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路与举措

2017-03-28 07:45:56祁海军
城市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建设

祁海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郑州 450001)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思路与举措

祁海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郑州 450001)

面对大规模快速城镇化的社会现实,以及城市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镇生态变化、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革对民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综合衡量我们快速城镇化所支付的政治、伦理、文化和生态成本,深刻反思大规模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自然生态影响和社会历史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平衡城市经济、人口、生态系统,尽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思路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巨大成绩,明确了将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目标、原则和思路,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例如,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蔓延加重。研究我国城市发展问题,既是深刻反思快速城镇化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城市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生态条件、非农工业的发展和大量人口的聚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的规范指导。近10多年来,城市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推动。这种依靠招商引资快速发展工业和聚集人口、依靠政策导向扩张城市规模、依靠资本运营开发建设城市的办法,必然带来引擎效应、时空压缩效应[2]和极化效应。快速的城市化实践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上,就是城市规划赶不上变化、城市建设无序大规模扩张;机动化与城市化时空重叠,城市运行管理能耗过高、城市生态和生活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空间分异;大拆大建、文化传承中断;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着规划“扭曲”、文化传承“缺失”和城市治理“低端”的普遍现象和突出问题。

(一)城市规划存在“三个扭曲”现象

规划先行变成规划先改、规划超前变成规划超速、规划一体变成规划一样。规划先改是指“换领导改规划”、“一个领导一个规划”的现象,专业性规划变成落实领导人意图的“政绩性规划”。个别干部过于在意“首倡之功”,造成规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处开花”。规划超速是指城市规划制定者对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速度预期过高,同时对城市生态承载力和能源支撑力估计不足,导致规划指导性、操作性不强,蓝图悬空无法落实,超前变成超速。规划一样主要是指,各级城市扩张和经营理念的一样化,城市乡村一体化规划变成城乡一样化规划,大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镇规划功能一样化。违反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律,强行安排城乡时空秩序、驱动人口大规模流动快速度聚集,对城市发展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持续压力,造成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化,社会问题积累并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巨大社会风险。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和部分新规划城区有“城”无“市”,节约集约经济效益不明显。规划决策成本过高,规划强制约束力不足。

(二)城市建设存在“三个缺失”偏向

城市建设由利益驱动导致文化观念缺失,城市建设的崇洋厚今造成传统元素缺失,城市建设的机械复制导致历史风格缺失。城市开发过分注重城市经营的经济高回报率忽略文化投入和供给。同时,崇洋厚今思想使决策者认为传统的、农村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需要推平和拆除;认为机械复制和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就是文明进步、与众不同,就是“高大上”。“崇洋、贪大、求怪”的思想致使城市变得陌生、杂乱、无序,让人难以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我国作为世界文明的文化大国,在城市建设方面没有体现相应的中国文化特色、历史文化优势,没有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城市文化没有发挥满足精神需求、表率教化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这与我们文化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三)城市治理存在“三个低端”做法

交通治理靠“人盯人”式的粗放蹲守,环境治理靠“关与停”式的粗暴命令,社区治理靠“管与控”的粗糙思维。制度供给滞后,设施供给不足;哪里痒挠哪里,太平思想严重;责任意识不强,争优精神缺乏。城市多中心布局建设滞后,人口过度集中和分布不均衡,立体交通体系不完善;轨道交通发展缓慢,公共汽车线路有待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缺乏高效衔接,静态交通管理滞后;对人们绿色出行倡导规范不力。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速度慢,保速度与要质量的腾挪空间越来越小。社区内部秩序丧失与社区治理管控思维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导致缺乏自律自治能力的原子化个人大量出现,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不利。

二、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社会学研究表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三种力量互动和博弈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1]研究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必然也离不开对这三种主要因素的分析。除了这些基本因素以外,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因素还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文化观念等因素。但是这些都通过政治经济社会三种因素来发挥作用。

(一)政治性因素

从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来看,政治性因素是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的规划建设管理一方面能够拉动就业和消费,通过政策导向快速聚集人口,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有效预防和抑制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城市自上而下的经济运动也造成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和“城市病”集中发作,加速和恶化了城市环境。

