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民间器乐“宜春三星鼓”现状探析调查研究

2017-03-28 07:50王雪瑶
传播与版权 2017年9期
关键词:宜春曲牌曲调

王雪瑶

江西省民间器乐“宜春三星鼓”现状探析调查研究

王雪瑶

“宜春三星鼓”作为当地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乐器构成和曲式曲牌体现着江西的民俗特色及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资料和原始乐谱保存不够完整,以及传承模式单一,“三星鼓”的传承保护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急迫。

三星鼓;宜春市;民间器乐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全境以丘陵、山地为主,历来被赋予“江南佳丽之地”和“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宜春三星鼓”是中国传统民间器乐中的一种,相传起源于两百多年前的明朝,现如今主要流传于宜春市袁州区的大小乡镇,其曲调悦耳、旋律动人、节奏明快,由农民演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通过对“三星鼓”的个案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江西省宜春市民间音乐的基本发展脉络,有利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对于江西省优秀民间音乐的发掘和弘扬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乐器构成

邓启耀在《鼓灵》中提到:“鼓在各族民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鼓分阴阳,声联生死,既为祭生,也为祭死。生死灵肉,由鼓而发。”由此可见,“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三星鼓”又名“三声鼓”,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主要在民间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的时候演奏。最初,三星鼓乐班的乐器只包含一套三星鼓(腰鼓、运鼓、板鼓)、一只单铛、一只小钹和两只唢呐,随着乐班的发展壮大,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加入了一只双铛、二胡、笛子,近些年又加入了两只长号。

(一)击打类乐器

“宜春三星鼓”中的击打类乐器有三面鼓(三声鼓)、单铛、双铛和小钹。其中,三面造型独特且大小各异的红色小鼓体现出“三星鼓”与其他鼓类乐器的不同,它们分别为板鼓、腰鼓、运鼓,音色和音调不同,均为自制乐器。演奏时,艺人们将三面鼓悬置于一个稳定的竹制三角支架上而敲击,三只鼓的排列顺序可根据艺人的演奏需要摆放。在这三面鼓中,最具特色的是板鼓,又称班鼓、边鼓,制作材料为樟木和牛皮。

三星鼓中的单铛和双铛是两种类似的乐器,通常情况下,艺人于当地乐器店购买,但击打单铛的木棒由三星鼓艺人手工制作。双铛和单铛形制略有不同,双档的面较小一些,艺人们通常将其放在自制的长方形木框中。小钹,每副有两片,黄铜制作,圆形,中间有一部分凸起,一般由艺人从当地的乐器店里购买,演奏时相互击打发出声音。

(二)吹奏类乐器

吹奏类乐器在“三星鼓”的演奏中起到了突出旋律的作用,其中包括三种乐器:长号、笛子和唢呐。三星鼓中的唢呐有两种:低音唢呐和高音唢呐,虽然它们吹奏的曲调不同,但是形状和制作材料并没有区别:筒身由梨木或竹子等坚硬的木材制作而成;声音出口是艺人们用黄铜制作,喇叭形状。在三星鼓中,长号是具有特色的一种乐器,由黄铜制作而成,当地人又称大筒、土号,据艺人们描述,这种长号与西洋管弦乐队中使用的长号有所不同,一般用于婚庆礼仪,在人群的最前方作为领奏出现。三星鼓中的笛子一般由艺人用竹子制作,也可以从当地乐器店购买到其他乡民所制作的。

(三)拉弦类乐器

“宜春三星鼓”中的拉弦乐器主要是指二胡,二胡的情感表现力很高,起初三星鼓乐队并没有这类乐器,随着乐曲层次的丰富,70年代之后加入了二胡。

二、音乐风格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由于乐器是物质的,它与特定的地理、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相联,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乐器的不同特点”。“宜春三星鼓”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它的发展同样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其乐器构成和曲式曲牌都体现着江西的民俗特色及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对“三星鼓”的音乐风格分析,有助于把握江西民间音乐的特点。

(一)曲牌分析

“宜春三星鼓”能够代代相传,不仅需要传承人潜心学习,还源于当地人们对于江西民间音乐的热爱,其曲式曲牌与江西民间采茶戏相互借鉴、吸收,体现出了江西特色。《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江西卷》和《中国音乐词典》中有记有“三星鼓”的曲牌,但由于演出场合不同,现有的曲牌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改编,这样做也便于年轻人了解和继承。

(1)单曲牌体结构。单曲牌体是由一支乐曲构成的曲子,在当地的乐曲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三星鼓音乐中,常用的曲牌有【四合意】、【香赞】、【大开门】,一般用在红喜事中;而丧事中常用的是【哀鼓调】和【过山鸟】等。

