宕起伏,这一恰到好处的感情渲染,更容易让观众入戏,随着太浪的穿越一起乘风破浪。这也恰恰弥补了韩寒在导演水平上的未竟之处。
而在情节推动上,电影音乐的适时渲染效果尤为明显。在同伴小马(董子健饰)听了太浪的鼓励后立志去南方寻找屬于自己的空间时响起的《别送我》。《别送我》改编自美国民谣“five hundred miles”,悠扬的吉他声伴随着离别的背影,前路茫茫而前途未知,作别同伴和旧世界的伤感与迷茫,恰好印证着小马的心境。火车以及窗外的慢镜伴随着改编歌词“云一朵,云两朵,云三朵,云四朵,爱人别看云朵了,请送别我”使得气氛与情节融为一体。更多的言语似乎也不需要通过演员和镜头来表达,而仅仅通过音乐渲染的情绪就可以达到。类似的,在把同伴小马从帮会老大罗力(张本煜饰)手中夺回去的时候,配以老大罗力给妻子唱的日本歌曲《一方天地》,“而现在,这一方天地,是我仅有的能力”,直到配乐伴随着罗力追出厂房外而遭遇公安,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使得罗力仅有的一方天地也结束了,剧中小人物的悲哀与荒诞都在打斗的慢镜头和配乐中得到呈现。而另一方面,片中的主题曲《乘风破浪歌》和片尾曲《在雨中》,虽然在电影上映前就已通过话题营销赚足话题度,但出现在影片中并不显突兀。相反片尾曲《在雨中》在整个故事略带唏嘘的落幕中,以高昂而熟悉的旋律唱出“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给故事的升华带来不少亮色。即便不是80后观众,相信也能够从配乐的旋律中与片中人物找到共鸣。
但是,影片的其他元素并不像飙车场面、电影配乐那样能够恰到好处的彰显剧情。例如,作为故事发生地点的小镇亭林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突兀感。同样以《新难兄难弟》为对比,本片中的亭林镇虽刻意打造成90年代的风貌,但可能由于拍摄时间的匆忙,效果还原并不充分,观影过程中难以让观众代入到那个具有浓烈90年代味道的场景中去。而《新难兄难弟》在场景还原上无论服装、建筑、室内场景都能够找到当时香港的味道。场景无法还原的这一错愕感使得帮派头目罗力打造的日式空间不仅不能体现其对妻子的贴心,反倒营造了让观众无法读懂的生硬感。同样的情况在影片的歌厅也非常明显,尽管使用了90年代KTV特有的点歌簿为细节加了分,但总体而言看不出是90年代的小镇风貌,让这一穿越呈现着“廉价”的风貌。而在选角上也存在导演在定位上的矛盾,虽然彭于晏、赵丽颖的演出非常出色,但事实上,彭于晏英俊阳光的形象与20世纪90年代街头混混的形象并不搭配,而赵丽颖出演的“妈咪”也过于成熟干练,作为母亲的形象母性十足,使人物表现出了过分的魅力。于是,从电影情节的表现上,人物塑造非常漫画化。这从商业片角度来说,确实能够很好地吸引彭于晏、赵丽颖的大量粉丝观影,也让演员得到了足够出色的发挥,但就故事情节而言,或许能够存在其他更好的选角。
三、 转型与和解:韩式幽默的淡化
《乘风破浪》虽然秉承着韩寒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但遗憾的是这一方面本片并没有更好的发挥,也没有像韩寒的小说或电影《后会无期》那样留下让人口口相传的“金句”。这一方面是影片宣传策略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本片在商业化的倾向更加明显,韩寒有意地和那个一开始玩票性质的《后会无期》区别开来。尽管本片依旧是熟悉的亭林镇,熟悉的赛车,对底层官僚嘴脸熟悉的嘲讽,对年少轻狂的歌颂,还有那总是伴随左右的对命运的飘忽感。但这些典型的韩式元素在《乘风破浪》中都有意无意的得到淡化。尽管这种淡化并不算是十分成功,也并不彻底,人们在谈论本片时依旧无法离开“韩寒”这个最大的标签,就像我们无法做到谈论任何一部王家卫的电影而不去讨论王家卫的光影哲学。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文艺片的一大特色,即容易标签上导演的个人风格。韩寒的电影毫无疑问最大的标签就是他的本身,而他,韩寒又总是和他年少的叛逆以及他的小说杂文联系在一起。尽管无法把韩寒与其他文艺片导演相提并论,但这种标签着浓烈的个人化风格的电影,确实是韩寒电影的特点之一。即便本作中商业化的元素更多,韩式风格,尤其是他的黑色幽默也更淡了,可依旧无法逃离“韩寒”这一标签的烙印。
《乘风破浪》中韩寒有意去寻求一种新的面相,即试图去讲一个不错的故事,而这一点韩寒确实做到了。这是韩寒导演风格的一种转型,也是与过去个人色彩过分浓烈,那个试图去告诉整个世界“我就是我,我就是永远都不变的那个韩寒”的一次和解。这也契合了电影的主题,那个固执地坚持自己,并不断努力地为之打拼,试图证明父亲是错的徐太浪,通过回到过去,与那个同样年轻的父亲共同奋斗,重新与自己一直仇视的父亲和解。这本质上,也是和那个固执地认为父亲是错了的自己和解,同时也体现了韩寒与这些年来那个桀骜不羁的自己和解。这可以看作是韩寒心路历程的一次回归。通过剧情的穿插和主人公徐太浪的体验,即便他最终还是不同意父亲的中二病和孩子气,无法同意父亲内心那永远不变的世界,无法同意父亲为了兄弟而破坏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但他没有去改变,而是任由历史和时间发展。这与《新难兄难弟》中楚原因為父亲的事件而改变他整个人生观不同,这里没有改变,而是和解。这也更好地把韩寒本身以及影片的深度提升了一个层次。只可惜,影片本身并没有深化这一精神层面的表达,这也让影片陷于平庸,没有表达出此外更深刻的东西。这或许就是韩寒选择不同叙事风格所要承担的后果吧。
四、 遗憾与突破:韩式叙事的风格问题
区别于之前的韩式风格,《乘风破浪》在文艺的维度上显得更加浅薄,而在商业的维度上更显娴熟,尤其是讲故事的水平确实能够超越同期电影一个级别。这一方面是遗憾,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而我们也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样的叙事才是韩式风格的应有定义。甚至可以说,本片中某些“浅薄”的地方某程度上是韩寒在商业化和个人化的选择中博弈的结果。人物设置的漫画化是为了让明星选角更好地展现票房魅力,这一点从《乘风破浪》的营销和其宣传预告片的剪辑中可以看出。而韩式吐槽和黑色幽默的淡化也是为了把电影更多地推向非韩寒粉丝的观众。但这一切不必看作是韩寒导演的刻意尝试,只不过是商业化电影中自然而然的逻辑罢了。而这种新的叙事让我们看到韩寒电影风格另一种可能的维度,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与突破。
因此,这种新的尝试使我们认识了一个专注于讲故事的韩寒,但他的电影依旧带有他个人的强烈色彩,影片主题表现缺乏深度,这也使得该片在影评人中口碑不一。但这依旧不影响韩寒的尝试和突破,我们期望在其《天空制造》中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电影和不一样的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