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威
从近代《循环日报》看王韬的报刊编辑思想
刘 威
《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报纸,其创办人王韬是清末著名思想家,也被称为中国新闻业之父。他在墨海书馆的编译工作生涯和在西方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循环日报》打下了“变法自强”的宗旨基调。王韬的报刊编辑思想是基于他对中西差异的深刻了解,因此报纸的“精华”之处——政论文章,更加讲求针对性、通俗性及务实性等。注重社会效益,是这份报纸赢得影响力的重要原因。王韬对人才十分重视,有人将其用人观念称为“通才办报”。总之,王韬和《循环日报》对中国报刊编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韬;近代《循环日报》;报刊编辑思想
王韬(1828—1897)原名叫利宾,后易名为韬,字仲弢。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报刊政论家,还被称为我国新闻业之父。早年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中秀才后再难进步,遂绝意于仕途。1849年秋,王韬应西方传教士麦斯都的邀请,进入墨海书馆任从事编译工作,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在此期间,王韬接触并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知识,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多次上书为清廷建言献策,然而未受重视。太平天国时期曾写信为太平军提供建议,事情败露后被通缉,流亡香港。在香港,王韬结识了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受邀帮其编译《尚书》《诗经》《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代经籍,其翻译作品质量上乘,流传很广。后来随理雅各去英国工作,期间实地考察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受到极大震动,为后来积极鼓吹洋务运动,变法图强观念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1874年初,王韬在香港与人合作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国人集资创办、主编和管理的中文日报。它在开张布告上声明:“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由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管可比。”①《本局布告》,载《循环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报纸初创时期,为扩大报纸发行,采取了诸如免费赠送、广告招徕、广告优惠和面向社会征稿等措施。王韬在该报撰文数百篇,评论时政,鼓吹洋务,倡言变法自强,成为名噪一时的洋务政论家。《循环日报》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除国内各主要城市外,日本、东南亚各国等有华人居住之地几乎都有发行。[1]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申报》等著名报纸,经常转载王韬的政论文章,也为其赢得了精通西学时事的名誉。王韬在晚年编写了《弢园文录外编》,收录了《循环日报》大部分的政论文章,是研究王韬思想的重要资料。
王韬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派的重要人物,也是较早接触西方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关于王韬的研究很早就存在了,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泛。除了几部重要专著如《王韬年谱》《王韬评传》以及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近代改良思想家的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改革、军事外交思想的研究;作为文学家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作为教育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的研究等等。[2]
对王韬作为新闻工作者角色的研究,也有几十篇专业论文。从王韬的报刊发行和经营之策到他的政论文,再到其报刊编辑思想等,都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探讨。王立群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中称,王韬、李善兰等文人为早期的口岸知识分子,书中对以王韬在墨海书馆的编译生涯、游历西方后的思想震动、创办《循环日报》的报刊编辑生涯等进行了研究,肯定了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也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探索,以期为王韬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王韬是清末走出中国、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是资产阶级改良的先驱者,也是现代出版事业的开创者,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改革。他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具体而微的写照,通过研究王韬,我们可以勾勒出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轨迹,了解当时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3]
