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心理扶贫对策研究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2017-03-28 05:12龙兴云
成功 2017年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四川民族

龙兴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心理扶贫对策研究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龙兴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精准扶贫不仅强调物质总量的增加,更强调内涵质量的提升;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更关注个体可持续的发展。个体的成长是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的融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物质丰富的同时健康心理的塑造尤为重要。儿童时期是个体性格形成和心态塑造的重要阶段。本文聚焦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群体,从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出发,探寻在其健康心理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心理扶贫对策。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地理位置偏远、技术信息闭塞、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交织,使得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生存的压力促使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获得的精神关注较为缺乏,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贫困”,塑造健康的心态十分必要。

一、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扶贫现状描述

长时间以来,国家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的扶贫更多的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的心理扶贫政策相对较少。对于民族地区儿童心理发展的扶贫政策几乎为零,通过百度和其他搜索引擎搜“民族地区儿童心理扶贫”,发现很少有专门相关政策。二是目前对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扶贫,更多的是集中在教育、健康、医疗扶贫上,其中涉及到儿童心理健康扶贫很少。四川地处西南,为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凉山、甘孜、阿坝、马边、峨边、北川等区域。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在整个西部留守儿童中占据比例大,加上四川关于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没有专门的政策,政府、学校在他们身上的政策、措施的缺失,家庭的不重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他们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试图从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各项因素出发,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扶贫提出相关对策。

二、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界定,内容各有差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界定标准:(1)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2)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亲子分离,未成年子女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3)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很多研究[1]。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总体取向负面,认为留守儿童有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归纳各类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格发展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会及学校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叶曼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以及自身因素[2];黄俊霞认为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教养人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能力低、长期与父母分离,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因素[3]。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

(一)社会因素

健康的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是复杂的,我们主要从社会支持、社会教育两方面来分析。

1、不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

儿童健康心理的塑造需要稳定且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种社会的相互作用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帮助或情感上的依赖[4]。对于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心理更趋于健康。就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来看,他们在思想意识上能够感受到父母、亲戚朋友、邻居的关心,虽然内心非常期盼父母家人的陪伴,但他们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现状。从客观方面来看,目前缺乏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容易通过社会支持体系来完成,比如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本身年龄较小,思想稚嫩,遇到紧急事件需要对外求助时,父母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虽然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但不代表他们自身客观需求难以满足的事实可以被忽略,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

2、不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

社会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薄弱环节,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更不用说,师资紧缺,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连正常的日常教育都很难达到。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是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5],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积极主动的与留守儿童形成亲密关系,建立融洽的情感联系,成为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缺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几乎没有,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缺失、教师知识结构及管理能力有限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因素

1、教养方式不匹配

家庭的教养方式的正确与否对于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尤为显著。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权威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选择不同的方式,呈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也是如此,父母以情感为主、站在子女的角度、为他考虑,那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让他们在高压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没有自主的发言权,很容易形成敏感、拘谨的性格。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一味的骄纵、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不满足其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状况。

2、家庭结构不完整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多数都是不完整的。中国大部分家庭结构以男性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大多数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在家,父亲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父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沉默寡言、优柔寡断、郁郁寡欢的性格;对于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家庭,老人因年龄、健康水平、受教育的程度等原因,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他们往往是力不从心,受“隔代亲”的影响,老人对留守儿童更多的过分溺爱,任由他们发展。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必然会使得很多家庭功能失效,他们更容易形成孤僻、内向、自卑、抑郁等不良性格。

(三)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失范,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想当然。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没有正确的行为指导方式,他们的自制力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较差。一旦发生冲突或者不可避免的事情,他们会按自己随心所欲的想法来处理,产生的后果会更严重。另外,他们长期失去对父母的依靠,抗挫能力差,一旦遭遇到逆境,父母做不到及时的鼓励和疏导,便会出现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三、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扶贫要“精准”

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解决。对于他们的心里扶贫,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应在实实在在,精准到点上。

(一)政府方面

首先经济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投资,才能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出现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说到底是当地的经济建设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只有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当地特色的产业链,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留住“本地人”,父母在身边,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相应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减少。其次,政府组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设立专门的联系卡,了解现状,关注有异常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时疏导。再次,政府组织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可以通过现场培训或者发放录音录像资料来加强教师的学习,弥补农村学校的心理课程的缺失。最后,搭建网络互助平台,政府主导,其他部门联动,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慈善机构、社会企业和地方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方面

对于儿童来说,除了在家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及老师能否采取措施关注他们对他们的心理脱贫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学校应把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建立本校区专门的留守儿童联系卡,以便随时保持和家长沟通。其次,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他们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了解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再次,学校应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将疏导心理方面的活动、心理建设的课程融入其中,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既能释放他们的天性,也能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

(三)家庭方面

首先,拥有良好家庭氛围的孩子幸福指数往往高于家庭氛围不好的家庭,所以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虽然远在外地,但是对于孩子的鼓励、关心、关爱要更多。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有情感的交流,从道德品质、生活状况、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远程监督和关注,这样可以缓解“被留在家里”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次,作为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积极主动的和学校及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这会让孩子在心灵上找到慰籍,亲情缺失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1]张帆,刘琴,赵勇,孙敏红,王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里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年第11(8)期.第 849-857 页.

[2]叶曼,张静平,贺仁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第 27(6)期.第 67-69 页.

[3]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8卷第6期.第11页.

[4]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9卷第8期.第976页.

[5]肖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4卷第5期.第2页.

龙兴云,1983-,四川成都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四川民族
A gift I treasure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我们的民族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