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英语教师教育的发展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但是据调查,部分地区的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贯彻落实都不到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并且教学后不重视运用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英语教师的教育现状,并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师教育模式,以期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解决英语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更好地从教师本体出发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完善英语教学。
教师教育过程其实是人类学习的过程,这就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教育认识论。社会文化视角认为,个体中高层次人类认知有其社会生活的源泉,并把社会文化活动确认为形成人类认知的根本进程,一方面它要求阐明人类心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要求阐明这种心理功能所出现的文化、体制和历史状况。它认识到,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从外部直接获取技能或知识,而是从外部社交媒介活动到内部调控的渐进式活动,并由此产生个人与活动之间的转化。
将教师教育视为一种人类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视角对教师学习、语言、语言教学以及二语教师教育及发展有特定的认识。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社会化活动,体现了教师学进而教的认知和社会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且作为教学学习者的教师的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效果。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语言是种社会实践,即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的使用中。接受语言作为社会实践视角的二语教师需要意识到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义的根本概念,认识到意义处在不断变化的具体社会和文化习俗之中,理解语言是流动的、动态的和不稳定的,最终把语言看成是如何适应二语世界而做出的抉择[1]。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语言教学是种对话中介,教或学就是在为具有目标导向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创造机会,恰当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可以调动一系列发展进程。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教师教育及发展是在实践中的系统学习。外部的宏观因素直接影响外语教师教育及教学活动。
本文正是受Johnson教授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启发,将笔者原来一直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社会文化理论与英语教师本身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对象范围拓展到英语教师教育领域。身为高校英语教师,可能都身有同感,即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底子薄、基本功差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应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合格的英语教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以教师为重点,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教育现状,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为满足学生需求、适应社会进步提供相应专业化教育服务的自主成长与自我完善过程[2]。这一过程包括职前和在职教育。Freeman[3]把外语教师教育定义为“个人学习教授(第二)语言的专业活动领域”。国外的外语教师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发端至今,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传统外语教师教育和90年代至今的研究型外语教师教育。
传统外语教师教育主要向教师及准教师传授理论,训练行为,对其进行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培训,以期受训者能驾驭课堂,实现教学目标。这一阶段的外语教师教育曾经因为大家的关注焦点由教学法转移至学习主体---学生而被边缘化[4]。不过Richards & Nunan 在1990年出版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将国外外语教师教育带入了一个新阶段[5]。该书对传统的以传授理性知识为导向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持否定态度,强调了外语教师的主体地位;外语教师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而且还要重视探寻教师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自此,外语教师教育作为一门学问走进了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视野,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
刘学惠教授早在2005年就对国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重构和相关实证研究的分类。在结语中,她还对当时刚刚起步的国内此类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6]。具体到小学教师教育,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少,但各有侧重,如对小学教师如何看待他们的职业的探索[7],对他们获取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调查[8],对他们在受教育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剖析[9-10],对新教师是如何成为有资历教师的跟踪调查[11]等。笔者掌握的国外文献中没有发现有关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国内的英语教师教育研究基本上比国外同类研究晚十余年。吴宗杰[12]曾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体系之规模当属世界第一,但当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为零。国内旨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研究焦点一般为教学法、教材、大纲等,对外语教师教育几乎无人问津。另外,1991年、1993年和1995年香港城市大学分别举办了三届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教师教育大会,可是没有中国大陆学者去参加这三次会议[13]。由此可见,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依然是冷门,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14]。
据上节所述,国外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迅速崛起的起点是1990年的一本专著,而国内也有类似的一个转折点。1999年,《外国语》的“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掀起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大讨论。文中重点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两个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师资质量不适应形势。戴炜栋教授在建构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新体系中提出,调整和优化外语教学队伍和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15]。
自此,业内人士开始围绕“英语教师教育”这个议题组织一些大型外语教学研讨会,比如,2001年、2004年的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的议题中就包含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16]。而且,此类研究开始获批一些国家级和省、厅级项目,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获得的唯一国家级项目就是“高等学校英语师资培养”,后来又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5年9月,第一届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召开,此后每两年一届,并且在第三届会议期间成立了专业的学术机构: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至此,我国外语教师教育逐步走向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之路[4]。
我国英语教师教育从起步到现在的这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三个方面。研究内容广度和深度兼有:起步之初的此类研究主要围绕外语教师应该拥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应该承担的课程、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等外语教师教育培训内容而展开的[17-20]。后来的一些研究开始尝试性地摸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及途径[21-24],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现状及认同感[25-27]。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和非实证兼有:起步阶段以非实证研究为主流[12][28-29],后来有大量实证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研究[30-33]。理论框架方面则凸显出跨学科的特点:认知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管理学绩效评估相关理论等都曾在我国外语教师研究中得到应用[20][34-35];也不乏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出发的相关研究[26][36]。
针对英语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我国在本世纪也出现一些研究成果,主要以丛书和学位论文为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过“中国英语教师自主发展丛书”,主要面向国内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丛书专注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知识建构、英语教学理论、教学策略、课堂话语分析等。学位论文涉及:新课标下的中小英语教师发展研究[37-38];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39-42]等。
尽管此类研究的数量与日俱增,各种理论和思想不断丰富着这一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国内学者对英语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关注并不普遍,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队伍中对英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的微乎其微。因此,英语教师的教育及职业发展亟待关注!
