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传承体系分为传承体、传承法、传承域、传承力四大部分,通过对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传承体系的研究,可探知其近两千年积淀形成的道教音乐文化传承体系,深刻挖掘其优秀思想文化内涵,并逐步完善以适应当代传承,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龙虎山;天师道;道教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59-03
道教自古与人类社会相依相伴,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信仰追求和生存语境。道教音乐伴随着道教仪程而存在,其以活态之式徜徉数千年,在传统母河华夏正统音乐文化中被赞誉为“活化石”[1]206。就传承体系而言,是传者与受者、传承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以及保障体系等多要素、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2]2。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以下简称“龙虎山天师道乐”)作为中国道教音乐的代表,孕育于道教祖庭龙虎山,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之大成,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外域文化扑面而来,地方传统音乐观念严重缺失,龙虎山天师道乐遭遇“内忧外患”,由于中西思想冲突及国内政治运动,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断层了近半个世纪,生存空间萎缩,“传承链”中断,加之商品化、艺术化、学府化“三维冲击”,传承举步维艰。
一、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传承体系考察
龙虎山天师道乐自东汉初创至今,经历了曲折起伏、革新转型、消沉复苏的历史洗礼,延续传统衣钵,走出了一条从民间到官方正统,再向民间蔓延的日渐清晰的传承之路。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确知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祖源的全貌。笔者根据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的“三重研究模式”[3]87(历史构建——社会维持——个体创造和体验)理论,对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现存的传承体系进行考察,初步构架了“四位一体”传承体系。
(一)传承体考察。传承体包括传承实体和传承载体。
1.传承实体。传承实体是指传承的音乐事象本体,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之传承实体是其传承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即科仪经韵音乐,器乐即曲牌及伴奏音乐。经韵是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的主体,贯穿了整个天师道科仪活动。根据功能的不同,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分为启请(告歇)科仪音乐、灵宝济炼度孤科仪音乐、传道授箓科仪音乐[4]14三类。它与全真道音乐(修持科仪音乐、节日科仪音乐、施食科仪音乐[5] 459)最大的区别在于传道授箓科仪音乐。
2.传承载体。传承载体即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籍以存续的载体和生长的土壤。主要包括传承人、宗派、乐谱、仪式文本等。
(1)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当下国家政府對于濒临灭绝的传统音乐各品种都有指定的传承人,他们一方面承担着接班人的职责,一方面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当代历史、文化元素揉进天师道音乐中,延续承递至后世。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国家级传承人是天师第六十五代传承人张金涛,他以及1991年成立的龙虎山天师府经乐团在恢复保护、传承发展天师道音乐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宗派、科书、乐谱、法器。宗派组织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共同维护与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使龙虎山天师道音乐能够在该体系中有条不紊地延续下去。科书与乐谱的存在保证了科仪程序、文化基因的稳态传承和延续,天师密箓印剑、法器等也为龙虎山天师道科仪活动创设仪式情境,是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活化传承的必要物件。乐谱中除古谱如声曲折、工尺谱、当请谱外,截至2011年共收录今谱中经韵92首,曲牌14首。[6]58
(二)传承法考察。传承法即传承途径、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体有四种,即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7]25经调查,当前龙虎山天师道乐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以社会传承、学院传承为辅。
1.家庭(或家族)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是选择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进行技艺的传授和修习,一般不传外人,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在天师传承人的选择方面,根据天师的遗训,素有“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弟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8]163的传承原则,特别强调天师血统。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根据一般传承原则强调品质道德才能。
2.社会传承。社会传承分为师徒传承和无师自通两种,师徒传承是在社会中遴选品德优良、聪颖之人作为道乐传承之后人。无师自通(狭义的社会传承)是指没有拜师,通过常听多看道艺人的经韵演唱、曲牌演奏、科仪程式而习得的。相比而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将照本宣科与口传心授相结合,故易得真传。但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都并非是随到随学,而是有一套沿革的规定与要求。一位合格的道人,不仅要熟悉道教经卷、精通斋醮仪式,而且还要掌握唱道曲、奏乐器、吟表、禹步等技艺本领,在对仪式主持者的选择上还有仪表长相等要求。
