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霞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初级中学)
摘 要: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受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中学語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在保证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教学采取的是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去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削弱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其语文学习水平,就要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入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进而保证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有调查显示,对于文言文,绝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感到在“听天书”,甚至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出现厌学、抵制情绪。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能一味地通过加大力度,比如上课耗时多、课后练习多以及复习多等,来强硬地逼迫学生去记忆。但是尽管教师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中,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法不合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串讲法,也就是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介绍或讲解文言文的作者、年代、词意、句子翻译以及主旨等内容,学生被动记忆,时间一长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第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应试教育下,词语以及句子翻译逐渐成为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以及核心。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只能大量集中地去记忆升学考试中可能要考的各类知识点,而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也会集中在这些内容上。但是这恰恰忽视了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使本该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优美语言、深邃思想以及文人情怀的课程人为地变成了文言文词句的分析课、讲解课,从而与开设文言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就势在必行,这也是当前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重点课题。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时候,文言文是当时人们常用的书面用语以及口语,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文言文也慢慢被白话文所取代,再加上对新创造词汇以及外来语的吸纳,现代汉语已逐渐形成并趋向稳定。可以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文言文发展的必然。由于文言文的语境、表达方式、句式以及实词虚词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难免会觉得它艰涩难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文言文,对其中存在的较为生僻的词汇予以指正,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文言文具有韵律感强的特点,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可以逐步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感,使其渐渐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举例来说,诸如《兰亭集序》以及《归去来兮辞》一类的文章韵律感较强,句式整齐,且作者的情感也能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体现,将其作为学生诵读材料是十分适宜的,这种方式比教师的单独指导更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诵读中慢慢被激发。
(二)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在不同的语境下,文言文中的词、字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产生差别,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要掌握不同语境下词、字所表达的各种意思,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难免会存在“张冠李戴”的问题。与此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且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了解,可以就“项羽在宴上不杀刘邦到底是君子风度还是妇人之仁”展开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针对那些存在想象空间的词句创设相应的想象空间,也可以为学生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未来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正视文言文教学现状,通过诵读以及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之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太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文言文教学富有活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5).
[2]王敏.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海南省澄迈县福山中学为考察对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