作为第一份完全由国人主持的报纸,《循环日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刊登的内容、发挥的影响、编辑及发行的方式等等均具有研究价值,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循环日报》也是研究清末西学东渐、国人睁眼看世界时期的重要历史材料。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独立自主,发华人之声。《循环日报》创办之前,在中国开设的报纸几乎都由西方人控制。王韬认为,每当遇外事交涉,这些报纸往往会“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而中国则难以与之辩白相争。所以,不如独立创办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正内情与外也”。他还提出了报刊是“国之利器,不可假人”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王韬等人决定创办了这份完全由华人控制的报纸,并认为这是摆脱洋人束缚、发表独立见解和华人之声的关键。事实上,也正是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控制权,《循环日报》才能成为王韬等人发表时评、鼓吹变法图强思想的重要平台,才能不受限制地发挥它的影响。
2.通外广识,上闻而下达。所谓通外广识,是指“通外情,广见闻”,王韬是较早认识到国人蒙昧自大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在上海、香港和西方生活游历一番之后,更是对中国官民不识西方而感到忧虑。因此,他想要通过报纸这一媒介,介绍西方的政情民俗,增加国人对西洋的认识,逐渐从狭隘的认识中摆脱出来,甚至认为向学习西方“舍日报一途,将何所入门?”可见,在王韬心目中,报纸的作用是巨大的。
所谓上闻下达,是指“下情上闻,仁意下达”,即通过报纸使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能够通畅交流,减少隔阂误会。王韬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的报纸起到了上闻下达的作用,“其达彼此之情意,通中外之消息者,则有日报,时或辩论其是非,折衷其曲直,有时彼国朝廷采取舆论,探悉群情,亦即出自日报中。”①《弢园文新编·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第97页。所以,应予以学习借鉴,并呼吁政府进一步放开报禁,广开言路。
正是对于以上宗旨的追求,《循环日报》对国外重要事务予以了极大关注,设专栏对西方政治经济做了大量报道,对科学技术、文化民俗也予以积极地介绍。对国内社会如自然灾害、民生问题的报道也是日报的重要内容。王韬希望通过对这类议题的关注和报道达到“察政绩”“知狱讼”“辅教化”“明水旱”“悉丰歉”的目的。[4]
王韬认为一份报纸能否形成广泛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实,其文章和新闻报道除了诚实和有客观依据之外,执笔者自己要先“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他以英国《泰晤士报》为例,认为“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期列。”所以,王韬十分重视对主笔者的选用:“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遍材,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汗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②《弢园文新编·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第98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像《泰晤士报》一样做到“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
王韬对人才十分看重,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即聘请这样的人作为报纸的工作人员。有人把他关于报刊编辑人才的理论概括为“通才办报”。所谓“通才”,对于素质的要求很高,至少包含德行、才华、见识等三个方面。德行指“一秉公正,务期诚正”、才华指“博古通今,兼收并蓄”、见识指“敏锐洞察,冷静判断”[5]。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保证报刊编辑的内容质量精良、内容翔实、引人重视。
1.首创报刊政论文体。王韬开启了文人报刊政论的先河,刊登在《循环日报》的政论文章是该报的精髓和特色之所在,也是其在报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主持《循环日报》的十年间,大约刊发了800篇政论文章,其中大多数出自于王韬之手。[6]
王韬的政论文章有以下特点:
(1)通俗晓畅,简洁明快。为了吸引和方便更多人的阅读,王韬在撰写政论文章时,对语言的使用下了一番功夫。他在行文中很少使用典故,不务典雅,唯求畅达。总体上采用浅近文言,不用艰涩语词,以减少一般读者的阅读障碍。而在文章布局上,王韬则采用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论说方法,以便读者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此外,文章的篇幅一般不长,大多千字左右,一是为方便排版刊登,二是避免读者畏难心理,方便其阅读。至于重大题目,王韬则采取了分篇连载的编辑处理方法。
(2)针砭时弊,振聋发聩。从《循环日报》的选题可以看出,王韬的政论文章具有关注时务的明显特征。他所论析的是经世济民有关宏旨的要事,而并不就寻常的人事物理多作论说。他的论题大多是关乎时事,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的。他所论述的更是当时最为重大的时代主题。
