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茂黄琼琳潘韦情韦英才
(1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南宁市 530001;2广西横县中医医院,横县 530300)
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80例临床观察▲
梁子茂1*黄琼琳2潘韦情3韦英才1
(1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南宁市 530001;2广西横县中医医院,横县 530300)
目的探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拔罐治疗。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有效率6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宜推广应用。
腰骶肌筋膜炎;壮医;火针;拔罐
腰骶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腰骶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以腰骶部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加重为主症,又称腰骶筋膜纤维织炎[1]。本病疼痛的特点是:晨起和夜间痛,日间轻,以酸胀痛为主,疼痛范围广泛,伴有局部冷感或疲劳感。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近年来由于空调的普及,本病有上升的趋势。腰骶肌筋膜炎的主要危害是局部肌肉的痉挛和疼痛,大部分还会出现肌肉紧张,影响病变部位的正常活动。笔者从2014年1月至今2015年12月采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并与电针配合拔罐疗法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壮医医院及横县中医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60例腰骶肌筋膜炎患者。参照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疼痛治疗学》中有关腰骶肌筋膜炎诊断[2]: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病史;②腰骶弥漫性钝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③常在广泛的痛区有明显的压痛点,按压痛点时疼痛向邻近部位扩散,有时可触及大小不等之硬结,此处加压时常伴有放射痛。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25~58(37.01±11.28)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2.03±0.72)年。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22~56(36.00±10.83)岁;病程2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1.80±0.7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①壮医火针法:以“固结行针”为原则。操作方法:在腰骶筋膜、竖脊肌、骶棘肌、夹脊周围肌筋选定的筋结部位上常规消毒,然后右手持2寸或3寸毫针,将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治疗部位,得气后迅速出针;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针刺部位肌肉的厚薄及神经、血管的分布而定,避免损伤神经血管。②拔罐法:在针刺筋结部位或腰骶部肌筋上拔火罐8~10 min。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 d,继续下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
1.2.2 对照组 ①电针疗法:取穴以膀胱经穴位(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华佗夹脊等穴和阿是穴为主,穴位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得气,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腰骶肌肉随连续波频率跳动、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 min。②拔罐法:对膀胱经施拔罐法,留罐10 min。
1.3 疗效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1年内无复发;显效:压痛及功能受限症状基本消失,患处有不适,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在劳累或受凉后有轻度不适,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02,P=0.045)。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效果患者满意。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壮医称腰骶肌筋膜炎为“诺很尹”,属中医“痹症”范畴[4]。在临床上肌筋膜炎多见于中青年以上人群,长期缺少肌肉锻炼和经常遭受潮湿寒冷影响者,有固定压痛点,也称之为激痛点,多位于肌筋膜骨附着处或肌肉肌腱交界处[5]。壮医认为本病为肌筋劳损,复感风寒湿毒邪,导致肌筋筋结形成,阻塞龙路火路,使三气不得同步引起。祖国医学认为是风寒湿邪侵袭,留滞肌肉筋膜,引起肌筋拘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病[6]。《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痹”。《灵枢·贼风》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受到风寒湿的影响,温度突降,体表血管收缩,深部血管扩张,导致液体渗出,积存在体内,引起疼痛;当肌肉痉挛,极度缺血时,会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疼痛[7]。夏天空调的使用比较普及,如果室内的温度调得太低也很容易导致肌肉和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筋膜炎。本病临床症状以疼痛为主,疼痛性质多为钝痛、酸痛、胀痛等,表现为静止痛,如睡觉痛醒,稍加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可伴有腰部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与天气变化有关。腰骶部肌筋膜炎主要累及腰骶部筋膜、竖直肌、骶棘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等,筋结形成多位于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同时伴有病变区皮肤毛孔增粗、肌筋膜增厚等。
壮医治疗本病是根据“肌筋失稳,横络盛加,因结致痛”机理,以“松筋解结”、“结解则松”、“筋松则顺”、“筋顺则动”、“筋动则通”的治疗原则,采用壮医火针+拔火罐疗法,以达到筋柔骨顺、疏通两路的治疗目的。腰骶肌筋膜炎重点治疗累及在腰骶筋膜、竖脊肌、骶棘肌、夹脊周围肌筋,重点是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壮医火针疗法来源于壮族民间火针点刺技术,古称“焠刺”法,《灵枢·官针》记载:“焠刺者,刺燔针而取痹也。”火针疗法是治疗肌筋病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亦有描述:经筋疾病当“燔针劫刺”。壮医火针特点是摸结定位,施术准确,重视“解结”,于筋结行针,一结多刺,直达病所,可温经祛寒,消肿止痛。有研究表明火针能温通经脉,在针体烧红时温度可达800度,刺入软组织时使软组织的蛋白质发生碳化,针孔便会形成一个小的开放窦道,使局部的炎性渗出物得以消散,瘀阻的血脉得以通畅;针孔在恢复过程中又可激发机体的修复功能,从而使局部组织得以重新修复而达到治愈的目的[8];本法还结合了拔罐疗法,《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拔罐疗法不仅温筋散寒、扶正祛邪,而且通过负压作用,使炎症渗出物排出体外的量增加,拔出的黄色液体多为“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迅速减轻局部疼痛症状[9]。二法结合,松筋理筋、温通散结、驱邪排毒,相得益彰,互补互助,具有疗效确凿、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1]柳更新.中西医结合临床疼痛治疗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9-210.
[2]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骧,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3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3:472-47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4]王衍全,杨 豪.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94-195.
[5]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81.
[6]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19.
[7]赵家胜.腰骶肌筋膜与腰骶肌筋膜炎诊治的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21-22.
[8]谷新远.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47.
[9]梁树勇,韦英才.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浅析[J].陕西中医,2012,33(8):1103-1004.
R 686.3
B
1673-6575(2017)01-0128-02
10.11864/j.issn.1673.2017.01.44
2016-11-26
2017-01-23)
广西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143182)
梁子茂(1982~),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民族医学-壮医经筋疗法。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