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曾婷 张伟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武汉 430014)
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构想
王恒 曾婷 张伟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武汉 430014)
国土规划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共享服务是挖掘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系统内部档案信息资源分散管理、非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结合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的特点及国土规划信息化建设契机,提出从档案资源整合网络框架、城乡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国土规划档案共享资源库等3个方面的设计来实现“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国 土规划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 资源共享 信息服务平台
档案资源整合是档案利用的前提,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提升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以下简称“国土规划档案”)是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行政主管单位及下属机构在对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管理等各项专业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资料。作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的管理者,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馆),在十多年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档案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属性信息,但是截至目前我局几乎没开展深层次的档案信息挖掘,既无法很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也不能为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服务[1]10。国土规划档案资源一直处于静止的、分散的状态,资源整合力度不强,信息共享程度不高,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利用需求,无法便捷支撑城乡规划决策,整体资源价值开发程度低。
“国土规划云”建设项目的启动,“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资源中心”建成,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其信息共享理念、资源共享体系、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管理与维护方法、数据共享标准体系等都为档案信息资源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建议“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应从档案资源整合网络框架、城乡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国土规划档案共享资源库等3个方面建设着手。
1.垂直的档案资源整合网络框架。网络是资源传输、利用的通道,在实现档案资源整合之前,需搭建一个沟通全局的资源整合网络。可借助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内部局域网,逐步建立一个由档案馆(市局)——分(区)局档案部门、局属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乡镇国土所档案部门的档案资源整合网络,从而达到各个层级之间档案信息的无障碍传递、沟通和共享。全局档案资源整合网络框架可由档案馆牵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一个部署在市局的、总的档案数据中心,分(区)局档案部门、局属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分别建立各自的档案数据分中心,乡镇国土所档案部门作为基层数据单元,各级之间依据各自的职能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实现档案资源的共建和共享[2]30。
2.标准化的数据共享运行机制。市局档案数据中心主要的职责在于制定各种标准规范,对各分(区)局、局属事业单位、乡镇国土所的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网络部署进行管理,并定期对各层级档案资源进行整理、汇总,最后上传至市局数据中心,并利用公众网、政务网、局域网三层网络体系提供各类档案资源服务。分(区)局、局属事业单位档案数据分中心主要负责本辖区内档案资源的建设,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将整合完毕的档案资源提交市局数据中心,并利用市局数据中心提供的档案资源更新服务获取新资源,利用资源目录满足本地区内部和外部用户的档案利用需求。乡镇国土所档案部门作为基层数据单元,主要任务就是定期向上级数据中心提交档案数据,并对本地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简单来讲,就是在统一信息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档案管理网络、档案信息、档案系统,实现不同机构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档案信息共享的综合管理平台[3]12-14。在信息整合的大趋势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学术界和工作实践中都得到了诸多探讨。美国20世纪90年代整合了全国数字化档案资源建立的档案信息导航系统(NALL),英国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工程等[4]15。在国内,2003年国家档案局就提出了建设“中国档案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构想[5]42-43,北京市档案馆也提出了构建北京市区域内的数字档案云平台,通过对数字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利用[6]60-63。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馆也需要全面整合本系统的所有档案信息资源,建立一个覆盖武汉市行政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以提供资源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共享服务。在建设该资源中心时,应从思想意识、共享机制、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的选择等准备工作考虑,再进行需求调研形成平台框架的设计,最后选定开发技术完成平台的开发工作。
1.前期准备。
(1)树立档案信息共享的意识。加强对系统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使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认识档案信息共享建设的重要性、作用和迫切性,形成全局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与利用格局,把档案信息共享建设放到一个高度上,高效地开展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才能让档案信息化真正地发挥价值,服务武汉市城市发展。
(2)建立合理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实行数据的集中——分布式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原则,从体制上保证了信息共享平台实行集中制管理模式,能实现对全局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管理和协调[7]17-21。此外,需从制度上为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保障,理顺市局档案馆与分(区)局、局属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上的关系,从制度上明确它们的责权问题,坚持数据生产者责任制,数据统一由生产者更新、维护。
(3)“先标准、后平台”。信息化标准是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系统,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因而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否则就会阻碍信息的有序流通,影响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顺利开展,甚至导致平台建设的失败。市局档案馆可采用一定的措施,如征求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意见,研究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数据和应用技术标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可强制执行;也可从元数据的视角出发,研究档案信息共享技术框架、共享资源目录、共享资源标准化接口等,从技术上进行干预,解决异构数据库之间的共享问题。
(4)采用成熟的技术体系。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如果技术架构不完善,就会影响长期使用甚至直接导致失败。为此信息共享平台开发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便于实现平台的快速开发和定制,满足当前需求。第二,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和后期维护,提高成果的可利用性[8]43-44。
