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硕,唐 渠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几乎所有语言的表达现象都可以分为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方式。直接表达更加直白清晰,没有任何隐含意义,传达意思的效率较高,但是当它不能满足语用功能的时候,人们就要使用间接表达了。间接表达即说话者并不直截了当地表明其想法或意图,而是用较隐晦的语言,让听话者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间接表达现象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用语动机复杂,如出于礼貌、避免冲突等,相对于直接表达,语用功能更强,因此,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间接表达的使用都十分广泛和频繁[1]。鉴于此,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表达进行对比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既能分析出英汉语言中所存在的语言共性,又能分析出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蕴含的文化差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间接表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例如,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观认为言语行为越间接就越礼貌;连淑能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表达进行了较清晰地分类;陈原详尽地探讨了委婉语现象等等。而本文则着重对英汉间接表达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间接表达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委婉的、含蓄的、迂回的表达方式。
连淑能认为“委婉说法是用一种比较婉转、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2]。通常,为了避免冲突、或者为了显得文明礼貌,人们会借用一些比较温和、动听的委婉语来代替那些刺耳的、粗鲁的词语[3]。无论是英语委婉语还是汉语委婉语,其数量都是相当多的,使用的频率也是相当频繁的。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说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4]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委婉语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1)分类相似。如政客们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争取民意而制造的官方委婉语;为了提高某些行业的社会地位而形成的职业委婉语;教师为了保护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而采用的学校委婉语等。(2)特点相同。英汉委婉语都具有时代性、地域性、语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3)产生原因相同。英汉委婉语都是人们为了避免禁忌、避免冲突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产生的。
含蓄是指说话人常常不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间接的、含而不露的言语来陈述。含蓄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低调陈述是“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强对方的印象”[2]。例如:(1)“How is it that Amelia,who had such a number of friends at school,and was so beloved there,comes out into the world and is spurned by her discriminating sex?”[5]
这句话就是用低调词“such a number of”来代替高调词“lots of”,表示“很多”,反而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更能引起听者注意。
(2)“小明吃了五个汉堡包、三个冰淇淋、六袋薯条、作为他的小吃。”
这句话将小明吃的这许多的食品说成是“小吃”。这种将“大”化“小”的表达方式不禁让听话者感叹小明实在是食量惊人。
间接肯定即用否定或不完全否定的词语来强调肯定的含义,最常见的就是用“no,not,none”等否定词及“rare,hardly,never,little,few”等不完全否定词,如用“not small”代替“big”,用“no rare occurrence” 代替“a frequent occurrence”。下面是用否定词来表达间接肯定的两个特殊方式:
(1)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同一句中出现两次否定[6]。
①“There is no rule that has no exceptions.”
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2)多余否定的方式——句子添加否定词来加强语气,若句子中的否定词被去掉,句子意思不变。
①“I ran away.I don’t know how far I didn’t run.”我跑了,也不知道跑了多远。
②“我听人说是那中寨人为女儿作嫁妆的东西,好不阔气,包工就是七百吊大钱,还不管风车,不管家什! ”[7]
委婉否定是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使口气显得温和而不武断,谦逊而留有余地。下面是几个表示委婉否定的方式:
(1)转移否定的方式——形式上否定主语,实质上否定的是宾语从句[8]。
①“I don’t think poor Amelia cared anything about Brienne and Montmirail,or was fairly interested in the war until the abdication of the Emperor.”[5]白利安也罢,蒙密拉依也罢,可怜的爱米利亚都不放在心上,直到拿破仑退位,她才起始关心战局。
②“我不觉得你是对的(即,我觉得你是不对的)。”
(2)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方式。
①“Well,I never— said she—what an audacious—Emotion prevented herfrom completing either sentence.”[5]“哎呦,我从来没有——好大的胆子”——她的感情起伏得太厉害,因此两句话都没有说完。
②“谁知道!(意思是:反正我不知道。)”
“婉转暗示是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弦外之音,有些说法则跳过逻辑层次,让对方去寻味。”[2]例如:“My papa has ordered me to return to you these presents,which you made in happier days to me;and I am to write to you for the last time.”[5]“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爸爸叫我把你给我的礼物都退回给你——这些东西还都是你在从前的好日子里送给我的。”
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英文原文“I am to write to you for the last time”,还是中文翻译“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都是暗示“关系结束,不要再联系”的意思。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汉含蓄语的种类多且相似,只是数量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当然,除了以上例子以外,英汉中的含蓄语还有很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英语和汉语的含蓄语使用频率都是相当高的。这些含蓄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中西文化的烙印,要想了解这些含蓄语隐含的弦外之音,听者必须有相应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
迂回就是用较长、较多、不清或者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本来能用简短的词语就能说清出的意思,是一种拐弯抹角的说法。在中西方国家里,许多作者、政客或者贵族等为了使自己的言辞显得深奥或庄重优雅,经常会使用迂回的表达方式。然而,迂回的表达方式常常造成句子冗长、句式笨重、词语臃肿,有时反倒会造成听话者的不耐烦。例如:
迂回句:“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relevant data is imperative before the procedure most conductive toward a realization of the desired outcomes can be determined.”