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的强劲发展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就理论方面,该研究领域涉及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心理学理论,近二十年来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此视角下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在国内十分鲜见。2009年,美国应用型语言学教授Karen E. Johnson出版了专著《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这一力作对世界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的认识论思考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期待有学者循着Johnson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引的方向来研究英语教师教育,以期丰富国内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理论和成果,为我国教育当局在改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现状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更好地从教师本体出发完善英语教学的实践。
[1] 张耘.《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个社会文化的视角》述评[J].外语研究,2010(2):105-107.
[2] 杨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专业发展问题探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14-18.
[3] Freem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In R. Carter & D. Nunan (eds.).TheCambridgeGuideto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Cambridge: CUP,2001:72.
[4] 文秋芳.任秋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10(4).
[5] Richards, J. & D. Nunan (eds.). 1990.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 Cambridge: CUP.
[6] 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7] Marston S V,Courtney & G Brunetti. The voice of experienced elementary teachers: their insights about the profession [J].TeacherEducationQuarterl, 2006(3):111-142.
[8] Ays,egu Daloglu.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Turkey: designing a materials bank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2004(24):677-690.
[9] Saito,E A Tsukui Sl Y Tanaka. Problems on primary school-based in-service training in Vietnam: A case study of Bac Giang provi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2008(28):89-103.
[10] Cheryl Wei-yu Chen & Yuh-show Cheng.A case study on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challenges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J].System,2010(38):41-49.
[11] Belay A. F Ghebreab, T G hebremichael, A Ghebreselassie. J Homes & G White. How newly qualified primary teachers develop: A case study in rural Eritrea [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 2007(27):669-682.
[12] 吴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J].外语界,1997(1):1-5.
[13] 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14]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5(1).
[15]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16] 李战子.英语教师与新世纪[J].外语研究, 2000(2).
[17]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8]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沦、实践与力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9] 钱冠连.大视野的‘大’[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0).
[20] 任庆梅.2006.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外语界(6).
[21] 吴宗杰.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视野:从教学走向教师[J].中国外语教育,2008(1):47-55.
[22] 周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40-47.
[23] 郑志恋.探索型实践: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新视角[J].外语界, 2009(1).
[24] 蒋玉梅.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1.
[25] 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反思与教学实践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26] 唐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自我对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70-75.
[27] 江晓梅.英语当代语言教师学习理论综述及启示[J].外语界,2003(1).
[28] 王乐.外语教师的教育理论和行动理论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及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2002(3).
[29] 楼荷英,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30] 胡越竹.课堂纠错: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
[31] 顾佩娅.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2] 仲丽娟.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亲历亲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3] 张凤娟.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 2012(3):126-129.
[34] 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6).
[35] 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6] 沈冬妮.新课改下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7] 王召军.新课改理念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时代教育,2008(10):11-112.
[38] 徐广俊.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烟台市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2.
[39] 王佩佩.初任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40] 许莉莉.南昌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
[41] 吴雪飞.义乌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42] 张虹、王蔷.《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评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