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7-03-28 06:47郑剑玲
创新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海洋文化

■ 郑剑玲

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郑剑玲

中国建设21世纪海洋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掘海洋文化发展力,从而提升当代中国的海洋文化自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海洋文化的发展力体现为文化和谐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开拓力、文化创新力四位一体的整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五通”中最难的是民心相通,只有文化包容才能带动民心相通。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正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本,海洋文化发展力成为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内生力量。实践路径包括: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全民海洋意识;借鉴其他文化优长,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发掘海洋文化潜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力;文化自觉;文化产业

一、提升当代海洋文化发展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题中之义

在中国梦的宏伟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有序展开。当代中国海洋文化正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本。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1世纪是文化争雄的世纪,文化逐渐成为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海洋文化发展力指海洋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的发展能量。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创新驱动,建设海洋文化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科技能力、强健海洋国防,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海洋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海洋文化中的人们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及发展趋势,从而在各种文化冲击下对本土文化保有深刻的文化认同,取得适应环境的文化转型主动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洋文化以开放包容、知识理性、协调亲和、积极进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商业性、包容性等内在的精神意蕴。海洋文化发展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开拓力、文化创新力,成为助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包容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研究当代海洋文化发展力独特的发展价值与提升路径,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海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和形势下亟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意蕴,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有关海洋事宜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重,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

海洋世纪最关键的是海洋文化的发展力,即人们的海洋精神、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内容。只有解决了发展力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海洋科技、海洋国防、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方面的开展。随着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国家到地方均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人们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越来越强,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海洋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洋文化是其中的优秀文化之一,要在当下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的承继,不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在文化传承上不仅要破旧迎新,还要推陈出新和温故知新。当代中国在迈向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互助、共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关注文化民生、培育社会资本、壮大文化产业,以文化促发展,以发展兴文化,全面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力。

二、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的丰富内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化资本

海洋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代的保存、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发展力将成为助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内生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厚重的文明大国,不仅拥有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疆土,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中国不仅具有幅员辽阔的大陆海岸带、近海岛屿和环中国海海域,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路。中华民族自古就具备厚重的海洋文化气质——“变革图强思想、探索冒险精神、全面开放理念、吃苦耐劳品格”[2],海洋文化的这些先导性、多元性、原创性、进取性、包容性等特性正是海洋文化的传统品质和现代精神,体现了人在面对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力量——自在、自由、自为与自觉。海洋文化发展力四维一体的发展体系——文化和谐力、文化包容力、文化开拓力和文化创新力,正是人在客观世界里展示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表征。

(一)文化包容力

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的首要体现就是文化包容力。

包容性是海洋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质,包容使文化具有强大的延展性和生命力。包容强调的是全面、公平、协调,更加具有人文关怀。中国文化之所以超越了几千年的时空而历久不衰,包容性是其关键因素。包容性是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海洋包容性的生动写照。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包容性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容纳和宽容、包涵,这种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长,而多样化正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促使了现代文明的繁荣与兴盛。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竞争,也促进了融合。在文明开放性的前提之下,每一种文化为了在竞争中继续保持存在的优势,都会尽可能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而选择性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长,不断发展以求生存。海洋文化正是接纳了各种文化,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汇,因而海洋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也是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厚德载物,兼容并包,表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我们历来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闻名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3]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中国道路是一条包容性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发展将惠及全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3]。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

(二)文化和谐力

文化和谐力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的重要内涵。

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精髓的,就是和谐。和谐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家园,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海洋文化的包容并不是不择巨细的兼容并包,而是在包容中体现和谐与秩序。文化自觉的“世界大同”不是只有一种文化的“文化一统”格局,而是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别人的文化有知人之明。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呈现“和而不同”的对话交流态势。中国的海洋文化以和谐、和平、和合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各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既具有渊远的历史,更有广阔的前景。早在先秦时代,史伯和晏婴就对“和谐”进行了理论规定,即“强调以不同的元素相配合的矛盾的均衡和统一”,其后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和谐统一观[4]。海洋文化能够把许多不同的东西凝聚在一起。只有这种和谐力,才能真正做到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结合;只有这种和谐力,才能使世界文化呈现东西融合、古今贯通的新趋势。

和谐力体现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融通、和解,在差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中实现对立统一,求同存异,化解分歧,实现团结稳定。对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对多样性的协调与接纳,对独立性的肯定与保障,追求自由与平等,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和而不同,达到融洽、协调和有序的状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和”文化,进一步助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文化开拓力

文化开拓力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的核心要件。

在明代大航海时代,郑和就曾说过:“财富取自于海洋,危险也来自于海洋。”与陆地的踏实安稳相比,海洋环境变幻莫测意味着人类与海洋的交往需要更多的魄力和勇气——这就是海洋文化的开拓力。随着人类认知的推进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近海地带到远洋航行,人们把探索的目光和脚步探向了海洋——一个更宽广更辽阔的未知领域,显示出雄健、恢宏的开拓精神。随着人们以海为田,利用优良的港口努力向海洋讨生活,不仅在造船、航海、捕捞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勇敢开拓的人文精神。海洋充满挑战也充满了吸引,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危险。从陆地进入海洋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我挑战的成功,也意味着人类的认知跃进了更高层次,人类正是凭借这份开拓的精神,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今天的全球化的挑战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是人类历史前所未遇的,可以说,没有勇往直前的开拓力,没有激情蓬勃的进取力,人类要攀上一座又一座的科学、人文、艺术上的高峰都是不可能的。

