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秀丽 郑钇泽
(仙居县委党校,浙江仙居317300)
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全球性问题。在乡村,老龄化人口的数量高于城市。“当前乡村养老模式受人口老龄化、人口外流、家庭结构空心化等的冲击,在日常照顾、精神慰藉和钱物供养等方面均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1]我国农村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缺乏退休金、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待遇,社会保障不足。虽然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总体额度偏低,远远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日常实际需要。总体而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低于城市退休职工,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广大乡村的社会稳定,同时将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
仙居县的农村人口比例较高,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全县人口中,60岁以上有7.2万,占全县人口数的14.5%。而农村外出人口在15万以上,造成空巢老人现象严重。由此,探索出一条符合仙居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养老模式,切实解决老龄化社会这一难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迫切需要。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仙居最优秀的文化瑰宝之一。“慈孝仙居”创建是仙居在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深刻阐述,省委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两富”浙江的新要求,积极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慈孝仙居”创建把传承千年的慈孝文化融入新时期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切口小、影响力大、覆盖面广,传播正能量,触动每个人的利益和心灵,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仙居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多,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16%,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尤其突出。用制度化手段和社会化途径破解这两大难题,实现一老一少两大群体的安居乐业与家庭和谐,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慈孝”精神,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仙居正是破难攻坚、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各项事业建设如火如荼,需要在全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慈孝仙居”创建,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回应了基层呼声,贴近了生活实际,满足了群众需求,契合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社会的美好期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时,以此凝聚全县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建设共有家园的目标奋进。
仙居县文化底蕴深厚,崇德向善、孝亲敬养、睦亲慈幼、扶贫帮困等从善之风代代相传。为此,仙居县委、县政府紧扣中国梦主题教育和建设“两富浙江”的新目标,传承和发展慈孝精神,融合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把慈孝文化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抓手,扎实推进“慈孝仙居”工程,打造“尊老、爱幼、孝亲、助人”的中国慈孝之乡。
2012年5月,“慈孝仙居”创建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1月,仙居县第十三届二次党代会报告用整整一段的篇幅阐述了“慈孝仙居”创建工作,“慈孝仙居”词汇第一次进入该县党代会报告。两年来,通过实施“以文化人”、“典型感召”、“全民践行”、“制度督孝”四大模式,使慈孝理念内化于心,激发孝人、孝心、孝举,再辅以孝金,仙居刮起了全民行孝之风,并呈现遍地开花之发展态势:该县100个慈孝创建重点村已完成慈孝协议签订工作,每一份《慈孝协议书》都对村民行孝进行了量化;该县422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慈孝志愿者队伍,通过与老人聊天,帮助料理家务、一起干农活等成为一万多名慈孝义工的志愿服务内容;鼓励民间自愿建立“慈孝基金”,已募集慈孝基金1100万元,冠名基金3000多万元。同时,慈孝创新举措也不断涌现,该县南峰街道将旧厂房改建成了农村养老中心,为农村孤寡老人提供吃饭和住宿的地点。全民行孝巧妙破解了当前农村养老困局。
2014年3月,仙居县接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授牌,标志着该县慈孝仙居创建工作将继续往纵深处推进。
广度乡里岙村是海拔600米的高山村,是个典型的老龄化村庄,全村共284户,户籍人口879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22人,70岁以上老人有61人,而且多数是贫困、残疾、孤寡老人,老龄化程度达13.9%。在这些农村老人中,养老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吃”的问题,具体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无子女的五保老人。他们没有钱来解决“吃”的问题。虽然有低保,但就目前消费水平来说还不能为继。二是有子女但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有的老人虽然有子女,钱也不成问题。但由于健康以及子女无暇顾及等原因,没有能力来解决“吃”的问题。三是有钱也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这部分人中,有不少是丧偶独居的,他们没心思、也没心情来解决“吃”的问题,一日三餐能将就就将就,“吃”的品质、营养不能保证。以上种种,导致“稀饭就咸菜”成为了农村老人最普遍的就餐模式。