1. 政策主导使城市成为政绩景观的展览馆。我国的城市化起步和加速发展,很大一部分推动力来自国家政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市长的城市化”。当然,政绩工程并不总是坏事,一方面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政府积极作为和公平竞争。追求政绩,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城市社会问题乱象丛生的根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中的政策性需求往往优先于科学性要求、现实性需要与规律性认识。任何一届城市政府如果只是对城市修修补补,而没有自己的标志性工程,那么很可能被评价为缺乏魄力、不敢任事。

2. 政策变动使城市成为发展模式的试验场。政策不仅主导了大部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而且政策的变动还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发展试验场。就全国来说,最早从县改市改区开始,到各种城市群、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这样一个政策的变动,不能不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布局方面,重点城市的政策、资金和资源倾斜力度增加,不同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可能加剧。其次,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规模扩张导致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特别是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转换,如果不能衔接连贯,将导致巨大的浪费和运行能耗的增加。其三,政策的变动,对城市行业经济冲击巨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环境优化。选择城市最优的发展模式固然是一个探索过程,但是一定要注重政策的谨慎评估、连贯衔接、节约集约。

3. 体制改革滞后使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低下。我国城市管理方面近年来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网格化管理、多元治理等模式。从效果上看,效率不高。这和我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控制,市场化和社会化参与不足。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评估滞后,城市政府还是作为家长型、全能型和保姆型政府发挥功能。一方面导致了政府管理超负荷,服务能力受到挑战,服务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导致城市政府无法获得市场和社会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一头热一头冷”,城市社会冲突和风险增加,依法治理运行成本过高。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运用多,教育文化、社会协商手段运用少;注重纵向管制管控,而不注重横向协调服务。

(二)经济性因素

经济因素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主导型力量。[3]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工具理性、效率思维、利益衡量决定着城市人行为。经济性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

1. 利益驱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首要推动力。利益驱动是政府、企业、民众行为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首要推动力。政府追求政绩、企业得到利润、民众满足需要,这三者的平衡协调是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利益驱动,城市无法长久持续发展,没有这三者的利益平衡,城市就无法协调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这三者失衡有关:对政府决策和行为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对企业天然的逐利倾向和冲动缺乏有效约束,民众个人行为缺少制度规范。在三者的博弈中政府和企业是相对强势的一方,社会和民众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现实需要为中心。

2. 经济要素的城市化速度超过人的城市化速度。这种现象又被称之为“资源的城市化”。经济要素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人的城市化速度是城市化早期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按照效率原则对经济要素的客观选择和合理配置。我国城市发展也有这个趋势。首先,资金资源、政策项目、青年人口向大城市快速流动集中,造成大城市短期内人口急剧增加,社会问题丛生,生态恶化。其次,片面追求城市经济高回报率,忽略没有产出的“人的城市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形成大量的“半城市化人口”,对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持续压力。其三,大城市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可能变成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抽血行为”,使大城市畸形发展,中小城镇难以发展,区域城市发展进一步失衡。

3. 不当逐利导致城市过度经营与社会问题凸显。不当逐利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又称之为“人民币的城市化”。合理现实的利益驱动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高效、有序,充满活力;不当的利益驱动则会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城市布局失衡、过度经营、畸形发展、贫富分化、生态恶化等城市社会问题。不当逐利行为表现在政府方面就是片面追求政绩,不要民生,对企业来说,表现为只要利润不要环境,对城市居民来说,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化整为零、大规模改变农业用地用途;城市房地产畸形发展;新老城区发展不同步,乱搭乱建;城市生态恶化等。比如城市生态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自然环境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忽视和破坏。城市大片土地空间用来生产利润,那么必然导致教育用地、生态用地、文化用地等社会公益用地被挤占,使公共产品、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三)社会性因素

很长时期以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对社会性因素重视不够。实际决策者仅仅把听取公众意见当作群众路线的政治问题,而不认为公众意见能够真正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我国城市社会主体的发育程度较低,自组织能力较弱,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我国城市社会功能完善和社会效益发挥。

1. 社会事业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社会事业发展是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和市场主体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对城市社会事业而言,政府无力承担,企业不愿作为,社会缺乏引导。发展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保障、体育健身、公益慈善等社会事业是政府、企业、民众共同的责任。我国大部分城市社会事业相关功能不配套、不健全、不完善,还要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注重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协商、团结和合作。

