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勇刚
从《朗读者》看综艺类节目的文化品位
田勇刚
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文化节目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当观众的眼睛被娱乐填满之时,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如何发挥优势,创新引领,创作出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显得迫在眉睫。通过对《朗读者》的分析,进而对广播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发展进行有益探讨。
综艺节目;文化品位;价值引领;艺术魅力;
[作者] 田勇刚,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
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档档节目都获得好口碑。董卿酝酿筹备接近一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每周六、周日在CCTV-1和CCTV-3黄金档联合播出。
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节目,更多的是强调它的内容包涵一定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包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还包括当今先进的文化观念。这些文化因素不仅体现在节目表现的主旨中,还表现在节目制作者、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质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品位,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理性思考,以及对艺术感受的积累。而对于综艺节目而言,文化品位则来自于制作者对生活的体察和对节目的挖掘。一个看似平凡的内容,同样可以挖掘出其文化内涵。
而《朗读者》正是将文学作品和参与者的亲身经历有机结合,实现文化品位的精彩诠释和再次升华。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所以我们做任何节目必须有人听、有人看。当然,受众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要。当今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当中,更多是大众文化消费者,目前大众文化平面化、庸俗化及对精神理性的负面影响又会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当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使大众提升精神诉求,既是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品位的追求,又是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方向。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从2003年开始每人每年读书时间是200个小时,2013年已经跌落到100个小时,而娱乐、上网的时间却从1200个小时上升到2300个小时。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群中尤为明显。18岁到24岁年轻人中,阅读文学类图书的比例已经从60%降低到43%。
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已经摇摇欲坠,不断下滑,出版商和文化界强调需要大众能够恢复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现象目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于是在美国有一档节目叫《读书俱乐部》,起初人们猜测,节目受众一定是社会精英,或是社会的一些高精尖人才,后来人们发现这档节目最大的受众居然是有钱有闲的家庭主妇。而《朗读者》的受众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群。由此可见,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追究事物的本质。不是大众疏于读书,缺乏精神修养,而是工作节奏的加快,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而《朗读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恰恰弥补了文化品位的不足和情感世界的渴望。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但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文化类节目迎来了绝佳时机。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文化节目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当观众的眼睛被娱乐填满之时,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
《朗读者》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综艺节目,用传播的文字方式完美的结合,从而展现人的生命价值。这档正能量的综艺节目自播出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播出时长和一场电影的时长差不多,但是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一些生活的感悟。
《朗读者》每一期都围绕一个主题,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截至2017年3月底已播出6期:第一期“遇见”,董卿首做制作人展现文化清流;第二期“陪伴”,蒋雯丽为艾滋病人发声;第三期“选择”,徐静蕾为奶奶朗读听哭董卿;第四期“礼物”,倪萍回忆为儿子治病哭成泪人;第五期“第一次”,王学圻回忆从影之路;第六期“眼泪”,斯琴高娃为母亲深情朗读……
《朗读者》在嘉宾选择上兼顾多元需求。这里的嘉宾既有大红大紫、具有特色的知名人士,也有质朴无华的芸芸众生,但是这些普通人身上又饱满让人为之动容或者令人警醒的“特别的品质”。这些安排更能给受众以深入心灵的感触。例如,嘉宾行列里面有濮存昕、柳传志和普通人周小林。特别是周小林使荒山变成充满生机的鲜花山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很多观众。
在受众需求的情况下,节目本身的表现方式也是值得推敲的。一些专业水准较高、文化内涵深厚的高品位节目,往往拥有一定的固定受众,这些观众对于他们所选择的节目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鉴赏价值。但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宗旨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精神需求,还要担负起提高全民文艺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的责任,对于这些为数众多的潜在受众群体而言,从观看到理解还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用通俗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成为这类节目急需解决的问题。
综艺节目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大众的素质和欣赏品位日趋提高的背景下,在快餐文化消费的潮流下,即使是纯粹娱乐性的综艺节目,也要用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吸引观众,同时又要具有社会正能量的意义,使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获得启迪和教育。
《朗读者》中有很多感人的真实故事:一对年轻的患难夫妻,妻子身患重症,丈夫不离不弃。让人意外的是两年前两个年轻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路上开启一段新的生活。于是一辆三轮车陪伴着两个人,开始在中国版图上心形的一段爱之旅。日子虽然苦,但却也体会到相依为命是一种幸福……
用朗读传达情感,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加持,《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近期,观众、网友都在推荐央视这档口碑爆棚的新节目。
网友和观众纷纷赞扬,“终于不用每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央视越来越给力了,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真心为我们做好节目啊”,“每个周末准时看电视,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董卿也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她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在实际操作中,追求文化品位与经营产业化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提升综艺节目的文化品位并不排斥商业利润;电视节目追求商业利润也不等于拒绝文化品位”。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文化内涵和普通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平坦的交流之桥。
如何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将文化品位和大众化结合起来,对于制作者来说似乎永远是一个难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壁垒的消弭,这个难题正渐渐被消解。《朗读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将富含文化品位的内容,融化于观众所能接受的普遍形式之中。这样,既投合了普通大众的接受心理,也实现了文化品位的传达。从实践来看,把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置于“明星效应”“游戏”等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中,这正是当下综艺节目比较成功的做法。
从《百家讲坛》到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被誉为“综艺清流”。现象级综艺背后的社会成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文字的膜拜心理,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诗,可惜最终难以塑造其“诗和远方”,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因为懂得才热爱,因为理解才淡然,惬意感受和品位古诗词之美。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又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主要以诗词竞赛和比拼的形式,带领全民重温和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之美,吸取高尚情怀。
明星专家助阵,开场创意独特,选手五湖四海。《中国诗词大会》大胆创新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紧张激烈,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不久前落下帷幕,由诗词引发的全民大讨论仍在继续,该节目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朗读者》首期播出后,在豆瓣上的评分更是高达9.3分。在不少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情形下,这类文化类节目被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由此可见,高品位文化节目,只要不断创新、形式灵活、节目新颖,同样会被受众所追捧、社会所认可。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熹微,才显得弥足珍贵。
[1]高震,刘路.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解读[J].中国电视,2002(3):11-14.
[2]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