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华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翻译能力一直是翻译教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传统的翻译教学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对翻译能力习得过程的引导和监控,常常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评注式翻译(TranslationwithCommentary),又称注解式翻译(Annotated translation),是指译者在分析和传递原文讯息的同时或之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供自己解决翻译中重要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并就这些方法与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它要求译者在面对翻译难题时,理性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此同时,译者需要对自己的分析和推断方式进行反思,监控它们是否真正有道理。它打破了传统翻译教学的局限,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评注式翻译教学实证研究,来探讨评注式翻译对翻译教学的意义与启发。
评注式翻译在欧美国家倍受青睐,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当中,但遗憾的是,在重结果的国内翻译教学中,影响却不大。近年来,随着翻译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和翻译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评注式翻译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学界关注:柯平、李小撒[1]、高远[2]、魏鸿玲、董玉芳[3]等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较之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评注式翻译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评注式翻译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方法。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4]。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翻译方法和原理的应用及其灵活,学生要想习得翻译能力,必须对翻译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对翻译行为有深刻的理解。评注式翻译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方法,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建构对翻译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生成翻译行为的意义。
评注式翻译教学法提倡自主学习模式,即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现代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庞维国[5]指出:自主学习是以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的“能学”,以内在学习动机为基础的“想学”,以掌握学习策略为基础的“会学”,以意志努力为基础的“坚持学”。评注式翻译教学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去主动想、发现难题并提供合理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和质疑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并且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制约和控制。
评注式翻译教学是以过程为取向的方法。传统翻译教学以结果为取向,忽略了学生翻译能力习得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指导,导致过程不扎实,结果不理想。评注式翻译教学则将中心转向过程,侧重学生习得翻译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重视翻译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但是,“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不是不要结果,而是在强调从‘过程’中获得‘结果’”[6]。“翻译能力”这一概念指涉很广,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而且其习得也具有长期性,翻译能力习得应该在过程中进行。
笔者的教学研究实验和“翻译评注教学满意度及接受度”问卷调查和“评注式翻译学习心得”,证明了评注式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表明了评注式翻译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辅助手段,对翻译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而艰难的活动,非严谨认真之态度而不可为,大部分学生在从事翻译实践时本来就有畏难情绪,而传统翻译教学的“灌输翻译方法+从事翻译实践”的教学模式更加助长了这种情绪,造成了学生懈怠敷衍的态度,因为方法抽象无法真正理解,所以实践的时候常常无从下手。而评注式翻译则会帮助学生端正翻译态度,在撰写评注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翻译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能理解翻译行为,而且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获得自信心,体会到翻译的乐趣,因此畏难情绪会逐渐消失,反而对待翻译的态度会变得严谨。在评注式翻译学习心得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撰写翻译评注和译后反思对他们翻译态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翻译过程中添加评注,不仅培养了我们对待翻译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且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耐力、毅力以及对翻译的浓厚兴趣,越是问题多,越要想办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也就多了一份欣喜,一份对翻译的热爱。”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学生拿到翻译材料的时刻,思考的过程就开始了,但这种思考属于无声思维,评注式翻译要求学生将这种无声思维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仅是一种思考过程的显化,更是一种强化,因为“想”与“写”是有区别的,“想”不一定会很透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或许就是一种浅尝辄止,但一旦要求将思考的过程及内容记录下来,他们就会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思考,不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论证解决问题的合理性,这样一来他们思考的过程就得到了强化,所做的思考也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从学生的评注实践中窥见其思考过程,材料开篇为:
“这本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就这一句的翻译,学生的评注如下: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为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写的序言,《旅行的艺术》在英国出版后,好评如潮。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向我们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旅行的艺术就在于它能带领行者回归到一种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状态,于是一场艺术的旅行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人生之旅。”
关于“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笔者查阅了一下出处。首先,“古希腊哲学家”指的就是亚里士多德,他最早对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做出了回答。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有两个定义:“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以及“幸福是至善”。而第一种定义便对应于文中所指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德性,一类是伦理德性。这两种德性是不同的,理智德性大多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的;而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页)原文中的“理性支配”即指这里的“理智德性”。而关于此处“幸福”的译法,追根溯源应该是“eudaimonia”:a Greek word commonly translated as happiness or welfare;however,"human flourishing"has been proposed as a more accurate translation.(Wikipedia)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the term for the highest human good”。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7]。但是,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早在1998年,黄源深[8]教授就曾撰文分析了造成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办法。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它不仅要求人们就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还要进行辨别分析。一个人的翻译能力是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标志,反之,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这一点正好与评注式翻译的要求一致,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论证其合理性,在诸多的办法中挑选出最合理的一种,这就是思辨的过程。在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中,学生们撰写的翻译评注条目不等,写的译后反思字数不同,但却处处闪烁着思辨的火花。例如:
“这就使现代旅行者比古代同行更具有了担负大道的宗教情怀。”
学生的翻译评注如下: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以百态存于自然。此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为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现已知的是“道”,未知的也是“道”。通过查阅百度百科,我找到了对于“大道”的几个不同的解释:(1)宽阔的道路;(2)指正常的传播途径;(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4)指自然法则;(5)谓成仙之道;(6)泛指很高的道行;(7)政治上最高理想。仔细思考过后,我认为“大道”是第3个含义,“担负”就是承担责任,“担负大道”即为“承担传播治世原则的责任”,应译为“bear responsibility of transmitting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principles”。
评注式翻译解决了教学中最为棘手的两个问题:一方面,避免了教师教的盲目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评注准确判断其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情况,了解他们解决翻译难题时的思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的随意性。撰写翻译评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翻译过程的监控过程,学生提供论证的同时也在认真审视自己认识与解决翻译难题时所采用的思维逻辑与方法,并且深刻理解与自觉应用翻译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评注式翻译教学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辅助手段,将“教”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监控意识养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的认知,进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评注式翻译作为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模式,也打破了传统翻译教学以结果为导向的局限,学生通过撰写翻译评注和译后反思,不断端正了翻译态度,显化并强化了思考过程,也培养了思辨能力,在以上基础上达到了翻译能力的提升。评注式翻译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可以解决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1]柯平,李小撒.评注式翻译及其对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意义[J].外语研究,2012(4):78-83.
[2]高远.评注式翻译教学法下的本科翻译教学目标转向[J].武夷学院学报,2015(10):102-105.
[3]魏鸿玲,董玉芳.评注式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比照[J].长沙大学学报,2015(6):152-154.
[4]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黄国文.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1-32.
[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8]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