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献翻译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2017-03-28 19:22
传播与版权 2017年6期
关键词:外文译者话语

代 红

中央文献翻译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代 红

中央文献翻译为外文意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外文译本与中文版同步发布能够抢占舆论制高点和话语主导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建立国际话语体系势在必行。中央文献翻译是建立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要采取有效策略做好党政文献翻译并及时对外发布,以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树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中央文献;国际话语体系;翻译

[作者] 代红,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

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提议:实行重大党政文献的外文同步发布。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2014年曾撰文指出,党的重要会议在筹备过程中应统筹考虑文件的对外翻译,在发布中文文献的同时发布权威外文译本。二者的建议是基于重要中央文献的首个外文版来自国外媒体的尴尬局面,期望由中国自己翻译并同步发布中央文献外文译本,抢占舆论制高点和话语主导权。

一、中央文献有必要同步发布外文版

2016年2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调研,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呼吁媒体更好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国际话语权,树立大国形象,是我国对外宣传的核心目标,翻译、发布中央文献的外文版则是外宣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抢先发布英文版,此举表明中国受世界瞩目,同时,国际社会渴望尽早甚至是与中国民众同步了解中央对改革和发展的态度、评价与决策等。如果把中国的“两会”召开比作巨星举行演唱会,国际社会的关注者就是热心的粉丝,他们渴望参与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如果我国媒体自我失语,不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权威信息,海外媒体就可能制造带有倾向性、损害中国形象的舆论。主动性是国际传播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传媒取得公信力的前提,而公信力是实现对外传播的基本条件。同步发布重要政治文献的外文版,是新闻宣传时效性的体现,也是建构国际话语权、提升媒体的国际公信力的主要渠道。

中央文献翻译是建立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做好政治文献翻译,同步发布文献外文版,是树立大国形象,建立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向世界推介自己,中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以民族的姿态走出去。作为纲领性、舆论引导性的中央政治文献的外译则起着桥梁作用,建立中外了解和交流的基础。

二、中央文献外文版发布滞后

从根本上说,中央文献外文版不能与中文版同步发布,在于没能实现同步翻译。

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和官方语言,党政文献以中文写就,本着中文优先的理念指导,通常在中文版发布后才进行外文版的翻译和发布。

国际译界的常规是把外语译成母语,中文的话语体系与多数西方语言差异巨大,中国译者的外语表达欠缺地道性,影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这导致中央文献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方。

中央政治文献理论性、政策性、综合性强,翻译要求高,难度大,敢于迎接挑战并能把中央文献“传真”译为外文的人才数量有限。

同步发行中央文献的外文版本,意味着翻译的提前介入,需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和统筹安排,以保证翻译工作的及时、有效、准确性。

三、以翻译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的迅速成长,中国翻译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译外的比例在2013年已大大超过外译中,中国的翻译市场从输入型转变为输出型。汉译外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催生汉译外人才,大量的翻译人才来自中国本土培养,而不是外籍翻译或者汉学家。在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中,更多的中央文献需要译成外文,这需要更多的译者。中央文献翻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外籍专家虽然外语过硬,但对政治文献的理解未必保证准确到位。另外,在当前,国外受众通过西方主流媒体了解中国,感知的是西方模式的话语体系,看到的是西方媒体视角的中国形象,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与实际的中国多少有些差异。因此,中央文献的翻译要突破外语到母语的译界惯例,本着“以我为主”的政治文献外译基本原则,由中国专家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给外国受众展现地道、准确的中华文化和中文话语表达范式。同时,针对国际社会对党的核心政治话语的误读、误判,请权威专家结合具体实践进行纠偏引导,让国际社会准确理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了解中国的话语体系。

四、以策略建设国际话语体系

(一)加强译者素养

译者作为政治文献翻译的能动主体,是影响外文译本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外交部的资深翻译专家程镇球认为,政治性翻译要突出政治,要把译文的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因此,中央文献译者的培养和选拔要注重政治修养和政治立场,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强化译者对时事、政治文件的学习和掌握,以在外译过程中准确传达文献的政治内涵。