2.平台框架。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于档案资源目录,分析档案数据的存储结构和逻辑结构,构建分类明确的、市、区一体化的国土规划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在前期的数据标准化收集与管理的基础上,对全局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档案共享信息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分析,充分利用智能搜索引擎实现对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建立一个国土规划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再利用资源中心数据库引擎组件,如查询接口与查询语言、联动检索、智能检索、语义感知的多源时空数据时空索引等组建提供不同的资源应用;在应用端通过统一访问接口,向全局系统提供档案共享信息资源概览、资源目录、资源检索、资源应用、用户中心等管理与服务(如图1所示)。
3.关键技术。
(1)基于ETL的数据融合。ETL是构建资源中心数据仓库的重要一环,系统从数据源抽取所需的数据、经过数据清洗,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模型,将数据加载到数据库中,成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采用ETL技术解决了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时期数据模型不一致等问题,实现全局档案资源数据的快速集成,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完备性、有效性和时效性。
图1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框架
(2)面向SOA的数据聚合。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创建可任意装配的服务应用模式,将多个单一、有内在关联的服务聚合为复合服务,对各类档案数据聚合后的服务进行深层次挖掘,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3)档案资源共享与交换智能服务引擎。将市、区两级的多个数据中心服务器建立统一管理的智能服务引擎,采用服务器虚拟化和动态负载均衡技术,实现异地海量数据共享与交换时的计算资源的弹性伸缩和动态调度,满足高并发的分布式数据实时分发与交换的效率需求。①通过业务专网,实现各单位间的网络连接,为市、区异地实时档案资源共享与交换提供基础的网络支持;②对数据中心服务器建立统一管理的智能服务引擎,采用服务器虚拟化和动态负载均衡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弹性伸缩和动态调度;③采用基于元数据的引擎驱动,应用多级缓存模式,提高分布式数据交换的性能。
(4)基于云架构的海量数据快速分发。①智能虚拟网络,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态以及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请求最近的资源中心服务器的数据;②海量数据分割,结合最新的对等网络服务的高效数据分发机制,通过分割后的海量数据分别执行工作组数据分发。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围绕专题形成系统的特色档案数据库,挖掘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满足利用者深层次的利用需要。在调查过程中,利用者普遍反映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没能反映出本行业档案的特色,深层次加工的专题数据库不多,因此,建立起具有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特色的专题数据库显得尤为必要。
在信息资源整合的趋势下,许多档案馆根据馆藏特点、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兴建一些专题数据库,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市档案馆根据馆藏诉讼档案建立的诉讼档案目录数据库,湖北省档案馆建立的劳模专题数据库等专题档案数据库等[9]67-70。特色专题数据库与一般的档案数据库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简单的信息组织形式,而是基于利用需求,对原始的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组织后,以一定专题的形式进行存储的信息集合,具有系统性、复合性、针对性、便捷性。
1.专题数据库编制方法。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流程大体一致,都要经历分析主题、确定专题、采集数据、加工整合与编排整理等环节[10]37-38。
(1)分析主题。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主题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专题数据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利用价值的实现。在选题时应从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是否具有利用价值,以及是否满足利用者需求来考虑。在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中,以专业档案最具特色——体现了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与地理空间的相关性,且数量最多、信息量最丰富、最能反映业务工作情况,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类档案,因此建立国土资源和规划专业档案数据库是最合适的选题。
(2)确定专题。根据确定的数据库主题,并根据内容和特征细分专题,国土资源和规划专业档案专题数据库总共分为6个一级类目,分别是:规划编制类、土地利用规划类、地籍类、建设用地管理类、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类、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类;32个二级类目,分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区级)规划、控规及乡级土地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研究等。
(3)加工整合。包括对档案扫描、分类标引、图像处理、数据校核与审定、图像存储、目录建库、全文数据入库等[11]47-49。
(4)整理发布。在专题数据库内容建设完毕后,档案馆可将该专题数据库存贮于档案管理系统中,并基于档案管理系统和“国土资源和规划综合一张图系统”的集成,根据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特点,将档案信息和地图信息结合,按图层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实现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
2.国土规划档案信息共享资源库编制构想。结合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目标,通过以上“四步法”,初步建立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档案信息共享资源库。
(1)规划编制管理类档案数据库。包含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区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研究、其他专题规划等数据。
(2)土地利用规划类档案数据库。包含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数据。
(3)不动产档案数据库。包含房屋、土地、林地、森林、河海等不动产初始登记、权利变更、权属争议、权利抵押、权利调查等数据。
(4)建设用地管理类档案数据库。包含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收购储备、土地资产处置、土地征收(主城区)、土地估价备案(初审)、土地开发整理等数据。
(5)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类档案数据库。包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行政复议、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市政工程规划许可、拆迁管理、违法建设行政处罚、征收管理、行政诉讼、市政工程规划验收等数据。
在实际应用与服务中,逐步形成动态的数据收集、数据更新机制,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更多符合管理与利用需求的专题资源库,为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群众经济利益诉求提供资料。
[1]张轶洪.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的整合研究[D].安徽大学,2007.
[2]何振,蒋冠.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建设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5(8).
[3]刘雯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2.
[4]王红娟.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网站的特色和成功经验介绍[J].兰台世界,2009(2).
[5]聂曼影,魏伶俐.建立“中国档案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构想[J].中国档案,2003(6).
[6]陶水龙.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J].中国档案,2013(2).
[7]谭必勇,王新才.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
[8]刘雯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2.
[9]孙瑾,郭彦君.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热的冷思考:构建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流程[J].档案学通讯,2012(5).
[10]庄长华,黄建峰.论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J].云南档案,2006(6).
[11]王润莉,李继.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档案,2011(6).
G273.5
A
2016-05-12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5.12
曾婷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