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江阔
中国虽然有着长久而普及的官方思政课堂教育体系,然而广泛存在于各领域的腐败行为显露出当前思政教育体系的不足。那么思政课堂教育与廉政文化究竟有何关系?当前思政课堂教育存在那些困境?如何提高思政课堂教育的时效性进而提高廉政的长效性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引向深入。”腐败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治理腐败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是“中国式”腐败尤甚,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将之提到了“亡党亡国”的高度,当前对腐成因的解析中,制度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等都已很深入,而文化的因素却被极大的忽视,因此习近平书记着重提到“干部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直至腐败问题的深层文化成因。
由于中国极为完备的封建制度及其对应的风俗文化,诸如忠孝、感恩、送礼、圈子、家国天下等,不仅是中国的官场,就连民间都出现了相同的行为风俗,正如双刃剑一样,每一种风俗都可以产生相反的行为解读,而每一对矛盾解读之间的界限都是较为模糊的,对此鲁迅、梁漱溟、林语堂乃至易中天都做了深刻的阐述,而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这些文化并没有因为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经济的没落而消亡,并未因为市场经济的盛行而沉寂,相反它找到了另一种繁衍的土壤,也即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生产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而是新的经济形式之上依然大量的覆盖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变异体。解决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上层建筑,不能全部依赖于经济自身,它同时需要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之道。在此意义上,作为思想传承、启蒙、创新的高校不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状况廓明了社会廉政文化的可能走向。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落马的60多名副厅(局)级高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至少12人,约占落马官员的1/5。而中组部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各级官员参加过各类研究生班等“学位速取”培训[1]。
2013年6月,广东省召开的反腐倡廉建设情况通报会称,前5个月,广东纪检机关共立案3389件,同比上升32.8%;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处级干部151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83人,其中地厅级干部8人、县处级干部29人。在广东省纪委查处的这些大要案中,已经有了“70后”、“80后”的高学历官员,年轻贪官级别呈上升趋势[2]。
上述两组数据最少阐明以下几点:第一,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集散地,中国有大量的高校或高校中有大量的机构和教师面对权力和时尚选择了依附而不是独立、批判和矫正,从《如何嫁入豪门》课程的开设到因势设班的培训,从形形色色校花的选拨到明显违背常理的专业断言及至功利化的运作,文化的中流砥柱变成了随波逐流。第二,中国的思政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直至贪官入狱的前一天可能都在一直进行,然而严峻的现状至少表明思政教育的效果对这些人收效甚微,虽然现存的体制、经济、传统文化都是影响因子,但并不排除思政教育本身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高校输出的人才会逐渐掌控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政教育的倾向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走向,而随着中国实际购买力跃居全球第一,形形色色的挑战接踵而至,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得不对原有的内容、方式进行反思与改革。
高校自身的廉政现状及廉政机制运作机制本身就是原有思政教育体制下的诞生物,因而本文直接从思政教育课堂这一根源入手探析当前廉政文化现状之因由。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价值观及其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人们廉洁从政从业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政文化的根本特征[3]。从概念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廉政文化本身只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和视域,解决廉政文化的困境必须从文化本身入手。
首先,相关内容安排不足是思政教学的最大软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想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它着重于中国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论证及学生对外在的制度认同,然而学生内在人本素养的授课仅占极小的部分,其结果是学生认同了我们的经济、政治等道路选择,然而以什么样的人本素养去应对这种体制仍较为模糊。
其次,倡导的主流文化理念内部仍存在模糊和冲突。当前思政教育倡导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然而,根植于熟人社会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如何与扎根于陌生人社会的市场经济相融合仍旧是困扰个人乃至国家的大问题,当前的融合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传统器物、形式以追逐市场效益为目标便是例证,传统的内在精神仁义礼智信亲情如何在市场经济下生存以何种规则理念出现运行至今仍是十分模糊的,而统帅市场经济的根本理念精神如民主法治意识等尚未普及,虽然十八大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然而道德层面的趋向如果没有法治的保障,法治如果没有公民的基本法制意识为基础,公民的法治意识如果没有法治信仰为前提,法治信仰如果没有励法制度为保障,则思政教育的精神倡导只能止步于倡导。总之,思政教育内容的明确性是目前最大的困境。
再次,思政教育的地位及形式制约着教育的效果。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作为重中之重,而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分配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效益目标的可衡量性与道德教育的内在性、经济生存的压力与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性都明显失衡,这是思政教育本身无法改变的现状。
通过上述反思可知,要想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必须对当前的的教学进行梳理与重构。
首先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人文社科虽然密不可分但依然各有侧重,从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指挥着社科类研究,对外在制度研究的重视导致回归人自身精神状态研究类的缺乏,同时传统中国从修身出发的哲学体系湮没在注重外在的科学、技术及制度研究之中,而外在器物制度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强化了当前外向型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主导哲学之后,原有的哲学提系被推翻,并且众多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研究向内寻求的动力不足,导致新的关于人自身道德规范类的原则模糊不清。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西方诸强都有完整的关于修身的体系,所以转型期的中国迫切的需要加大此类研究。当前文化缺乏内核的虚假繁荣带来的恶果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思政教育的内容重构首要的确立明确的人本哲学,并且要大大增加此类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比重。
其次要竭力消除当前思政教育内容中存在的模糊和矛盾。比如道德和法律虽然并行不悖,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但是究竟是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道德和法律那个是最高权威,道德堕落生活腐化是道德评价用语还是法律用语,公平与效率如何处理,个体权益与集体利益冲突如何处理都需要国家给予明确的界定。
总之,唯有不断加强完善专注于人内心道德与精神的思政教育,明确人们的社会生存准则,配合不断完善的政治体制与法律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泛化前赴后继的腐败现象,最终实现廉政的长效机制。
[1] 2014.3.21,《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
[2] 2013.8.27,《中国青年报》.
[3]肖祥立:《浅谈廉政文化》,《国资青年2006年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