扎实的语言功底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正确、透彻解读原文是做好翻译的关键,译文的传播效果则依赖译者的表达。因此,中央文献译者必须具备优异的源语(汉语)和目的语(外语)水平,能通过两者的自如转换,实现本质信息的传递。对于中国译者的Chinglish(中式英语)表达,也可以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将中国译者送至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在已有语言基础上升华、地道化外语使用,从而在翻译中摆脱对外国译者的依赖。并且,这样的语言养成理念有助于培养后来、年轻的中国本土译者。

基于高素质政治文献翻译人才的匮乏,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除了在外文局、外交部、编译局等选拔、培养,还可以加强高校政治文献翻译人才培养。注意人才培养的创新和翻译实践的创新,跟上形势的发展,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二)解决翻译的主要矛盾

同任何其他事件一样,翻译过程充满种种矛盾。翻译中的主要矛盾是理解原文和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理解原文即是译者准确、透彻理解中央文献的政治概念、价值观念、文化属性及话语模式等。基于对译者的严格选拔和培训,理解阶段不应该有大的问题。为了确保精准理解、透彻解读,译者应该与文件起草部门协作,共同研究中央文献的核心概念。表达则是译者运用外语作为媒介,把已经解读的汉语信息重新编码。由于中外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接受习惯等众多差异,再编码的过程会遭遇诸多障碍,如果处理欠妥,轻则影响译语信息的接受,重则带来国际问题。因此,必须重视语码转换。

1.以“内外有别”原则为指导,忠于原文,服务读者。中央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是外宣的重要路径和渠道,要遵从“内外有别”的外宣基本原则。一方面,政治文献翻译属于交际翻译,为实现交际服务。在内外有别原则指导下,译者要增强对象意识,尊重受众的价值观,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和思维、表达习惯。另一方面,政治文献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涉及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翻译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党的对外宣传政策为宗旨,把握分寸,紧扣原文,在考虑政治内涵的基础上顺应译语表达习惯,使译文具有可读性,让受众了解和接受译文文本,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2.运用简明英语,规避中式英语。翻译的本质在于寻求事实、寓意、美学、逻辑和语言等五个真相,作为非文学翻译的政治文献翻译则致力于寻找事实真相和功能真相。中国译者要有效实现这两个功能,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尤其是规避中式英语(英语是中央文献外译的主要语言,故以英译为例)。规避中式英语的一个有效方式是使用简明英语。简明英语运动倡导以读者为中心,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符合语言经济表达的要求,过去几十年里受到欧美不少政府和机构的推崇。为传递事实真相,中国政治文献的英译也要参照简明英语的原则,消除官样文章,用简洁、通俗、顺畅的语言进行阐述,使信息显化、易懂。

(三)增强译文表达的亲和力

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不仅是面对政界,更多的是面向普通民众,因此要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可读性不仅指语言的规范和地道,还指趣味性。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将刚性的国内政治话语转变为柔性学术话语,将核心政治话语形象化、故事化、案例化。避免空话、套话和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单纯文字宣传,用带有感情的叙事方式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淡化宣传味,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的兴趣,迎合低语境的西方文化,对西方受众陌生、困惑的现象和概念,增加背景介绍和相关解释,产出符合译文习惯,符合读者期待的译文,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和传播效果。

(四)标准化核心概念翻译,建立政治文献语料库

由权威机构发布核心术语的外文翻译,建立标准化的核心政治概念翻译框架,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治文献双语/多语语料库,为以后的文献翻译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五)建立译审机制

中央政治文献翻译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准确性、单义性等特点,其功能在于传播中华文化,建立国际话语体系,树立大国形象,因此,仅仅是译者或译者团体对中央文献进行解读还不够,还需要建立长效的译审机制,以审促译,译审结合,才能使中央文献的翻译趋于完美。

五、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建立国际话语体系势在必行。中央文献翻译是建立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对外宣传中国国情、讲述中国故事、中共故事的立足点。基于国外受众的文化、认知以及需求差异,政治文献翻译要适时创新,融通中外,传递中华文化的民族本质,介绍中国对和平共赢的期待本质,反映中国渴望被真实了解的诉求本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坚实基础。

[1]郭业洲.高度重视中央文献翻译工作,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

[2]贾毓玲.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1(1).

[3]宋虹,孙宁等.发挥重要政治概念翻译在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会议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6(11).

[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6]李智.论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J].阴山学刊,2009(1).

[7]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外文译者话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