现代海洋是开放性的,现代海洋精神是外向、开放、探索、开拓,现代的海洋工作者形成北礵精神、南极精神、大洋精神、海监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梳理和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海洋精神,对鼓舞和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文化创新力

文化创新力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力的典型特质。

海洋文化的创新力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因为它总是善于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养分并进行整合创新。在地理空间分布中,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频繁,思想观念活跃,市场经济发育成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强。沿海城市利用近海优势,首先与世界接轨,在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方牧撰写的《海坛铭》生动地刻画出海洋精神这种澎湃不息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海洋磅礴天地而不自大,充沛宇宙而不自满,不盈不竭,无际无涯,堪称大德示范;大海挟风暴雷霆之威,与天比高,骋激流奔腾之势,与地争雄,海动则天地动,海兴则国家兴,众不可犯,海不可侮,人们应该敬畏海洋,由敬及爱;大海又是变化无穷的,鲲鹏化而风起,鱼龙变而文生,海运新,生命在常动不已。”[5]

沿海地区人口的流动性、变动性明显,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变迁,促进了思想和观念的开放和多元。开放的时空与开放的思维结合在一起,集聚起各种市场要素、知识要素、资源要素,为观念、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提供了自由的时空,培育了海洋文化敢为人先、勇于冒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锐意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是全国最有竞争力的三大经济地带,海洋文化的创新力成为最强劲动力,助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当然,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力中,除了包容力、和谐力、开拓力和创新力,仍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和思想精髓等待挖掘,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中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

三、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世界各种文化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兼容性,当今社会的文化冲突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立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统与当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文化的交流互通,促进各种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互通、共生共荣。

(一)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全民海洋意识

中国有18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7600多个岛屿,沿海、港口、航道都蕴藏着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留下广泛而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其数量和价值难以估量。在进行现代化开发的过程当中,要经过认真慎重的调查筛选,不能在加工改造中破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遗产既包括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如古航线、古渔村、古庙会、涉海文化遗址等文化古迹,后者如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各种礼节、惯习、信仰等。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要致力探索海洋文化的本源。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涵盖海防文化、妈祖文化、海坛文化等,目前对传统海洋文化的发掘整理力度仍不够,对中国海洋文化史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少珍贵的海洋文化资料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如徐福东渡传说、佛教文化影响、龙王信仰、煮海晒盐习俗、捕鱼走船号子、渔姑思亲民谣等。对散落于民间的海洋文化记忆要进行深度挖掘,充分挖掘整理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新时期海洋文化精神,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还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现场;保留在古老的祭海仪式中传承了人海和谐、生生不息、相得益彰的科学发展理念,摒弃封建迷信成分,自信而不迷信,庄重而不沉重,祈求而不妄求,突出敬重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体现浓厚的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激发人们的海洋感情,培育全民海洋意识。

培育优秀的海洋文化精品项目是重要抓手,如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海洋文化产业贸易洽谈会、海洋文化旅游合作项目等,共同探讨各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方面成果。“厦门国际海洋周”国际交流论坛、“世界海洋日暨中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和“中国开渔节”、舟山的“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等,这些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级海洋文化品牌项目,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在国际上都有较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借鉴其他文化优长,促进多元文化交融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才能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中国创造了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弘扬中国文化,就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其他优秀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以文化大国的底气充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海洋文化在历代文化的发展、迁徙、融合过程中,与内陆文化、中原文化等相互促进,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海洋文化通过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生态,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化是由习得的行为和观念模式所构成,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迁,不同文化的交汇产生文化的增添、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同化或文化的综合,既可以放弃旧的文化特质,也可以习得新的文化特质,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说的就是文化变迁的道理。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描述了文化冲突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各个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文化碰撞与文化冲突确实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这个问题上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根本的解决思路就在于文化的包容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囿于固定的思维的框架,多元文化的对话才有可能圆满地处理这些矛盾。一些现代和后现代的理论家已经关注到这个论域,如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也是一个有益探索。人类必须对由自己创造的文明进行反思和省察,在欣赏本民族的文化时,也能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摆脱无意义的争端与纠缠,最终达到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中国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从改革开放到一国两制,从经济特区到市场经济,从企业运作到政府管理,从科技研发到文化产业……我们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吸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本土化结合,兼收并蓄,从善如流,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正是这种强大的创新力使中国在各方面迅速地开创了新生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合作交流研究,更是时代的吁求。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一个国家对外的文化交流合作越多,国家就越繁荣富强,经济更加兴旺发达,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始终是紧密联结交织在一起。