2. 社会参与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效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离不开社会参与。首先,社会力量作为第三方的参与、评价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城市发展中的利益驱动不当、制度约束失范、发展理念扭曲。其次,专家学者、社会组织、舆论民意能够为城市发展贡献巨大力量,促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最后,社会参与过程和切身体验是对城市居民最直观的教育、是对城市政策最好的宣传,能够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社会共识和制度认同,降低城市治理成本和运行能耗,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和城市发展的效率。

3. 社会组织化程度影响城市社会效益。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城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低,不能适应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是社会有序的标志。组织化程度高,自组织能力就强,居民在遵纪守法、公共事务、参与程度等个人素质方面都表现更好。社会组织化程度低,城市居民就无法在社会组织中体验、感受、训练和提升自身力量,社会缺乏自组织能力,更容易陷入上级组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3]

三、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四个主要思路

城市社会学研究表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三种力量互动和博弈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4]三种力量失衡或冲突是城市发展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当前,我们要树立“体现经济新常态、体现中央新要求、体现核心新方向、体现利益新平衡”的城市发展新思路。

(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需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严格监控城市发展质量。遵守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谨慎预期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合理有序推进产业升级,全面评估城市人口和产业的环境承载力,有效避免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控制城市单纯数量上的扩张。其次,有效解决城市社会突出问题。对城市发展中的能耗过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等问题开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消除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隐患,消化庞大的半城市化人口,抑制二元发展体制在城市内部的再生和扩散,使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最后,科学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培养引进专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提高城市居民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和文明素养,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需要符合中央对区域的定位要求

按照中央的定位要求,我们要把握几个方面:首先,区域城市发展要利用交通枢纽优势、人口条件和产业基础,提高区域城市内部和外部经济开放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其次,就粮食安全和城市化发展阶段来说,短期内不应过分追求高城镇化率,而应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城市发展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不能牺牲环境和生态,不能触碰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发展的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最后,就文明传承和文化特色而言,我国城市发展要做好城市古迹遗址保护和特色建筑设计,反映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华夏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满足广大民众精神文化需要、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使我国城市既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强大引擎,又成为民众行为的表率教化之地。

(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方向

转变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必须避免“市长的城市化”、“人民币的城市化”、“资源的城市化”这几种片面倾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不能把城市发展视为追求政绩、追逐利润和攫取资源的捷径。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扭转对城市发展驱动力的片面认识和倾向,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反思城市发展到底是以什么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怎么厚植优势和涵养根本,彻底扭转“见权不见人、见利不见人、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发展方式。

(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平衡政府企业社会主体利益

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利益的驱动和博弈,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建构性力量。制度上必须对这三种力量做出妥善的制度安排,平衡好、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使三种力量互不干扰、减少城市冲突风险,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便使政府决策权接受考验监督;企业发展潜在的社会、生态成本需要提前评估和过程评估,有效促使企业承担应负的法律和社会责任;推进社会组织主体的发育壮大和平台渠道建设,使广大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城市社会公益和公共事务建言献策。

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重点举措

面对我国大规模快速城镇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规模城镇化生态变化、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革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综合衡量我们快速城镇化所支付的政治、伦理、文化和生态成本,深刻反思大规模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自然生态影响和社会历史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平衡城市经济、人口、生态系统,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要采取“四个针对”性的重点措施:

(一)针对责任主体分散和平台机制缺失,构建跨部门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责任主体和平台机制

一是要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责任主体。打破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利益藩篱和职权条块分割现状,推进城市发展一体化工作,推进城市开发运营管理的一体化、常态化、科学化、精细化。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以及行政、经济、法律和教育等管理手段,对城市发展事态和环境进行常态化监测和科学化评估;吸纳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传媒人士、城市义工等作为后备支持力量,建立城市发展信息、人才和咨询专家储备数据库,推进公开规划、协调建设和共同治理。二是要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平台机制。建立和完善发挥党委政府、智库专家、社会组织、舆论民意力量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平台和机制。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以美丽城市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加强地方重点领域立法为手段,以动员盘活社会力量为路径,提升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推进城市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基层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平台机制进街道、社区、楼院,以社区党建和志愿服务推动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提高。整合城市人、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强化一体化平台的规划、设计、治理、评估、宣传、互动、咨询、决策等机制功能,增强城市发展的质感、柔性和活力,提升民众对家乡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针对规划改动和落地失控,清查全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公开、改动违法和实施走样情况