3.学院传承。道教音乐传承中,道学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龙虎山天师府就有部分道学院毕业生或赴道学院学习的道士。经调查,1986-2013年上海道学院共招收五届学员,道教专业学习课程主要以道教科仪音乐为核心内容,其他课程有语文、政治、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英语、道教史、管理学、书法等。虽然道学院式的传承打破了传统科仪音乐的传承方式,采取“一对多”的小组或集体授课形式,及时弥补了传承上的“青黄不接”,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传授技艺模式化,失去了道乐独有的地域风格韵味。
(三)传承域考察。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曾提出非遗保护的四种生态,即社区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在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传承域方面,笔者就这四种生态分别进行了考察。
在社区文化方面,创编了一台以本土原生态道教音乐为载体的全新诠释道文化精髓的音乐吟诵剧《道之韵》。该剧由开坛、请水、祈福、授禄、添寿、贺喜、养性、敬天八个篇章构成,在曲调上以道教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二泉映月、赣剧、弋阳腔等江南水乡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元素,整个旋律兼具宫观庙宇音乐和民间音乐特点,丰富多彩、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2013年被列入文化部重点对外交流项目,并赴埃及参加“世界心灵音乐和歌唱艺术节”,被誉为最能反映中国文化底蕴的节目。
在旅游文化方面,打造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寻梦龙虎山》。该剧由著名主持人杨澜、导演陈维亚等主创,分为《序·入梦》《生之逍遥》《山水之逍遥》《心之逍遥》《尾声·出梦》五个篇章,音乐汲取道教音乐元素,澄净深邃、美奂空灵的主题曲《如梦》将浓到极致、淡到归真的梦幻意境表现得近乎完美。
在民俗文化方面,嗣汉天师府斋醮活动、上清庙会等有条不紊地举行。每日的早晚诵经、纪念道教各位祖师诞辰庆祝仪式(如玉皇圣诞正月初九)、重大道教节日斋醮活动(如正月十五上元節)、海内外授箓、应斋主请求为赈济施食、超度亡魂等活动都延续不断地进行着,这是天师道音乐生存的最重要的场域。
社区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文化三大场域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2016年,天师道音乐在校园文化中也开始有所体现。2016年4月26日,《道之韵》演出团队中,大合唱团队成员即由鹰潭市高校学生组成。在平时的紧张学习中,校园中时常响起的道乐之音也逐渐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传承力考察。传承力主要是政府支持、民间力量、专业团体、研究机构的合力。
在政府支持方面,鹰潭市文化部门已经对天师道音乐项目进行了立项保护,并筹集专款对项目进行保护与传承。在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中,除天师道乐的斋醮科仪活动外,还着力推进了符合当今人们审美追求的天师道乐文化创意产业,如创演道教音乐吟诵剧、打造大型道教实景旅游产品、成立老子文化专修学院,举办道教文化节、国际道教论坛、道文化艺术交流论坛等,在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当代传承的蓝图上留下了浓浓的笔墨。
在研究机构方面,目前龙虎山天师道的研究机构有鹰潭道教协会、龙虎山道教研究所、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道教研究中心,道乐的研究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专业音乐研究者、创作人才的缺乏,暂时还没有成立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专门研究机构。
在民间力量及专业团体方面,当前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民众普遍认为,天师道音乐的传承只是天师府道士的事,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泰然处之。而专业团体将道乐的演奏视为边缘化,因此至今未有专业团体介入到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事业中。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笔者发现,天师道乐在保护、传承上有自身的一套模式,但总体上着力参差不齐、问题新出,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原生性道乐传承的矛盾、开放的舞台道乐与封闭的宫观道乐如何共存等,故其传承体系亟待完善。
二、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传承体系前瞻
在当今碎片化的社会,诸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龙虎山天师道乐的传承产生影响,有来自客观的社会介入,也有来自主体的观念变化。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笔者认为,建立完整有效的传承体系势在必行。
(一)以传承体为核心,诠释内蕴。传承体是整个传承体系中的核心,其中传承人又是核心之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尤其是传统表演艺术领域,一般都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与发展,传承人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有学者说“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民间音乐家的保护。”[9]39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已有规定,凡是经认定和批准的杰出传承人,享受地方政府的特殊津贴,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保护与保障机制建设。另外,可开办龙虎山道乐传习所或道乐短期培训班,为当代天师道音乐的传承储备后续力量。在乐谱的整理、收集、创新方面,研究者、创作者、传承者需要在保持本真、诠释内蕴、传承基因(如独有的“上清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使得受众在赏鉴或参与的过程中能触摸到真实的道乐遗风。
