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

2017-03-28 14:04廖丽
传播力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媒介信息研究

文/廖丽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出现的,指的是互动、及时、有效、共享、多媒体、个性化、社群化的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静态、几无互动、单方面喂养的信息生产方式,新媒体所注重的是双向与及时以及社群网络信息,这些都大大打击了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信息世界。新媒体使人们的感官能力更趋于全面,且在媒体提供不被认可的信息时,具有强大的反击能力。此外,透过新媒体,由传统媒体产权所有者掌握的话语权逐渐松动。新媒体的科技资源,演化了群众与经营阶层间的关系,对于两者的能动性都产生了转变。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具体区别

就媒介来说,媒介针对事件本身有不同的新闻价值选择,而不同的新闻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等会产出各种的新闻形态内容,这些内容也会有不同的强调程度,例如标题、版面的大小、播报的时间和次数等。就读者来说,当某议题对于个人切身相关,并且兴趣浓厚,但对此议题缺乏了解的知识时,为了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个人引导需求,而媒介就成为满足需求的最佳管道。因此,读者对公共议题的兴趣和知识将会启动个人引导需求,这时媒介为受众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将会透过读者信息寻求的行为达到媒介议题设定的效果(Shaw,1977)。

读者信息的寻求以管道来说包括旧媒体与新媒体。旧媒体管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书籍等等传统媒介;而新媒体则意指流通与开放性的网络共享空间,在此空间中,信息内容不受实体环境的限制,不论是旧媒体所产生的内容亦或是新媒体的原生内容皆可容纳其中;网络电子报、杂志的电子版、电视新闻影音数据,或是由网民所制造的新闻评论、BBS、公民新闻网站、社群媒体等包罗万象的新闻媒材皆可从网络新媒体中取得。因此,旧媒体管道不再是读者信息寻求的唯一媒介,其所制造的内容也不是唯一能对读者产生议题设定的角色,如今网络新媒体也成为读者信息寻求的管道,其多样化的内容同样也能发挥议题设定的作用。

新媒体改变了读者的媒体使用习惯,对旧媒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例如,报纸的销售量下滑、唱片业的衰退等等,这迫使旧媒体所制造的内容不得不面对平台的移转。根据《美国 Ipad用户使用调查报告》的数据,78%的受访者选择“阅读新闻”为他们在 Ipad 上的主要活动,43%的受访者甚至表明 Ipad是他们更新新闻的主要来源,67%的受访者一天之内至少 2 次以上用 Ipad 查阅新闻更新(人民网,2012)。英国 Cooper Murphy 公司也对 Ipad 用户使用行为进行调查,显示 31%的受访者认为 Ipad 是自己最喜欢的新闻、杂志浏览平台,传统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屈居第二(26%),两者共占据了57%的阅读市场份额,纸质媒介屈居第三位(人民网,2012)。由此可见,浏览新闻及获取信息的需求并不会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有所改变,读者反而更加利用新媒体浏览旧媒体的新闻。因此,即使读者不再使用旧媒体,也很有可能透过新媒体接触到旧媒体的内容,这让新旧媒体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相互依附的关系。

二、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展望

(一)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新闻学研究的回顾与自省,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学术社群知识生产的图像,并且提供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因此不少中外学者,均热衷于学科产出的研究,如Cole和Bowers(1973)、Schweitzer(1988)。而由于专著、期刊论文比较容易取得资料,做系统性的分析,因此,之后不少中西方学者都以此做为学科研究的分析依据。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身为改革开放环节之一的传播领域,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构思下,传播思想有了转折。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在市场经济时期,被列入第三产业。大众传播媒介也被认为应横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个领域(孙旭培,1993:3;王毓莉,1998)。自此我国的传播事业开始面临全方位改革,首先由平面媒体开始进行、紧接着是广电媒体,同时网络媒体也在政府主导改革的思维下,有了迅猛的发展。被视为中国最后一块暴利产业的传媒事业,其市场竞争的情况预测将远超过其他国家。过去曾有学者针对台湾传播学研究作纵向分析指出,一个学科的建立或学术的成长,需要透过学术社群经历研究、发表、学会成立、大学内学科的建制化。中国内部有较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制定新闻法过程中,在面临新闻自由定义与规范方式时,内部所产生的一连串争执,导致终究未能完成立法工作。这批学者以社会科院的孙旭培教授为代表,此外,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吴高福,亦对新闻法立法过程中的争议,赋予高度的关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为经济改革,而传播事业属于第三产业,亦属于经济改革的一环,因此,传播事业本身的改变,成为更值得研究的领域。

