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静
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校对工作的若干思考
孔文静
在数字出版时代,面对校对工作客体、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高校学报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做好校对工作,确保期刊质量,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力适应校对工作的新要求;二是落实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校对工作的制度保障;三是总结经验规律,最大限度降低校对工作的差错。
数字出版;高校学报;校对工作;建议
[作者] 孔文静,硕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和数字电视等现代技术使编辑出版工作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许多高校学报编辑部开通了网络在线投稿平台,使投稿、审稿、信息查询和审稿意见反馈等都通过网络完成,甚至稿件审定、编辑、排版、校对、制版和印刷等工作都实现了数字化[1]。对于高校学报编校工作而言,数字出版具有稿件传递快捷、节约成本和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同时也给编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其改变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等。
校对质量是编辑出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期刊出版质量管理规定》中要求,期刊编校的差错率不允许超过万分之三。高校学报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学术刊物,所刊登的论文中有大量的公式符号、专业术语、计量单位等,在排版上有严格的规范,因此,校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面对数字出版新形势,高校学报如何做好校对工作、确保编校质量,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一)校对客体的改变
传统出版是“纸和笔”的时代,校对工作的客体是纸质的稿件,而数字出版的特征之一是操作过程无纸化,投稿作者一般通过电子邮件和投稿平台发送论文原稿的电子版,因此,校对的客体就从纸质变成了电脑界面。与纸质稿件相比,电子稿件有其直观、便于编辑修改等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校对工作中,编辑校对人员的电脑界面一般会同时启动“QQ”和浏览器等程序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而校对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忌受干扰的工作,“QQ”和浏览器等程序极易使校对人员分神从而影响校对质量。因此,与伏案校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稿件相比,在电脑界面前对电子稿件进行校对,无疑对高校学报编辑校对人员的专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数字出版过程中,编校人员利用电脑等媒体对电子稿件进行编辑,常常会因为文字输入法、办公软件版本以及电脑系统的不同而导致电子文稿出现错别字、全角半角符号误用、大小字母混淆、公式图表变形、文字“漏句丢段”等差错,甚至还会出现因电脑感染病毒或者电源突然中断而导致文稿丢失或者乱码的情况。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纸质稿件编校过程中是极少遇见的,在数字编辑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因此,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在数字出版中为避免出现技术性的差错,要求高校学报编校人员要有较强的电脑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和对技术性操作规律的总结能力以及电脑日常问题的处理能力。
(二)校对重点的改变
在数字出版中,论文稿件的载体从“纸张”变成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编辑直接在电子稿件中进行编辑加工,省略了将纸质原稿打印成用于排版校对样稿的步骤,在校对过程中就不需要对照与原稿的异同,重点在于校对文稿中知识性、事实性、逻辑性等问题,因此校对的重点从“校异同”转变为“校是非对错”,这实质上是提高了校对工作层次与难度,对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能力和学科专业水平的要求更高。
(三)校对方式的改变
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2],要求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分开,要有专门的校对人员从事校对工作,以确保校对工作的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体制、办刊经费不足以及人员编制紧张等因素,高校学报没有设立专职校对人员,高校学报编辑往往兼做校对工作,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同时,在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的论文内容涉及的学科精深专业,要求校对人员要有较强的学科专业能力,而专职校对人员未必能够胜任,很难保证校对质量。此外,数字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来传统出版的工作流程,高校学报编辑对文稿的编辑加工过程同时也是对稿件进行校对的过程,而且由责任编辑兼做校对工作,有着对稿件的内容更熟悉,便于发现稿件知识性、逻辑性差错的优势。虽然这种“编校合一”的模式容易导致出现校对技能不熟练、责任不明确和重编辑轻校对等问题而出现校对差错,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操作过程无纸化和简化操作流程等工作特征使得“编校合一”的情况会长期存在,这要求高校学报编辑不但要具有宏观性、逻辑性和指导性的“编辑思维”,还要有微观性、逆向性和联想性的“校对思维”。
(一)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力适应校对工作的新要求
在数字出版时代,面对校对工作客体、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高校学报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校对工作的新要求,这是确保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关键。
