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龙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滋生了校园内的不良风气,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新时期亟需加强创新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式。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科系为单位,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直接主体,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推动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改革方向上看,高校要以党的教育改革方向为理论基础,将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切实发挥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而提高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实现建设和谐院校目标。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领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理论上高校辅导员应当掌握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并具备组织协调、管理控制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但实际情况与理论之间有明显差距。大多数现任高校辅导员并非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甚至直接是毕业生留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欠缺,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的现象。加之辅导员梯队中年轻教师占比不少,他们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更少有时间与辅导员前辈沟通管理经验,在工作中突发新状况时,常常手足无措,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辅导员的工作和人事关系往往独立分散于各个学院,而各个学院由于学科差异,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往不多。如果学生出现了普遍的情况辅导员很难掌握,而且由于人事隶属关系的差异,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工作上的搭配和互补都难以达成,最终造成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不畅。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招生的门槛逐渐降低。学生群体的特点也增加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少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过于严苛,忽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功利心过重,偏袒优秀学生而对问题学生态度恶劣,从而激化矛盾,师生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没有在根本上达到管理的初衷,而后续与学生的沟通也因此受到阻碍。
一部分年轻辅导员群体没有建立对自身清晰定位,职业生涯无规划可循,普遍认为辅导员岗位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且辅导员的晋升、奖励、待遇机制等都不尽完善,因而工作热情不高、情绪消极、缺乏责任意识,进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加之每个辅导员需要管理的学生规模较大,多至几百到数千,工作量巨大,工作内容繁杂,问题层出不穷,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进修,学生管理的质量回升难寻。
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推动高校管理员管理工作的优化,具体分为几个方面,包括科学的指导方向,完善的执行计划,严格的实施力度,及时的信息反馈。首先,从科学的指导方向上看,科学的决策基于正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理论,它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指明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尽力考虑学生的心声,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出的决策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贴合。第二个方面,完善的执行计划是决策的有效保障,辅导员应该建立一个学生情况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学生道德、生活、思想、情感状况在内,以此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工作规划。第三个方面为严格的实施力度,辅导员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执行细节,考虑学生感受,在执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盲目执行。第四个方面,及时的信息反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工作平台,扩宽与学生互动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入,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切为学生服务,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与学生建立友好沟通关系,切实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的教育格局下,辅导员的工作必须以相关制度为基础,对传统的管理办法不断革新,增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内容。第一,平等对待优等生和差生,增加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第二,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及学校事务管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综合本文,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高校应在实践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创建科学决策策略,更好为学生服务。
[1]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3.
[2]贺武华.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简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28-30.
[3]张明莉,王立岩,杨健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24(4):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