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桓,郭 强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无论是像古代先贤口中所说的“和而不同”还是当下谈论的“和平共处”,无处不体现“和”的思想与观念。“和”的观念已经渗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里。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词中指出“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1]强调的就是和平的重要性。“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国与国之间相处何尝不是这样呢?
和平是促成合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就没有合作的基础,更谈不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深深地印证了这个道理的真理性。繁荣昌盛的大汉王朝,因为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开创了它的盛世局面,丝绸之路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应运而生。汉朝之后,历经了三足鼎立的战乱与纷争局面,数十年的战争割据,最终历史的接力棒落到了又一个强大而又繁荣的大唐王朝。由于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日有所盼。经济得到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至此,中外合作交流的大门再次打开,络绎不绝的外商往来,也传来了外国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随之推向了世界各地。到了明清强盛稳定时期,我们又有郑和下西洋、康乾盛世的局面,期间,中国在世界上一直维持贸易顺差的态势。
然而,清末“天朝盛国”的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一度使得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战乱局面。从国内战争到解放战争,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敝不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了战争的漩涡。没有了以前的繁华,先前的盛况和辉煌已经归于沉寂。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方,没有战争,没有哀鸿遍野、家破人亡的惨景。他们利用现有的和平安定,发展经济、组织生产,广泛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总量排名第一的美利坚合众国。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国与国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国与国之间应该珍视和平、维护和平,创造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丝路精神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将和平合作作为丝路精神的核心精神,是一种率先垂范,也是一种大国担当。为全球治理发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呵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闭关锁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走开放之路、包容之路,一味地固步自封,只能落后。然而,落后就要挨打,就要退出国际大舞台,就要为历史的洪流所淹没。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始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人民从那一刻再次回到了世界的怀抱。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开放窗口进行各国间政治友好互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再次腾飞,中国人民也得到了实际利益。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对外开放,给任何国家带来的影响都应该是两方面的。我国也不例外,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一项重大挑战。我们利用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带来了改革红利,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增速。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充斥在当下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西方先前的“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普世价值”等也在影响着我们,我们是否因此就拒绝开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结果是客观规律在发生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对于这种规律,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利用它,发挥出更有利的作用。这才是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这也要求我们要继续实行对外开放,以包罗万象的姿态去接受、去辨别。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以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精神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正如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包容观念,兼容并包。无论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都是以一种大国形象,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和外国朋友们。丝路精神以“开放包容”作为核心精神之一,是对先前的继承。开放包容精神彰显了中国智慧,弘扬了中国精神,为建设和谐共存的人类家园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处在各式各样矛盾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例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世界形势瞬息万变,要想永立时代潮头,仅仅靠自身的能力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他国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经验,以及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科技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对于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机制改革道路上的失败教训和经验,我们要善于去反思和鉴别并且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国家、民族、人民的政策和指导方针。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沿线国家也同样可以吸收、借鉴、学习我国富有成效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上的创造性理论,丰富自身,共同提高。近年来,中国同世界上众多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也正是根植于互学互鉴这一核心精神,共同关注各国彼此之间的核心利益。“互学互鉴”作为丝路精神的核心精神之一,也再次证明了中国想和世界各国联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这是我国一直以来的重大愿景和愿望,致力于全球的发展、变革、治理,造福人类家园。
习总书记出席“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的演讲中讲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2]互利才能共赢,互利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既要平等相待,又可以互惠共赢。我们不分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只要愿意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与我国达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伙伴关系,这与我国一贯奉行的多边伙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率先提出减排的口号。在G20峰会上,以“创新、合作、联动、包容”为主题,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这无疑是我们在奉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取得了互惠共赢的结果。
“一带一路”贯穿了亚欧非三大洲,联通了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欧班列的顺利接通,海上货物顺利到达南亚、非洲、欧洲各国,“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的人民共同见证了该倡议带来的切实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词中强调,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我国会以共商的态度、共建的决心、共享的诚意去达到共赢的目标。
具体物的存在时间是有限的,而伟大精神却可以长存。精神长久存在,并非能离物而独立盲存,而是后世对历史人物高山仰止,他们的精神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不断滋养后人的心灵[3]。丝路精神也会如此长久地存在下去。在21世纪的新起点、新征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从而造福人类家园。
[1]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2017-06-1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41.
[2]习近平出席“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EB/OL].[2017-06-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c.
[3]陈先达.学点哲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