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芳
地方戏曲图书出版的“双效”之路
洪 芳
地方戏曲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拥有成百上千年沉淀积累下来的丰富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而图书出版将这些优秀文化艺术的特质以完美的视角呈现给广大读者,不仅表现其艺术的精髓,而且着力呈现其深远意义的影响,使人们对传统艺术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顶峰。
地方戏曲;图书出版;精品佳作;文化传承
[作 者]洪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以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成为人类文化积累、播散和流传的重要工具。中国是图书出版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可谓眼花缭乱。据统计,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一方面琳琅满目的出版物代表了出版业的繁荣,另一方面随着书本供应日渐丰富,民众对于书本的兴趣却没有同步上升,“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似乎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全球化的当下,我国出版正在产业化的轨道上快速前进,而出版事业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要求出版工作始终坚持“双效”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实现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出版事业的客观要求,是出版社赖以生存并求得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乘市场经济的浪潮发展,才不至于迷乱了本性,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1]因此,对出版企业的属性有坚定认识,选择和传播知识,引导读者更好地认识世界,是出版企业存在的意义所在。从本质上说,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是一个统一体,只是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出版社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实际操作中其对“双效益”的追求难免存在一定误区。诸如将“双效益”目标作为出版经营管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分解,从而人为地造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离。处在一个供大于求的消费社会,品牌是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出版社确立了自己的图书品牌,就等于确立了自己的市场范围、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出版社的特色。得益于品牌效应的巨大威力,出版单位很容易被读者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在口口相传中出版单位的形象与日俱增。据此,专注出版、坚守文化、服务时代,出版单位在推动社会效益引领经济效益方面更能做出表率,可以更好地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责任。
随着政府倡导“全民阅读”等政策的开展与实施,书香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全社会阅读氛围日渐浓郁,重归纸质阅读的大环境成为读者的主要选择。“2017年春节期间,随着实体书店客流量的增加,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增长,九成书店的多元文化产品销售额随之增长,如广东新会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文体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9%;新华文轩销售同比增长逾10%。”[2]传统阅读的回归助推了实体书店的回暖,同时给出版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植根于民间,种类繁多,表演形式有说有唱,有文有武。在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艺术天地里,苏州艺苑双葩——昆曲、评弹以绵延数百年的历史、软糯细腻的语言、妙曼风雅的艺术情怀、美妙绝伦的唱词、卓有成效的传承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此分别以苏州昆曲、评弹为例,介绍那些在戏曲百花园内精耕细作,苦心经营,自成机杼,终于推出有生命力、有价值、有典藏意义的精品图书的学者及理论家。
昆曲、评弹,浅酌低唱,韵味绵长。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六百年,二百年成形,二百年辉煌,二百年式微。六百年中,昆曲舞台从厅堂氍毹、会馆集市,再到草台戏船,直至现代剧院。影响力从“止行于吴中”,到席卷南北,风靡全国,“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独领风骚二百余年,再到道咸以降,“昆乱不挡”,花部兴起后,歌声断续,日渐衰落。20世纪20年代,风雨飘摇中苏州五亩园昆剧传习所里笛声重起,“传字辈”就此横空出世,薪火相传。21世纪初,全本《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等优秀剧目接连上演,且常演不衰,一票难求。海内外就此掀起新一轮昆曲热,成为21世纪初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那一叹三折的水磨腔,柔媚圆润的音色,以及低眉颔首的娇羞姿态,水袖轻舞的优美身段,长久地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与此同时,一批坚持不懈进行昆曲研究的专家学者,集数十年心血相继推出精品力作。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新雷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编撰、出版历时10年,全书300余万字,分12个栏目,共收词条5682条,另列附录5种。编写者从历代典籍中深入挖掘文字资料,加上实地考察收集的第一手材料,考辨审慎,论证缜密,将文学与艺术、声歌与表演、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人物与事件融为一体。该书出版可谓中国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并以第一本全面总结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昆剧艺术的大型工具书斩获国家级奖项。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充分调研,汇集整理近六十年来有过演出或教学记录的传统昆腔戏曲共计411出(折),结为《昆戏集存》一书。对昆腔折子戏的大规模全方位整理研究,对于保存和弘扬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昆曲的本来面目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昆戏集存》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昆山作家杨守松历经八年艰辛采访,积累素材百余万字。在此基础上,完成了35万字的《大美昆曲》。作品从纵横两条线构架,对1921年昆剧传习所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做了记述,内容涵盖全国七个院团以及海内外的昆曲传承和研究的现状。站在时代精神的思想高地上,把昆曲艺术的发展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去认识、去表现,充分展现了昆曲“大美”的品质和灵性,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2014年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昆曲“终于走到今天,并随社会的发展而日显复兴之势……有如大浪淘沙,只有经过历史的洗涤淘汰,留下的才可能是精华,是纯粹,是永恒的民族精神”[3]。今天,昆曲入选世界非遗已有十六周年,盘点这十六年来出版的昆曲图书,不难发现,主要涉及理论研究、人物传记、珍本文献整理等,而作为诸多普及读本,如杨惠玲著《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朱夏君著《二十世纪昆曲研究》、韩光浩著《听声 耳畔苏州昆曲》是其中较好的几种,有诸多亮点可以书写。
振兴地方戏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众多,绚丽多姿,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和名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企业更应该坚持“二为”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的出版使命,深入挖掘戏曲这一祖国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生花草梦苏州”,清诗人龚定庵的咏叹,寓意悠远,折射出一方水土的灵性与风采。苏城风物,吴市烟花,向为世人向往,其中被誉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尤其让人着迷。在猴年央视春晚上,苏州评弹参与演绎的《山水中国美》成为春节的难忘一幕。而评弹演员清脆悦耳、宛转动听的弹唱,让众多观众感受到了吴侬软语的魅力,并就此对苏州评弹产生好奇。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评话,俗称“大书”,内容主要讲述英雄故事,金戈铁马,壮士豪情;弹词,俗称“小书”,主要演绎儿女情长,生离死别,缠绵悱恻。苏州评弹四百余年的发展中,生动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描摹了与当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题材,启发了平民百姓的思想趣味。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评弹的理论研究始终走在前列,成绩显著。而这主要缘于一位世纪老人的评弹情愫,这位老人就是从事评弹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周良先生。周良对评弹理论工作的开拓和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编著出版《苏州评弹旧闻钞》《苏州评弹史稿》《苏州评弹艺术论》及《评弹艺术》《评弹文化词典》等数十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书刊,参与编辑了《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陈云同志和评弹艺术》等专著,主持编辑出版了《苏州评弹书目选》《苏州评弹书目库》等一系列重要的大型评弹书目丛书。以对中国曲艺事业的重大贡献,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振兴地方戏曲的方针政策,将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振兴中华戏曲,守望精神家园;弘扬民族精神,重构文化生态。广大出版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牢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1]刘拥军.图书营销案例点评:总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
[2]蔡雷.九成书店销售同比增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02-14(4).
[3]周秦.苏州昆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