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晴晴
新闻类网络直播作为后起之秀,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拓出新的业务空间,未来有望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态。网络新媒体凭借技术优势率先开辟出发展空间。例如,2010年新浪微博就组织了一场“中国影响2009时尚盛典”的活动直播。传统媒体在其后纷纷试水网络直播,浙江广电中国蓝APP推出“蓝魅直播”频道;央视与美拍合作报道大阅兵,互动网友超过300万人次。目前传统媒体参与网络直播拥有“后发优势”。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指出,“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提供服务。”[1]
网络直播平台给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带来改变,具体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互动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新闻类网络直播对记者和主播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记者和主播在直播中应体现个人风格,具备用户思维;同时以“新闻”为本,遵循专业化操作。
第二,新闻报道的选题和呈现方式发生改变。直播内容除了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外,还应该体现“进程式”、“悬念强”和“现场感”。例如,新京报网的新闻直播选题“保定男童坠入40米深枯井,深夜救援进行中”,网络直播记录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最终结果留有悬念,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内容呈现方面,各大新闻媒体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新闻现场的真实感。
第三,新闻传播渠道发生改变。大多数传统媒体选择直接对接互联网平台,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快速进入网络直播领域。例如,新京报与腾讯合作推出视频新闻项目——“我们视频”;少数新闻机构利用自有平台开设直播频道,例如浙江广电的“蓝魅直播”频道。
第四,新闻类网络直播注重用户的参与体验。网络直播的魅力就在于主播和用户一对多甚至一对一的实时互动交流,满足用户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例如,央视《奥运1+1》栏目在电视直播后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手机直播,主持人白岩松在手机屏幕前回应网友的提问。
新闻类网络直播的实践刚刚起步,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直播记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不足之处表现在拍摄手法粗糙、无用信息过多、现场声拾取不清楚、没有解说和引导。在网络直播中,团队合作仍必不可少,要想做出精品,仍然需要多部门协作,包括前期策划、直播前测试、剪辑和推广。“以前记者只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现在必须在不同阶段完成好不同的任务。”[2]
第二,直播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有待完善。网络直播属于流媒体,只能跟随事件发展进程观看,除非事件本身有重大新闻价值,否则观众没有耐心同步观看。另外,以往的电视直播尤其强调安全播出,防止不当言论或画面出现。而网络直播的同步性会造成很多不确定性,新闻生产的管理决策层应出台应对直播风险的预案,保证新闻的安全播出。
第三,网络新闻直播面临伦理困境。2016年11月发生的“大凉山公益作假”事件引发舆论声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在网络直播领域发人深思。还有研究者指出,“网络视频直播这种形态会让新闻当事人直接、长时间暴露在镜头面前,这首先就面临着消息源保护的问题。”[3]如何处理记者与采访对象、消息来源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盈利模式有待探索。秀场直播是以人为中心的直播互动方式,可以通过聚集粉丝实现变现,而新闻直播是以事件为中心,很难产生粉丝效应,所以直播新闻产品的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尽管如此,网络直播的发展前景仍被广泛看好。在2016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学者彭兰提出“临场化新闻”的概念,伴随AR、VR的技术发展,用户可实现360度沉浸在现场,这种沉浸感不仅是身临其境,而且是用户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得出对新闻的认知。
更加接近新闻现场、接近事实真相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追求,新闻类网络直播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用户对新闻现场的体验和参与。目前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在于新闻报道理念问题,包括新闻为何需要直播、什么样的新闻需要直播、怎样直播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将对新闻类网络直播的实践有所助益。
[1]中国网信网.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DB/OL],http://www.cac.gov.cn/2016-11/04/c_1119847629.htm
[2]李晨赫.直播时代,通关的技能你练好了吗[J].青年记者,2016(11):21-22
[3]林斐然.新闻视频直播的四个问题[J].青年记者,2016(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