(三)发掘海洋文化潜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是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对于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名城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打造成多元文化产业贸易通道,内外统筹,海陆统筹,多方推进,实施重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招商引资、集聚产业的文化平台。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指出,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产业能够助推经济的转型升级,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由低端价值向高端价值转化,由挤占市场份额向创造市场需求转化。中国要建设21世纪文化强国,必须要有强劲的文化产业动力支持,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走创新驱动路径。海洋文化是人类涉海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与价值。文化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依赖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海洋文化发展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可以贡献生产发展,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附加值,成为新科技成果的载体,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发展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与经济发展力常被形象地喻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世界各国也都以提升本国文化发展里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发展是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把文化纳入经济决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文化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要利用其文化优势,充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与内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本来就具有重商性的特质,海洋文化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创造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探索与开发。如海上航线、海上贸易、海洋资源开采等,这些海洋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海洋文化的兴盛需要有产业化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也要按照产业化的运作规律对海洋文化要素进行开发,焕发出市场的生机。文化产业创新是关键。当代海洋文化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含量高、智力因素影响巨大。“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6]“海洋文化产业的产业范围和行业分类,可以划分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7]

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些省份既是海洋文化资源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些省份依托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在下一步的开发日程中,要抓住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和海洋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开发,形成以涉海影视、动漫游戏、出版发行、海洋民俗、海洋节庆、海洋探险、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主题公园、海洋遗址等为主体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创建特色海洋文化品牌。自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长三角形成了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旅游、影视、传媒、娱乐、会展等多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形成差序化、一体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各市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精心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海洋文化产业,重点突破,做大做强。如舟山市,作为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形成“一心一核四组团”的东海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圈。这种空间布局形成了城市的文化魅力,使舟山市近年来先后斩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盛誉,发展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

当然,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尤其要注意环境与政策的完善与配套。比如,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延长文化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如以滨海旅游带动其他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强海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涉海专业教育,建设海洋类人才数据库,为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立足国内外市场,增加文化元素,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结 语

精神和文化是个人、民族、国家最为本源和稳定的内在的精神特质,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发展方向,文化从根本而言在于其对人性的发展和提升,并内在地保证了民族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社会和文化作为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方式,互为因果和互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前导力量,为社会发展提供着目标理想和精神动力。文化发展力是人类社会现代精神普遍自觉的时代呼唤。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探讨海洋文化的精神蕴涵,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文化、精神的自然形态和伦理风俗,通过“反省和理解”民族精神而达到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这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海洋文化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一层一层地积淀下来的,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力量运用到现实的事情当中会显示出文化的解决力、穿透力、和谐力和包容力等精神力量,关键是我们如何把这些文化上的特点用现代语言明确表述出来,从而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认同。

从全球的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新的腾飞,要注重壮大发展力强劲的文化形态,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想价值等方面全面引领社会进程,植根于生活,熔铸于经济,提升全球发展的竞争力,这才是反映社会全面发展程度、个人自我实现程度的最根本的指标。“人类及其文化,包括海洋文化,都在新的起点上延伸,从‘此在’、‘有限’中走向无限和永恒。在这样的语境中,文化的使命在于使人类的未来属于自己。”[8]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高原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等各种文化一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民族信念的表征,是民族意志与民族情感的承载,是促进一个民族和国家兴盛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个人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性。

和谐包容、创新进取——这种发展力作为大写的“人”的精神意蕴的时空穿越,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结晶,是社会历史中人作为塑造自身命运与反映生存意志的深度贯通,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当中,作为凝聚、融合民族情感的精神内核,延绵承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从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特性中可以反观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也可以从国民历史修养中提升民族文化力的自信自觉,荡涤胸襟,志存高远,构筑华夏民族和谐安康的精神家园,复兴中华民族跨越腾飞的世纪伟业。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22.

[3]温家宝.中国未来的走向——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1-06-27.

[4]邓红蕾.论中国传统和谐理论的创造性转折——先秦儒家中情观新探[J].哲学研究,1987(1):60.

[5]苏灵,符红雁.海坛雄峙龙故乡——岱山县弘扬海洋文化的多属性创新[J].今日浙江,2007(1):57.

[6]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17.

[7]张开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全国商情,2010(16):4.

[8]张开城.海洋文化的宏观视野[J].海洋与渔业,2004(10):22.

[责任编辑:吴寿平]

Maritim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Zheng Jianling

To build China into a 21stmaritime power,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explore the maritime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elevate the maritim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o gain the initiative and discourse power in the world cultural arena.The maritime cultural development embodies the unity of cultural harmony, cultural inclusiveness,cultural pioneering and cultural innovation.As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advances,the most aspect is people-to-people bond.Only the cultural inclusiveness pushes forward peopleto-people bond.China's contemporary maritime culture forms the essential cultural capital for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include:preserving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cultivating all the people's maritime consciousness,learning from the advantages of other culture,promoting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tapping maritime cultural potential and developing maritime cultural industry.

Maritime Culture;"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Cultural Development;Cultur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Industry

G125

A

1673-8616(2017)04-0114-09

2017-03-06

广东海洋大学东盟研究院课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

郑剑玲,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广东湛江,524088)。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海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