(二)以传承法为媒介,多法并举。传承法是连接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多法并举将是最佳选择。道教音乐传承的历史经历了口传、谱传、再综合的过程。谱传主要是照本宣科,这是仪式音乐的共有之法;口传主要是口传心授、嘌学、陪学。三种口传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传承的媒介不同。在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学院传承等传承方式中,所用的具体方法其实都是综合的,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龙虎山天师道乐传承体系中,因世袭制传承人的选择空间狭小,而且要具备优越的素质,遴选的余地就更小,因此从长远考虑,应以世袭、家族传承为基础,扩大社会传承、学院传承的力度。海内外不同的道乐团队是一个道乐共同体,交流汇演、施法论道将增进道乐的研究,扩大道乐影响力。学院传承也可更趋向开放,观摩学习,获取前沿道乐资讯,适时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三)以传承域为支撑,多路并进。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不仅在于其内蕴基因诠释得深刻准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时代接轨,形成契合时代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龙虎山天师道音乐顺应时代要求,在集体的努力下,创编出以原生态道乐为基因的《道之韵》音乐吟诵剧,以及《寻梦龙虎山》大型道教实景剧,呈现了多样的传承场域,用“创意”的方式诠释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它们以当代的话语方式诠释了古朴的道风,又彰显了当代道乐的活力,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更为重要的是,让当地人民意识到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激发了人们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
今后我们还需多路并进,积极推进传承工作,通过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文艺创作等各种途径,让龙虎山天师道乐传承的生态空间扩大,依托庙会、文化节、旅游节、论坛、艺术节等载体,让道乐、道文化走进社区,浸润民众内心。
(四)以传承力为保障,多方努力,多策并施。道教音乐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历经千年沧桑而弥足珍贵,传承保护好“传家之宝”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但是在巨变的当代社会,很多古老遗产的保护工作都面临着管理体制缺失、旅游开发过度、技术保护不力、传承后继无人、研究力量薄弱等问题。龙虎山天师道乐亦是如此。因此,须协调多方力量、多策并施。
首先,在完善国家道教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鹰潭地方政府要切实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当地实际,适时制定中长期规划,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成立专门道乐研究机构,云集专业创作团队,组建专业道乐表演团体、专业维护团体、专业宣传团队。切实抢救保护濒临曲目,保障道樂的传承、生产、开发,全面繁荣地方文化。
其次,龙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进入社会各个阶层,融合现代新兴媒体开发旅游创意产品。但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在开发利用中科学保护。
再次,加大当地道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高校资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将龙虎山道乐文化的精髓纳入到校园活动中,例如,鹰潭职院的师生就是《道之韵》音乐吟诵剧的主要演出人员,《寻梦龙虎山》实景剧中的首批演员也有该校学生,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实施中。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邀请高道大德为师生开办讲座,为心灵洗礼。此外,在日常的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道乐素材的改编作为教学内容。
最后,研究机构可分为两个团队,一个是理论团队,全面考察天师道乐的沿革,调查、收集、整理龙虎山天师道乐文字资料,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文集和专著,建立网络数据库;另一个是制作团队,拍摄高清照片,保存访谈录音,录制现存106首道乐,完善声像资料。
三、结语
龙虎山天师道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天师道乐传承体系的研究既有利于自身的稳态发展,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发展有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亨强.道乐通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胡晓东.瑜伽焰口仪轨音乐传承体系探微——以重庆罗汉寺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4(1).
[4]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2.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史新民.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7]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张金涛.中国龙虎山天师道[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9]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2).
作者简介:
吴树燕(1980-),女,汉族,硕士,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器乐演奏。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语境下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教化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S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