在“慈孝仙居”创建的大氛围下,在广度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里岙村两委试点慈善食堂新举措,着重解决农村养老“吃”这一头等大事。该村两委经过前期走访和多次讨论所作出的方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举行了全村慈孝募捐动员会,共募得慈孝基金20万元以及冰箱、电视机、桌椅等物资。2014年元旦,该村在村新建办公楼里正式开张以公益性质为主导的“6199”食堂——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食堂开张当天,就迎来了3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截至目前,共有近50位老人在食堂用餐。
1.细致化的帮扶。慈孝食堂所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更舒坦的生活”。食堂分成了两个就餐区,一个就餐区有七级台阶,供腿脚方便的老人使用,另一个没有台阶,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食堂用餐环境温馨,设置了整洁干净的餐桌,用餐有统一定制的快餐盘,还有播放着黄梅戏的电视机。食堂饭菜偏向绵软,每个星期的菜单均上墙公布,以老年人所喜欢吃的红烧肉、番薯面、豆腐、面条等为主。食堂向70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无偿帮扶。目前85岁的陈加庭和老伴、因脑溢血行动不便的陈茶土和他中风瘫痪的妻子等共12位老人都是“6199”食堂永远的免费就餐者。
2、合理化的经营。“6199”食堂开张当月的饭菜对所有的老人免费,从第二个月开始的动作模式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以及低保老人、特扶老人和孤儿免费享用一日三餐,70岁以上有子女的老人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收取75%的成本费,60岁老人收取成本费。成本费每个月不超过120元。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兼任食堂负责人,村会计、出纳兼任食堂会计和出纳,管理食堂资产和明细账,并定期公布收支情况,由全体村民代表实施监督。
3.科学化的管理。一项公益事业若需长期良性运作,显然需要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细水长流的资金支持和代代相传的人员支撑。“6199”食堂的管理制度、卫生制度,食堂物资采购流程均制作成标牌挂在墙上。制订慈孝基金运行和管理制度。将慈孝基金运作起来,增强资金实力,确保基金保值增值,每年所得增值部分用于食堂开销。村里开辟出一块公益菜地,由村里党员干部义务劳动,确保食堂的蔬菜供应自给自足。以村规硬性规定以后村两委干部必须兼任慈孝食堂相应组织者和管理者,确保食堂长久生存。
4、人性化的慰藉。除了满足老人们一日三餐的温饱,“6199”食堂兼顾注重精神层面的慈孝。为每个老人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等,以及子女或其他监护人的通讯方式,保证能够为老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并保证与监护人的交流通畅。每逢传统节日,村两委班子都会与老人们一起用餐,共同过节。每位老人生日当天可以吃到一碗特意做出的生日面。食堂前面专门建造一座凉亭,用于老人们饭后打牌、下棋、听戏、聊天等休闲。附近即配置了适合老人健身运动的体育器材。不定期邀请民间剧团进村为老人们演出戏曲,邀请医务人员到现场为老人们作健康检查。极大地丰富了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生活,扩大老人交往范围,使他们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
“6199”食堂的开办,使里岙村的“慈孝仙居”创建工作有了质的提升,村里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让老人成为全村人的父母”成为了里岙村全体村民的共识,村内一派尊老爱幼的和谐局面。
1、切实改善老人生活条件。“6199”食堂主要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但让全村每一位老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改善,还顾及了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增加了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他们能舒适安逸地度过晚年。
2、切实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阻挡,这就使得农村家庭养老越来越缺乏充分的照料源。里岙村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困境,“6199”食堂的开办,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都真正能够“食无忧”,解决了大批外出青壮年的后顾之忧,全体村民拍手叫好。
3、切实促进村际和谐。村两委班子成员全程参与“6199”食堂的创办,并一直跟踪经营管理,确保人、财、物的到位,增强了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拉近了干群关系,使得村干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得以提高。当前,尤其是在行政村刚刚撤并整合完毕、许多村与村之间“貌合神离”之际,“6199”食堂成了很好的调和剂和粘合剂,村干部在处理各种村务上所遇阻力已大大减少,效率明显提高。
4、切实破解政府难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仅靠独生子女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重重困难,而要全部依靠国家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不太现实。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和鳏寡孤独群体,他们的养老问题确实难以解决。在家庭养老弱化、集体养老困难、社会养老不健全这样的困境下,“6199”食堂汇聚了草根阶层的力量,使基层党委政府在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方面找到了破题解难的路径。
每个人都有着一定的乡土情节,这种情节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浓厚。于大部分老人而言,离家进养老院养老是最无奈也最伤感的选择。“6199”食堂的创立,既解决了他们居家需求,也解决了他们养老之忧,同时,又充分调动了上至政府部门、下到普通百姓等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有着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探索意义。
1、助推“慈孝仙居”创建。创建“6199”食堂,得益于“慈孝仙居”创建这样一个大的氛围和背景。但“6199”食堂反过来也助推了“慈孝仙居”的创建,进一步加强了村民对“慈孝”的理解,树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激发了村民的敬老之心、爱老之心、助老之心,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知礼守义的正能量,推动精神文明向基层延伸,向个体拓展。