直言:“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迂回句:“请你缩小你的半径,保持重心平稳,绕轴转动增加我们的间距。”
直言:“请你滚。”
在这两个例子中,本可以用三、四个单词就可以说清的意思,原文却用了二十多个单词。
可见,英汉语中都有迂回的表达用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迂回的表达方式在汉语里不如在英语里那样流行。普通话和白话文的流行使汉语逐渐抛弃以前那些曲曲折折、晦涩难懂的句子,变得越来越直截了当、明白晓畅。
中西方存在各种差异: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中国人以集体主义为中心,而西方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中国是一个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西方是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社会制度不像中国那样等级森严;中西方伦理文化不同,中国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因此,英语的间接表达方式与汉语的间接表达方式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种间接表达作为中西文化的反映,更多体现出的是差异。例如:
(1)受宗教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差异。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西方国家的人们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宗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文学、理想信念等等,因此相应地,许多英语间接表达方式也都带有了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汉语与之不同。中国受宗教影响较小,而受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极大。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思想处于统治地位,人们讲究尊卑分明、贵贱有序,而这一点也很鲜明地表现在了语言上,导致汉语中的许多间接表达都表现为较强的阶级性[9]。比如中西方对于“死亡”的表达:在西方社会,死亡可用“to return to the dust”来表示,这是因为《圣经》中有记载,人是由上帝用泥土所造,于是死去就要“归于尘土”。而在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人死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在《礼记·曲礼》下这样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民曰死。”再比如,各个朝代都会有因为要避免皇帝名讳而变音变字的委婉方式,就好像在秦朝时,为避免秦始皇“嬴政”中的“嬴”字,“正月”的“zhèng”变为“zhēng”音;而英语中则有的时候用“Gosh”“the Lord”等来避免“God”一词。
(2)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中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深刻影响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表达方式,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关“老”的委婉语。由于西方文化对个人主义和职业精神的推崇使得人们谈“老”色变。对于这些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老”意味着生命的尽头,意味着孤独,意味着失去了社会价值,因此“老”是一个很可怕的字眼,人们都不愿提及。这就使得英语中产生了许多用来替代“old(老)”的委婉语,如“seasoned”“well-preserved”和“advanced in age”等[10]。但相反地,中国文化并不以年老为耻,并不避讳年老,而是十分提倡尊老敬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汉字“老”意味着高深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汉语中有许多与“老”有关的褒义词,如“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称呼德高望重的人可以说“李老”“王老”以表示尊敬;平时,熟人之间更是可以称呼对方“老张”“老李”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没有丝毫冒犯之意[3]。再如,英语中“醉酒”即“drunk”是一个不太好的词,因此有许多关于“drunk”的委婉表达,如“You’re hammered”(你喝大了)、“I am so wasted”(我喝得烂醉)等。而中文中“醉”有“豪迈”之意,如“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王令《春游》);“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等。
(3)英汉语言构成差异。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因此两者无论是在委婉语、含蓄句还是迂回句的构成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别的。英语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不同的字母组合、语调等会产生不同的单词和语音形式。英语间接表达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首字母拼写方式(V.D.代指venereal disease,即性病)、单词缩略方式(Ladies代指 Ladies’ Room,即女厕所)、词尾去除方式(vamp代指vampire,即荡妇)等。不同的是,汉字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象形文字,音与形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汉语中的间接表达方式也有很多,但与英语有诸多不同。汉语的间接表达可通过谐音(如“监狱”的委婉语“巴黎子”借助“巴黎”与“笆篱”的谐音转化而来,因为过去监狱四周设有高高的篱笆墙来阻止犯人逃跑)、析字(如“分”由“二八”组成,因此“离婚”可用“打八刀”来委婉表示)等方式来实现。关于英汉语言构成的区别,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猴儿拿虱子——瞎掰”“三九天卖凉粉——不识时务”等,但是英文中却没有歇后语这种间接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表达现象是很普遍的。在英语和汉语中,间接表达现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间接表达既有避免冲突、显得礼貌等优点,又有掩盖真相、增加交流障碍等缺点。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间接表达更是容易造成误解。因此,要想正确地理解语言,达到顺利地交流,就要从多方面寻找理解话语的线索,努力挖掘话语的本意,尽量理解委婉语、含蓄语、迂回语等各种间接表达[11]。另外,由于任何语言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根源,在交际中,对话双方更是要相互重视彼此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将交际障碍与误解降到最低,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1]王曦.论英语委婉语的使用理据及英汉对比[J].外语学刊,2014(5):69-71.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刘寅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36-38.
[4]RAWSON H.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Double-talk [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1981.
[5]THACKERAY W.Vanity Fair[M].London,1948.
[6]胡菊兰.试论英语的含蓄肯定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37-40.
[7]沈从文.边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8]胡志敏.英语含蓄否定的种种表达法[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3):29-33.
[9]谭文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4):93-95.
[10]崔明.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1-73.
[11]朱华.浅谈英语表达中的含蓄[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