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中舆情反转现象的思考

2017-03-28 18:54杨秋燕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情网民

杨秋燕

近年来,“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并愈演愈烈,所谓的“反转新闻”是指一些新闻在后续的跟踪报道中出现相反的“剧情”,出现反转的现象。“反转新闻”的出现也带来了“舆论反转”,跌宕起伏的不仅是新闻,还有网络舆论。从“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到“天价鱼”事件,再到“罗一笑”事件,随着新闻事实的进一步揭露,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反转

(—)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这一定义是我国第一部舆情研究专著——王来华主编的《舆情研究概念》对舆情的概念的解析,将舆情定义为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无法涵盖目前存在的现实舆情。

我国首部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刘毅提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②。马映红在《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演变机理与社会效应》一文中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的集合”③综合以上研究观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对某个社会事件的情绪、意见、看法的言论之和。

(二)网络舆情反转的概念

关于网络舆情反转,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和定义。“舆情反转”随着近年来“反转新闻”频繁出现,2016年12月,网友盘点了2016年“十大反转新闻”,如:痴情男举债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实为打残女友的家暴男;做完胸腔手术,右肾离奇失踪;火爆网络的“罗一笑事件”都位列其中。这些“反转新闻”大多是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全貌逐渐浮现,一些细节被人发现,观点和舆论从而发生转变的新闻,舆情反转与反转新闻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反转意味着针对某一热点议题,网络舆情主体的言论因各方面因素作用,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认知和评论。舆情反转更多的是对舆情发展态势的一种直观描述。

二、网络舆情反转的原因分析

一起社会新闻,为何就成了舆论热点?一则新闻的报道为何会出现层出不穷的“罗生门”电影情节?新闻事件的背后网络舆情的发展为何跌宕起伏,戏剧性的反转又反转?

(一)信息片面化形成错误舆论导向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信息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信息的完整性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保证。网民们只能通过某一方面的信息去了解某一事件,整个事件的真假以及全面的报道需要时间,但是网民们仅依据现有信息发表言论,对事件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和片面化,极易形成一边倒的舆情态势。

例如在“天价鱼”事件中,网民们最初对该事件的认知来源于网友“@jack光头”微博发帖内容,在没有另一方当事人的回应,也没有新闻媒体的深入采访报道以及政府官方的发声的情况下,网民们迅速达成共识,形成谴责商家欺诈行为,同情发帖人遭遇一边倒的舆情态势。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后,新闻媒体开始深入调查采访,涉事店家对微博帖子的内容给予否认,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回应。专项调查组发布调查结果,表示明码标价不存在欺诈行为。在网友“@jack光头”关机不回应,各方无法求证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发生了大转变,网友们开始倒戈阵营,指责发帖人无理取闹。最后调查发现,签字是代签,野生鳇鱼是养殖鳇鱼,店家确实欺诈消费者,网友们又开始倒戈阵营。

新闻媒体仅听信店家一面之词,未向另一方当事人求证实就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传递片面以及错误信息误导受众,形成错误舆论导向。“天价鱼”事件中出现一波三折的舆情反转,新闻媒体及专项调查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网民群体的主观情绪宣泄

“网络舆论属于‘风吹浪起’式,即出现之前没有任何意见迹象,经由外界刺激,舆论形成又没有加温过程”④。网络舆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情绪,只需要一个小事件的触碰,就会立即被引爆。

2016年5月5日,安徽一家媒体报道了宿州男子刘永伟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完胸腔手术,右肾离奇失踪的消息,涉事医院很快引发网络强烈质疑。

经媒体调查采访发现,所谓肾“失踪”事实上是病人肾萎缩,“偷肾”一说纯为子虚乌有。另外,徐州卫生计生委相关工作人员陪同刘永伟来到南京总医院进行第三方鉴定,5月11日,鉴定结果显示:刘永伟术后右肾存在,目前呈现为外伤性移位、变形、萎缩。