1.转变观念、思想重视是前提[3]。新时期编校分工的传统已转变为“编校合一”,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在牢固树立期刊质量意识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新的编校理念,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是摒弃侥幸心理,克服畏难情绪。“校对无小事”。期刊一旦发行,大到政治错误,小到文字、标点语法错误等,所产生的不良乃至恶劣影响都是无法挽回的。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要充分认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开展编校工作,确保学报质量。在编校过程中遇到任何疑点问题都不能“想当然”“闭门造车”凭主观经验猜测,要及时查阅工具书、上网查找资料、与作者联系沟通和与同事商讨以查证、核实,切忌偷懒、怕麻烦情绪。
二是消除依赖心理,克服职业倦怠情绪。要有对学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对岗位工作的事业心。学报的兴盛与编辑个体的发展前途休戚相关,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要把编校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编校的任何环节都不能倦怠放松,更不能依赖其他编辑、执行编辑或执行主编等。此外,编辑审读原稿和校对人员校对原稿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工作,编辑加工稿件时,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的活跃状态,而校对稿件时,则需要“心平气和”。长此以往,编校人员会对枯燥无味的校对工作产生倦怠疲劳的心理,会产生用固有模式去反映新的内容的心理幻觉,甚至出现对校对错误“麻木”“免疫”的状态。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校对质量,因此: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自身要努力克服、消除;另一方面,高校领导也高度重视学报工作,要从制度、奖励、职称晋升和待遇方面给予学报编辑以鼓励和照顾,增加其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帮助学报编辑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2.提高素质、掌握技能是根本。在数字出版条件下,对高校学报校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校人员不仅要有成熟的编辑实务理论体系和扎实的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各方面知识文化的积累,全面了解掌握各学科知识,才能在学报工作中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做好校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编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校对流程和改进校对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高校学报编辑部要积极为学报编辑创造各种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和从事与学术期刊相关的各种研究,帮助其提高编校技能。二是进一步改进知识结构,积极学习与学报栏目学科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熟悉语法规则、修辞方法和语义知识等并熟练运用,了解网络语言和新名词;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工具的应用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软件、校对软件以及排版软件等,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地做好编校工作,从而保证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
(二)落实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校对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校对制度,严格落实“三校一读”制度。采取责任编辑自校、编辑互校、作者自校和主编(编辑部主任)终校的模式。经总结摸索,主要步骤如下:高校学报责任编辑在稿件的审读加工后要对电子稿件进行一次自校;稿件经排版打印出纸质样稿后,学报所有的责任编辑均要参与本期所有稿件的三次校对,每次校对要注意侧重点的不同和做好对红工作,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校时要对照作者原稿进行校对,尤其要注意图表、公式、数据等是否排版有误;三校后将样稿交给作者,让作者对照原稿校对一遍;作者自校后,每个责任编辑均对本期学报稿件进行一次通读;最后由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对稿件从宏观整体进行把关,进行终校。主编终校是提升学报校对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责任编辑对“点”上的问题特别注意,但经过几轮校对,往往已经“头昏眼花”“精神麻木”,对“面”上的问题缺乏“敏感”。主编面对“新鲜”的校对客体,在感官受到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头脑容易保持清醒的状态从而发现校对错误。
二是建立校对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4]。为提高校对质量,制定具体的校对差错率指标,将校对责任落实到个人。每期学报出版后,应该及时召开编后会进行质量检查和经验总结,对校对质量好的编辑进行奖励,对未达到校对质量标准的编辑要进行批评,从而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总结经验规律,最大限度降低校对工作的差错
人手少、任务重、工作繁杂是高校校报编辑部的普遍状况。而校对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想保证校对质量,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是关键。一是将差错的类型分类,逐个击破。如可分类为政治性错误、字词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规范化错误和著录格式错误等,应在每个校次着重“消灭”某几个类型的错误,首要“消灭”政治性、人名、地名、数字和标题等错误,着重关注封面、目录、页码等地方。二是找到出现差错的来源,逐个把关。如作者原稿带入的错误、责任编辑在编校过程中的差错和排版人员文字输入、排版操作差错等,应从源头进行把关控制,以确保校对质量。三是结合工作实际,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校对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校对效果。
[1]陈未鹏.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校对业务的新使命与新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12(4).
[2]孙艳.“编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质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周海鸥.高校学报校对质量管理模式初探[J].办刊经纬,2013(3).
[4]谢其祥,韦家朝.基于数字化出版视野的高校学报校对探析[J].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