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梦晨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起,在各个时期电影人的不断努力与创新下,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体验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影像资料。在特色明显的江南影像中,创作者们与江南的景物、人情、历史等充分结合,呈现出较为统一的诗性审美风格。
散文化叙事是相对戏剧化叙事而言的,一般来说,戏剧化叙事线索集中,矛盾突出,故事的进展一般紧紧围绕矛盾的发展,非常重视冲突的升级和情节的紧凑完整。而散文化叙事则往往表现为非情节化,不追求戏剧式高潮,重视的是人物心理刻画和环境氛围营造。在电影《林家铺子》中,充分体现出散文化电影注重生活化细节的特点。全片以“林源记铺子”为叙事主线,所有发生的故事都围绕着这个铺子。林记铺子不时会出售一些日货,但故事发生的1931年,正值日本武装侵略中国,全民以极大地愤怒抵制日货。林老板的女儿林明秀因为身穿有日货象征的衣服(日式旗袍),不仅被同学们排挤,还收到了学校给父母的批评信件,她羞怒的回家哭闹。此时,当地国民党党部却通过商会余会长借检查日货为由,到各家商店勒索。这样的叙事把因林明秀的不悦可能会引起的家庭矛盾降到低点,将林老板的焦虑放大,很好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再往后的生意艰辛、股东索要利息、上海客人催债、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等情节的描绘上,创作者很好的把它们分散成几个主要场景,让它们相互交织,鲜明的突出了林老板四面楚歌的尴尬境遇和无计可施的无奈情绪。
《早春二月》中,把叙事重心放在令萧涧秋内心纠结的戏剧性的三角关系上。影片开始,为追求革命真理而苦闷彷徨的男主人公萧涧秋应邀来到芙蓉镇教书,内心怀揣着无比高的期望。但在芙蓉镇教书期间,他经历了救助文嫂、与陶岚相爱、被众人非议、学生王福生退学等事,使他猛然清醒,最终以愤然的心情离开了芙蓉镇。“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这是萧涧秋走前留给陶岚信上的内容,也使得陶岚读完信后,深受感染,追随而去。影片突破了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含蓄精炼的镜头处理、丰富的细节描写、借鉴传统绘画的摄影处理,使其成为江南影像中的一部艺术精品。
两部影片在结尾的处理上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开放式结尾。林老板和女儿乘舟远去、萧涧秋离去,陶岚跑上桥去追他这两个片尾情节,表现出林老板和萧涧秋都从当地相对稳定的状态走向了不稳定的状态,心理上都从满怀希望发展到了疑惑、不知该往何处去的境遇,更加加强了影片的散文叙事风格。
两部影片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在自然景色、人物服饰、建筑外观上都十分成功,细腻逼真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环境以及中国民国时期(1920-1939)的时代氛围。电影《林家铺子》的主色调为暗色,全片淡雅、清静,体现出了一种简单和谐的人文精神。如林老板女儿林明秀穿的唯一一件色彩鲜明的粉红色外衣,被暗色条纹掺杂其中,使外衣看起来仍呈素色,十分清淡。再如影片中的夏日,多被阴天和晚、晨的冷光所笼罩,这里的色彩运用是为了重现时代感,从过去到现在的一种下沉趋势,预示着林记铺子的经营状况将日益走向衰败。
《林家铺子》片头的五个镜头极富形式美,以稳定舒缓的叙事节奏表现了船入水乡的情形。只是在四个纵深方向上运动的拍摄角度的变化,运用排比式的造型调度,都暗示出影片的形式韵律,引领着观众去感受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及人文景观。
影片《早春二月》更重视将人物的情绪与环境有机融合,意向性更强。片中的江南景物、天气气候等,无不与主人公的情感密切关联,忠实的再现了民国时期的江南小镇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影片片头的意象美表现的十分含蓄,河滩边随波荡漾的孤舟画面与前一幅画面中萧涧秋与文嫂母女在到达芙蓉镇的船上的相遇相衔接,暗示了文嫂如同被水推到河滩边搁浅的小舟一样有着不被社会世俗所尊重的悲剧命运。孤舟和大河意喻着女人(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女人)在旧思想的压迫下,因个人境遇,遭到社会排斥,甚至被流言蜚语碾压、生命被践踏的悲惨命运。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单薄、微小的力量,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诗性审美的江南文化结合多元的影视手法,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江南影像。也使观众在这种表现的影响下,对江南形成了顽固的地方感。江南影像中的江南符号及文化景观,都是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观念,是我们观影者对江南固有地方感的投射。影视作品中的江南影像,很好的保留了我们即将逝去或是已经逝去的江南美景,是我们应该用心珍惜的珍贵影像资源。
[1]宫林.中国电影美学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崔轶.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