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岫峰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省属高校提升治理水平问题研究
文/席岫峰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要以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指向,从实际工作视角看,要强调立德树人,把握办学治校根本导向;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强调工作协同,整合大学治理整体功能。要从管理意识强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超前谋划大类招生改革几个方面深入推进学校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治校的科学化水平。
省属高校;高等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看,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瞄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宏观领域的放权必将对高校中、微观领域的运行模式和具体工作方法产生重大影响,也给高校提出一个迫切的重大课题,即要加快深化改革,提高大学治理水平。
大学治理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大学治理。在当代中国,我们一是要办“一流大学”;二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前者是办学质量的指向,后者是办学宗旨的指向。从办学的职能定位来说,还包括,一要办让党放心的大学,二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省属高校,时刻不能忘记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指向,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大学是党领导下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大学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地,也是巩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大学的治理,首先要有大的站位、政治意识、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这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大前提、大语境和大逻辑。规范和抓好治理体系建设从总体上讲,重在建立“三个体系”,激发“三个活力”,即建立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以学科科研为中心的学术创新体系、以效能质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教师创新活力和学生学习动力。从学校内部治理的工作视角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强调立德树人,把握办学治校根本导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人的中心环节。学校办学最核心的是培养人才。少数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道德的关怀与培养,不安心教书育人,不备课或备课不投入,只讲知识,不讲方法,不了解学术前沿,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愿也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悖于职业道德。
●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师生为本,倡导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尊重学生,强化服务意识,实行人本管理,把全校上下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弘扬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把各项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加快创建高水平农业大学,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真正实现内涵发展。
●强调工作协同,整合大学治理整体功能
治理功能是大学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当今大学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动员能力、监督管理能力、培育认同能力、反馈评价能力四方面,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明确责任体系和职能范围,克服狭隘的“领地”观念,提升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能力、大学文化的涵化能力和治理流程反馈与监管能力,解决好目前大学内部治理中出现的权力错位、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监督缺位等问题。
●强化管理效能,提升大学行政管理质量
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管理,管理出质量,也出效益。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现代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管理的生命之所在。一所成功的大学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落实好工作的主体责任、牵头责任、配合责任和具体责任,加强目标、过程、细节和质量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坚决纠正懒散拖躲,避免重复、低效、质劣,切实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调研时强调,“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并指明了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贯穿始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迅速展开,既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改革,更有高校内部的改革问题,既有结构布局问题,更有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能否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好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也影响我们的生存和竞争力。从总体上讲,应该着眼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省属院校的办学目标,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要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以改革师资人事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性突破口,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改革学科建设机制与优化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为龙头,以改革资源管理模式为支撑,以改革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为保障,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要解决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
重点是解决好“三性”问题,即思想上的“惰性”、工作上“惯性”、监管上的“弹性”。凡事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自己分管的领域要有超前意识,遇见问题要有研究,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具体方案;还有工作上顺其自然、靠“惯性”办事的问题。学校管理要讲“规矩”,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前提。但按“规矩”办事,不是按“惯性”干事,关键是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监管上的宽松软问题,也就监管上“弹性”的问题,有些管理上的政策规定、制度规范是刚性的,是没有空间可回旋的,管财务的、管项目的,都要有这个意识。往大里说,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招标程序、廉洁规定等方面,尤其是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更是不能有任何含糊。作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不仅要“精明”有头脑,更要“精细”有底线。强化管理意识,要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益导向。
●要重视人事管理问题
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立足解决现有问题,有针对性推进改革,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要重点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实行人员总量控制。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教辅机构、工勤岗位设置方案,细化理顺工作职能,优化岗位设置,明确职责界限,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使工作职能和任务与干部职数、人员编制数相协调,切实解决苦乐不均的问题。二是要改进用人机制。在人员总量控制内,科学制定用人计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包括采取考察方式直接招聘学校紧缺的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相应的管理考核要跟上。要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由学校根据教师能力和业绩,进行科学评价,按岗聘用。三是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等直接挂钩,形成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岗位明确、职责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资源配置主要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虽然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的现象。要研究建立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构建高效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财务预算管理,各类项目编报,应该从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增强前瞻性、战略性、有序性、实效性,应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基础建设、后勤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编制财政资金项目,以学校战略层面、公共利益考量优先的原则,先学校、再学院、再学科,加大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加强归口管理,切实改变部门各自为政、无序争资源的局面。
●关于超前谋划大类招生改革的管理问题
目前全国110所211学校中半数开展大类招生,吉林省有近10所院校开展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强化“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有利于高考录取改革,平衡专业间生源差距。大类招生给我们办学的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管理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考虑这些问题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学生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务必要跟进,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要有超前谋划的意识。
G642.0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6.005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党建专项)《强化思想引领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吉教科文合字2016年第623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席岫峰,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党建研究。
责任编辑解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