清查城市规划制定是否公开、规划改动在程序、技术上是否违法,规划的实施操作是否突破控制等情况,推动城市各项规划衔接一致、多规合一,以及相关领域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首先,各地自查与上级抽查相结合。主要查阅规划调研走访、征求意见、综合论证、社会公开情况的原始资料,以及各类规划的衔接一致、实施时效和规划效益等情况。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是否节约集约,环境改造是否绿色环保,功能定位是否合理完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否合适当,城市与经济发展是否同步等情况。其次,强化规划实施强制约束力。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对改动规划和实施走样的城市政府,根据动幅度大小、合理与否、实际效益情况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公开检讨、严重警告等处罚。针对规划执行情况,从全省大局角度,明确以后规划执行的政策导向和激励约束措施,对各地将来规划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三)针对驱动偏好和设计偏向,评估全省城市建设的节约集约、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现状

通过成立第三方评估小组,全面科学评估各地城市建设的节约集约、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现状,对全国城市发展进行摸底并做出客观评价。一是评估小组成员应具有专业性。相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道德品行和专业素养,熟悉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评估小组应具有独立性。省委省政府确定评估对象以后,把评估项目作为政府重大项目向社会招标。招标团队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机构,独立、客观地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类评估,最后形成评估情况报告,供党委政府参考。三是修改完善有关环评的地方立法。把评估对象从企业扩大到城市,把评估范围扩大到各类资源节约集约、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生态环境承载力建设上,评估相关制度建设要有一定提前量和准备期,科学设计评估方案,按照规划实施执行时效确定评估节点,科学使用评估结果。

(四)针对功能不全和治理低效,完善功能创新治理解决城市突出问题、深层矛盾和遗留隐患

提升制度供给与设施供给水平和质量,完善城市各项功能,增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大力培养引进城市经营专业人才,推进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有效解决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利益驱动不当、制度约束失范和发展理念扭曲等问题。一是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借鉴先进城市治理经验,必要时启动紧急环境计划。包括特定区域和时段限制私家车出行、倡导绿色出行、对公务人员给予公交和轻轨补贴、高能耗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立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大对民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力度等。

二是尽快缓解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压力。尽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平衡城市布局,合理安排城市有机分散,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提升民生工程质量和效益,逐步解决好半城市化人口的稳定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关闭特大城市的“抽血功能”,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防止中小城市经济凋敝衰弱,解决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协调平衡发展问题。

三是有效纾解大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合理平衡工作区和生活区布局,增加路网密度和道路利用率,加大对车辆的动态和静态管理效率。开放社区内道路、打通断头路,完善步行骑行道路设计规划,增加路边违章停车执法力度、加大换乘点停车场建设力度,开征特殊时段和区域的拥堵税;其次,发展立体交通,鼓励步行骑行、倡导公交出行和多人私家车出行,规范和限制私家车单人使用。最后,提高民众交通守法意识,加大对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步车的规范管理力度,对行人违法记录计入驾驶证申请审验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书面通知所在单位进行批评教育。

四是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承载力。首先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协调经济、人口、生态系统的平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节约用水用地用电。结合地下轨道建设,加大地下管廊建设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大力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使用范围。其次,增强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必要时引进楼顶绿化技术;维护水系、大气的自然循环和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最后,提高民众环保生态意识。宣传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生态健康计划和绿色消费计划,通过理念宣传、行为倡导和法律规范,培养民众良好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和行为模式,逐步提高民众个体自律和自治能力。

[1]张宝义. 城市社会学研究[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9.

[2]祁海军. 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社会协商[M]// 中国行政改革论坛(2014),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5.

[3]潘允康. 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城市发展模式研究[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08.

Research on the Ideas and Key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QI Haijun
(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Facing the social reality of large-scal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e must attach impa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opulation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anges of the urban ecology. The social change and change of life style expres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the political, ethi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sts of our rapid urbanization have changed. Profoundly it rethink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impact and social historical effect caused by large-scale rapid urbanization,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are to balance the urban economy population and ecosystems as soon as possible. It changes the way cities developing,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 in China.

city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management; train of thought initiative

C 9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4.015

2096-059X(2017)04–0097–06

2017-05-15

祁海军(1978-),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建设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0:58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