(2)单曲牌变体形式。在“三星鼓”演奏中,换板的曲子占有较大的篇幅,一个曲牌通过几次板式变化而完成的,按照板式变化的规律即散板→慢板→快板→慢板的规律进行板式转换,其实乐曲的表达中心还是这首曲牌。宜春三星鼓中这类乐曲常用的有【慢拍】、【白鹤鸟】、【四字调】等。

(二)调式、旋律、节奏节拍分析

调式和演奏对“三星鼓”音乐旋律的构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三星鼓”音乐调式属于传统的民族调式,其中徵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角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一般情况下,演奏时会有调式交替的现象,例如徵调式与宫调式的交替、角调式与羽调式的交替等。

“三星鼓”来自于民间,其变化和发展会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影响,因此,调式和音乐技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在旋律构成上,经常出现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跃以及三度四度的重复和上下行级进的结合。“三星鼓”曲牌的节拍以2/4和4/4最为常见,节奏的基本形态为短时值的连续进行。这种节奏型的运用,加上艺人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声音连续不断的音响效果。

(三)乐曲织体分析

要掌握一个乐种的风格,除了要分析其曲式结构、旋律技法外,还需对合奏乐的织体结构进行分析。“三星鼓”乐班的演奏形式以合奏为主,具体乐器是唢呐、笛子加上打击乐器。

1.吹奏乐器的织体特征。“三星鼓”中的低音唢呐和高音唢呐虽然外形、制作材料和定调都一样,但吹奏时的曲调有所差别,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双声曲调。在双声曲调中,最常见的是平行曲调,主要由高音唢呐吹奏主旋律,而低音唢呐起陪衬、烘托的作用。另一种双声曲调是问答式的,一般由高音和低音唢呐交替出现,后出现的曲调总是在先出现曲调的最后一个音结束之后开始吹奏,如此循环往复,类似于两个人交流时的一问一答。这种问答式的双声曲调在三星鼓乐班的演奏时多出现在乐曲的中间部分,旋律部分比较简单,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效果。

2.打击乐器的织体特征。“三星鼓”的打击乐器主要是由腰鼓、堂鼓、板鼓、单铛、双铛和小钹组成,由腰鼓、堂鼓、班鼓构成的三星鼓在整个演奏中处于指挥地位,其他乐器都要服从它的速度和节奏。在演奏中,打击乐器的配合也有其独特之处。

三、传承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情况

“口传心授”是我国民间音乐最传统、最常见,也是最踏实的保护形式。“三星鼓”艺人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模仿师傅的吹奏、敲击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乃至代代相传。

(1)杨氏家族。杨细华是“宜春三星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百年来,杨氏家族带着对“三星鼓”的热爱以及对“祖辈相传”的敬慕之情,将其传承已有五代。早年,杨细华先生评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然而,非遗传承人的证书却始终未分发到杨细华手中。

(2)枣树村“三星鼓”乐班。宜春市袁州区枣树村的一支三星鼓乐队成员共五人,队长是刘永华,专职艺人,师从“唢呐之王”易均洪。队员王国平47岁,三代唢呐;刘永华46岁,从艺5年;付连根57岁,二代唢呐;袁焜华67岁,二代唢呐;袁飞林52岁,二代唢呐。其中,王国平家族至今已传承了三代。现如今,此乐班乐班演出时间分为淡季和旺季,淡季是3—7月,旺季是8—2月,旺季每月平均演出20次,每次演出1整天,收入是150元/天,平均每月3000元;淡季会做管弦乐队演出,主要是白事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一些遗产却面临着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的现实。“宜春三星鼓”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虽然仍在流传,但其生存状况也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承人呈中龄化和老龄化。随着信息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的审美心理、民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许多传统音乐形式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现如今,“宜春三星鼓”传承人的年龄大多都在四十岁以上,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三星鼓的乐班中出现,很多其他的民间音乐也有这个特点。

(2)持续而有效的保护不足。近年来,当地政府从经费、大型演出各方面支持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每年会举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例如“月亮文化节”,邀请“三星鼓”艺人来参加,并且给予个人一些奖励。然而,由于艺人们没有积极参与,且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和商业的结合不足,逐渐销声匿迹,“三星鼓”的生存状况与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种情况给整个民间音乐的传承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因此,“宜春三星鼓”能否被完整地传承下去,仍然是个未知数。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传统文化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对“现代化”经济、文化的冲击,如何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把民间器乐“三星鼓”融入现代浪潮当中,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这不仅是“三星鼓”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所有传统器乐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对“三星鼓”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更应该重视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才是传统音乐生存的根本。笔者希望,今后的环境能够使“三星鼓”传承发展下去,从而丰富老百姓的生活,为他们增添乐趣。[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10421007),指导老师:张维刚)]

[1]王晓坤.鼓的文化意义——豫北群鼓个案研究[N].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1.

[2]闫梦寒.江西宜春三星鼓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3]曹健,曾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J].瞭望,2008(5):38-39.

[作 者]王雪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宜春曲牌曲调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四月轻语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布谷鸟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宜春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