2.解决政府服务盲区。在老龄工作中,政府同样存在着诸多有心无力的盲区。诸如“6199”食堂这样的自发型组织,通过村级组织和社会的帮助可以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有谁来做的问题,同时,又能够通过慈孝基金缓解政府在养老方面大量投入的压力。
3.创新农村社会管理。“6199”食堂的创建,针对了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两个最需帮助的弱势群体,人性化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的尝试,可以供政府进行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和政策层面的试验,实现政府从微观控制向宏观掌握的转变。
4.巩固党的执政基础。“6199”食堂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扮演了“第三部门”的角色。在政府“看得见的手”暂未触及的地方,“6199”食堂这一类的草根组织扮演了“看不见的手”,成为政府工作的有效完善与补充,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助推政治文明,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优化党的执政环境,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的执政形象。
“6199”食堂自开办至今,已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诚如仙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红雷所说,村级养老食堂建设是“慈孝仙居”创建的具体举措,在解决农村养老难题上有了新探索,这种做法值得尝试。
1、帮扶方式上的创新。“6199”食堂的创立,所采用的是一种“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6199”食堂这种养老模式为什么如此受老人们欢迎?因为他们每天所面对的依然是熟悉的面孔,所置身的依然是熟悉的环境,所闲聊的依然是熟悉的话题,有效地避免了老人进养老院这种孤寂无助、坐等余年的伤感。在既满足了老人的居家需求,也解决了他们养老之忧的同时,“6199”食堂也解决了外出打工人员的赡养难题,其带有公益性的经营性质,纵使需支付微小费用,也让普通村民能够承受。
2、资源整合上的创新。“6199”食堂整合了村里现有的各类资源,其场所所用的就是村新建办公楼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大部分来自于村里先富起来的村民,人员配备上以村里现有人员为基础,充分调动了村党员干部、妇女、健康老人参与帮扶的积极性。
3、资金支撑上的创新。要让6199食堂长久顺利运行,在人、财、物这三个必要条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显然是“财“的问题。在这方面,仙居县政府、广度乡政府和里岙村两委也积极探索出让爱心“增值”的方式,每年向社会各届和本村村民募捐增加慈孝基金,同时,以该村两位主职干部等作为担保人,通过将慈孝基金放入可靠的银行获得利息,使公益资金的总量不断加大。本金只增加不动用,所获利息全部投作慈孝食堂运营经费。
4、经营管理上的创新。“6199”食堂的运行架构是“政府推动、乡村精英主导、村民支持”,它是一个公益机构,绝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组织领导者是村里的两委干部,其提供具体服务者是村里的普通村民,他们了解村里每一个老人的脾性和健康状况,能够更便捷地为老人们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村里的现有人力资源,最大限度节约运行成本。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看,政府作为第三方组织就应该承担养老服务的责任。”[3]在这方面,仙居县级政府以及乡镇级政府发挥了公共服务职能。县委、县政府把“慈孝仙居”创建的主战场放在农村,着眼于基层,从慈孝入手,紧紧抓住了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乡镇政府积极创新行孝载体,推进个人行孝模式向集体行孝模式的转变。从“6199”食堂的建设过程可知,政府在农村养老模式创新上充分发挥了推动作用,即在舆论导向、政策导向、资源整合等方面均发挥了作用。
2、注重培育农村精英。“6199”食堂的发起人为里岙村两委班子成员,其启动资金则来自于该村先富起来的村民,他们均属于农村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农村精英在承担公益活动、排解村里矛盾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等事务中起到很关键的示范引导作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4]因此,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育农村精英,充分发挥农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城乡差距并非短期之内就能消除,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首要条件。”[5]在当前农村,家庭供养依然是养老的主要形式,其它如机构养老、集体养老等只能是补充作用。“6199”食堂的建立,有效地减轻了部分家庭的负担,但它能否优质运行以及长久运营是以它所募捐的资金的充裕度为支撑的。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既是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途径,也是进行养老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
4、发挥乡里教化功能。身边的典型更具有感化和教育的功效,“6199”食堂以集体行孝的“榜样式”教化手段感召村民,使村里尊老爱老的氛围日益浓厚。乡里教化是农村社会最有效的治民手段。要以近在身边的孝行来培养村民的孝慈、孝德、孝忠之心,倡导孝养、孝顺、孝行之举,引领全村百姓道德取向,并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使传统的慈孝文化回归到家庭层面,从而使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得以恢复。
[1]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2]杨清哲.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文化视角——以孝文化破解农村养老困境[J].科学社会主义.2013,(1).
[3]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3).
[4]吴玉菡.论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
[5]符其林,周慧.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责任[J].财贸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