过去我国的传播事业,原先以新闻事业为主轴,所有传播媒介均被视为新闻事业的一环。其中,报业本身被视为传统新闻事业的代表,强调其社会效益;由于广电事业的娱乐与经济属性,远超过报业,再加上电视具声光效果,无文化教育障碍,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远比报刊的成效更大。因此,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电视事业的改革比报刊的改革,更加明显。而美国学者Gordon(2007)以“21 世纪亚洲传播学者”为题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来自东亚和世界其他地区到美国留学,它们带着美国的新实证主义典范和传播理论方法,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研究的规范。但是他认为,与其从美国进口与复制美国制造的理论从事研究,亚洲学者更应该致力于从亚洲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和社会背景中,寻求新的视野与典范转移。或许这也是整个亚洲学者,在从事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时,需要注意的课题。一直到 1990年后,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以媒体产业分析居多。然而随着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的迅猛发展,中国本土与境外地区对于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样貌,均有不同的专注点。

(二)对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展望

展望最新的我国新闻传播研究趋势,新传播科技与媒介经营管理俨然成为两大焦点领域,而近两年媒体素养,也成为不少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学者运用新的理论从事我国传媒研究,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符号学等,另外像是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架构,都是未来可以从事研究的方向。运用类似使用与满足、信息落差等效果研究的取向,针对我国的受众众加以研究,也是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而目前在两岸学术社群的研究类目中,属于少数的传播理论与方法、人际传播、健康传播、组织传播、传播与性别等,则是未来可再开发的研究领域。

我国近几年在新闻传播学术界,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进行西方教材的本土化翻译工作,并且完成不少西方经典的译作,此一部分值得肯定。但是在一般性的学术著作中,虽然开始重视量化资料的累积,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仍以定性述为主,然而定性论述如果能够从理论贯穿到实务界的研究上,不失为好文章,不过目前一些我国年轻学子或研究者,定性方法的运用上,常常变成为批判而批判,逻辑与推理均有待加强。此外,目前我国内部的新闻传播研究,仍受限于政治经济情势左右,新闻传播研究的命题与焦点仍放在符合政府政策与企业界产业调查报告的范畴内,研究中因而较缺乏独立与批判思考精神。同时也因为除了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需要做政策性研究外,产业的委托研究也大都把眼光放在较有钱途的大都会地区的传播产业调查,导致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范围,大量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者与传媒研究主题上,产生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整体而言,对于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范围方面,偏向中央、省的传媒做研究,较缺乏地区性传媒研究。而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多于量化,许多我国新闻传媒的基本数据累积仍然不够,也难以提供海外研究者从事系统化的二手资料分析。

三、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出现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给我国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问题。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信息的价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造成了新闻传播的混乱,从而也间接导致了新闻信息价值的削弱。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去,这对于新闻信息的发布、监督和评论都产生了影响,将会造成一些言论攻击的现象,极其不利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大背景,还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在目前的新媒体中,存在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虚假信息的泛滥问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都能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活动中去,因而有很多网友为了增加曝光度,便会发布一些虚假、淫秽信息,造成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使新媒体出传播的新闻信息失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媒体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典型报道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典型报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运用多种传播媒介来扩大传播效果,努力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1]陈响园.“新闻是新近信息的媒介互动”——试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的定义[J].编辑之友,2013(11):45-49.

[2]李明,陈可薇.定量内容分析法在中国大陆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以六本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6-165.

[3]李杉.传统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性思考——以“沉默的螺旋”为例基于文献的实证研究[J].新闻传播,2015(1).

[4]赵钧陶,梁婕.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创新融合方式的探索——以新闻传播学院"全媒体中心"运营实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273-274.

[5]邱晶晨,叶蓉.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外新闻编辑室的发展与比较——以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为例研究[J].今传媒,2014(9):34-35.

猜你喜欢
媒介信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