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17-03-28 04:11王潘潘王东鑫陆海鹏
成功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潘潘 王东鑫 陆海鹏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90后”大学生带来了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思考问题能力减弱;“屏对屏”交往丰富、“面对面”交流减少;主体性地位提高、学校主导作用减弱。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工作内容,开辟新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王潘潘 王东鑫 陆海鹏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90后”大学生带来了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思考问题能力减弱;“屏对屏”交往丰富、“面对面”交流减少;主体性地位提高、学校主导作用减弱。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机遇,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工作内容,开辟新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深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1]。社会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生事物更加敏感。他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市场经济、互联网环境和全球化的影响.其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密切相关。信息化潮流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折射到大学生的思想上,如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探究问题缺乏前瞻性,容易患得患失等。为此,高校要大力发挥网络新媒体的育人功能,塑造贴近学生特质的校园文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针对性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2]。

一、网络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思考问题能力减弱

在网络这个开放、平等、包容、自由的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方便快捷的查阅方式,使得“90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更加便捷。他们容易在网络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与运用的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求知意识显著增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专业知识库、丰富的共享资源,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需求,促使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创新能力得以显著增加。然而,这种习惯于网络查询带来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一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认为在网络中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资源。由于网络资源获取的方式比较简单,使得部分大学生直接盗用网络资源现象滋长,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失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屏对屏”交往丰富、“面对面”交流减少

网络新媒体时代,“屏对屏”的交互性弥补了“面对面”交流的时空、地域等局限性,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一方面,各种通讯工具为大学生虚拟交往提供了便利,借助QQ、微信、微博、飞信、电子邮箱等网络应用,人际交往更方便快捷。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宣泄自己,满足了他们张扬个性和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提升了自信心与价值感。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基于网络新媒体的交往上,过度依赖网络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交往,“低头族”越来越多,这样很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体验感差,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的后果。一些大学生沉溺其中,容易模糊网络和现实的差异,从而造成心理扭曲等问题。

(三)大学生主体性地位提高、学校主导作用减弱

高校的校园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发布与选择也是自由的。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师生的思想,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与传统的主导型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突和矛盾,眼界开阔的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老师,被动的接受输出与安排,而是主动在网络中寻求信息,自由地在网上向老师咨询、请教、共同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话题,将各种观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与选择。这种方式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再加上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与隐蔽性,这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被打破、被改变,削弱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3]。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信息资源分散且传播速度慢,学生必须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时间、空间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新媒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各类信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施者与受众群体的主体沟通方式,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老师面向学生的信息交流由原来的“口头表达”改为“书面表达”,及时、快捷,并可以实现信息全覆盖。新媒体的应用大大提高工作效度,减轻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压力。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网络中的信息丰富而且时效性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运用网络语言、图片、微电影、语音、动画等传播方式,生动形象地将网络新媒体平台涌现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内容展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既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调苍白的缺点,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受教方式的时尚性与新颖性,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巨大优势。

(三)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平台。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90后”大学生利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微电影等应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利用个人空间、微信、微博等的状态更新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贴吧、论坛等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交流,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或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运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这个集传播平台、交流平台和教育平台于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4]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

(一)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学会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传播、交流和教育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塑造自我教育的动机。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敏锐的信息意识,打造交互信息活动场所,传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把自我教育付诸实践行动。在大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向行为的转化中,教育者需要提供积极引导。[5]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积极倾听并提供建议,通过外界监督,公开并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促使其自我教育由思想层面落实到实际行动。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的交互、开放、平等、隐匿等特点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施教思维。由“居高临下”、“上传下达”转变为启发引导、平等交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及时关注“90后”大学生所思所想、参与研究热点话题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紧跟时代形式,熟练运用网络新媒体,如开展网上调研、设置互动话题等提高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赢得“90后”大学生信任和尊重,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培训与摸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务、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内容。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育人功能,丰富教育手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人,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拓展育人空间,采取形式多样的媒介与手段,积极发挥主导价值的导向性作用,创新教育方式与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新媒体,教师可密切关注了解学生动态,进行个性化指导教育。关注学生新媒体环境下的利益诉求,既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加强影响力,又能为大众化方式引导学生提供便捷的路径。运用新媒体育人功能,不仅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领域的彰显,凸显“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6]的理念,而且能隐性地引导学生,关怀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关怀。

[1]人民网.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tc.people.com.

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2]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3]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4]李成恩,张远航.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任务[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

[5]蔡红生,许萍.试论智能手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5.

本文为南京工程学院2014年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ZC07。

王潘潘,女,1986-,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教于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东鑫,男,1985-,汉族,江苏靖江人,本科,现任教于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