针对时代的弊端,《循环日报》的政论堪称鞭辟入里。例如,王韬强调自强必须重民,而以往的积弱就在于“惟知耗民财,弹民力,敲骨吸髓”。他的批判锋芒外露,直面现实:“今观中国之所长者无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贪周也,虚骄也”。①《弢园文新编·变法中》,第14页。这些振聋发聩的批判之语,唤醒了众多国人的自强意识。
(3)放眼世界,高屋建瓴。王韬在上海、香港、欧洲等国生活游历的独特经历,使其成长为精通西学洋务的知识分子,当时与西方有深厚渊源又深知中国事务的文化人士,除王韬外并不多见。因此,王韬观察问题的视角与人不同,他并不局限在国内,而是放眼全球,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广博的学识,分析国外大势,国内问题,其见解自然更加全面和高明。例如,王韬通过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和现实纷繁变化的感悟,认识到“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遂提出了“变法自强”的口号。其文章见解和内容之充实,涉及教育、军事、吏治、政务等,皆真知灼见、不务虚言,当时之人难以望其项背。
从报刊编辑角度来说,政论文章对时务的关注,是从现实性的角度来吸引读者;而世界性的视角,则为读者传播全面的信息,传递高屋建瓴的灼见。这比当时众多商业性质的报刊,更显高明,也更具社会价值。
2.不重私利,重社会效益。外国人办报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王韬则有着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希望把报纸办成传播洋务、自强思想的工具。在他看来,报纸的言论可以导引舆论,而这一点正是王韬所特别看重的。《循环日报》经常在重要版面发表政论文章,这在当时的报纸中是颇为特异的。正如柯文所说:“在中国近代新闻业初期,出版报纸仅是为了获利,很少对某问题表态或影响群众舆论。王韬的报纸却是少见的例外。经常刊登社论,且多出自王韬本人手笔。”[7]正是王韬等人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让这份报纸的价值更显珍贵。王韬对报刊社会效益的格外重视,很值得当今那些只顾私利而失去职业操守的同行们学习和反思的。
王韬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各国积极图谋瓜分中国之际,国内矛盾纷纷凸显爆发之时,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识之士深感国民之蒙昧,政府之腐败无能,只有这些人在大声疾呼,试图唤醒沉睡在天朝大国幻想中的国人。王韬则是其中坚定的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变法自强而奔走呼告,他创办的《循环日报》,发表的政论文章,包含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感。随着时代的前进,忧患意识、爱国精神不断汇聚,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加入到了这支“办报救国”的队伍中,而王韬的《循环日报》则是发出了时代变革的先声。
《循环日报》的成就还在于,它成功地把政论文体这种模式引入报刊之中,之后许多重要的报纸在创刊之后,多以政论为主打版面,成为一份报纸的思想和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总之,政论文体成为清末民初报刊的重要特征,诸如梁启超、章士钊、张季鸾等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多以政论类文章成就名业。
王韬的报刊编辑事业,除了启蒙和思想性的贡献之外,在报刊编辑方式、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积攒了重要经验。首先,刊登文章强调显著性和引导性,对于重要消息予以及时关注和报道,保证了传递新闻的主要功能;同时,发表大量政论文章,以引导舆论。上海《申报》等内地大报都曾进行转载,这也为王韬和报纸赢得了声誉。其次,为了增加报纸的实用性,吸引各界人士的关注,也为了报纸的生存,《循环日报》对经济信息和广告也很重视。报纸设置专门版面对农资市场行情、公司股市行情、银行、航运等信息进行报道。在最早的时候,这些经济版面还占据了首版的位置。
除了报刊编辑方式外,王韬的经营发行方法也是《循环日报》获得成功的原因。他对报纸形象的树立和维护,对广告主的争取,对发行代售点的扩展以及发行成本的控制等等,都为日后的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积攒了重要经验。
[1]萧永宏.《循环日报》之编辑与发行考略[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2]陈梁芊.21世纪以来王韬研究综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王立群.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王韬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李艳丽.论王韬书报编辑编译思想的现代性[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4).
[5]高思凡.王韬报刊人才观及对当代启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
[6]丁晓原.论近代报章政论体之始——“王韬体”[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7][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8]王韬.弢园文新编[M].上海:中西书局,2012.
[作 者]刘威,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