医患关系紧张由来已久,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时,大多数人都会与受害者同一战线,理所应该地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对没有医德的医生和医院持强烈的谴责态度,被医院坑害过的人或是家人更是感同身受,网民在该事件的舆论中带入了过多个人的主观情绪,对事件的真实性失去了理性的判断。

(三)自媒体影响下真实性原则的弱化

自媒体为网民提供了快速发布信息的平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大部分网民不是专业的记者出身,没有传统“守门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自媒体时代冲击着传统新闻写作的范式,真实性、客观性的传统原则被逐步弱化。

例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这篇帖子成功挑起城乡差异、地域歧视等热门话题,瞬间便刷爆朋友圈。

很多新闻事件来源于网络,来源于自媒体,事件的真实性有待求证。自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尚未等新闻被证实,已经形成了不理性的舆论,信息的真实性被忽略了。

三、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反思

网络舆情反转频繁扰乱了大众视听,不知该相信哪个阶段的哪些信息,扰乱公众对热点问题的理性判断,不能给网民们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不利于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如不加以及时控制治理,也必定会给社会现实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一)新闻媒体记者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恪守职业道德

舆情反转与反转新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转新闻不止一次狠狠地打了媒体的脸,网民们也在事件真相一步步揭露过程中大转弯,掀翻自己之前的立场和言论,尴尬不已。有网友调侃现在的新闻比反转剧还精彩,不等几天看后续都不敢去骂,担心后续反转后自己打自己脸。现实生活不需要像电视剧那样戏剧性的精彩,人们需要的是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反转新闻”正在消耗着媒体的公信力,消解着公众的耐心,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记者应深入调查,不能仅听片面之词,未做求证就对新闻进行报道,以“反转”一词吸引受众的眼球,掀起舆论风波,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没有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报道原则。记者应谨记自身肩负的新闻媒体的使命,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面对来源于网络的重要新闻线索,不能仅仅复制粘贴或是简单加工编辑就进行发布,要实地采访,多方求证,避免信息不完整,给受众形成错误导向。

(二)政府应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应在网络舆情频繁反转现象中有所作为,在网络舆情传播监控方面,政府应给网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府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否则必定受人诟病,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影响。

“肾去哪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但事件在沸沸扬扬地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才得以解决,这其中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国目前医患信任的严重缺失,也折射出当事方、医疗仲裁方、官方机构和媒体所面临的公信力缺失等一系列信任危机。

政府部门对网络的监管不能停留在删帖、封号、禁微博热搜等层面,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反而激起了网民的不满心理。应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并推动相关网络治理立法进程。及时打击网络虚假信息,准确判断舆情,尽量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邀请学者和专家定期与网民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重要沟通作用,传播正确的观点。

(三)网民应有理性的判断能力

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在网络舆情发展与反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没有判断力的网民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多网民把网络当作可自由宣泄情绪而不受约束的地方,把日常生活中的压抑、埋怨在网络平台以极端的言语表达释放出来,往往容易催生网络暴力,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以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天价鱼”事件中,网民们根据新闻报道中店家的一面之词以及专项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掀翻了自己之前的言论,指责甚至谩骂发帖人,言论不堪入耳。随后当事人不得已站出来“讨一个公道,不想再被骚扰”。背负着沉重的网络舆论压力,网民们的不理智行为与言论严重破坏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广大网民应正确运用网络空间话语权,传播正能量;提高对负面消息的免疫力,坚持理性判断,全面看待问题。

四、结语

网络舆情反转的频现,无论是新闻媒体,政府、网民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笔者认为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个人,都应坚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能随声附和。权威新闻媒体媒体在受众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如何用手中的权力,及时发布正确信息,值得每一位媒体工作者深思。有在一幕幕新闻反转剧中,你可以根据“剧情”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认知,但无论你是剧中人还是看客,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千万不要丢了理性。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马映红.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演变机理与社会效应[J].学习月刊,2010,12:115-117.

[5]谭宏民,赵欣茹.探析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传播,2015(15):25-27+29.

[6]张晋升,刘蓓.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偏向与社会治理——基于两起网络虚假信息事件的传播分析[J].新闻记者,2016(4):66-70.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舆情
舆情
舆情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