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1960年8月,姚德奇同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响应祖国征召,怀着保国戊边的坚定决心,弃学从戎,满载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嘱托,走进了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的军营……
与雷锋在一起的日子
新兵训练后,姚德奇被分配到运输连,恰好和比他早入伍八个月的雷锋同在一个连队,当时全连住在一栋大桶子房内,他和雷锋住的是上下铺,在和雷锋一个连队生活、学习、工作、训练近两年的时间,从此成为要好的战友。
他耳闻目睹了雷锋平凡而光辉的事迹,亲身感受到了伟大的雷锋精神。在全连和全团军人忆苦思甜大会上,姚德奇听了雷锋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介绍以及声泪俱下的忆苦思甜报告。雷锋说:“毛主席说:‘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毛主席的教导使我得到深刻的启发,听毛主席的话,把重担子挑起来,一定选艰苦的工作干。我就争着去和泥,水结了冰,和不动,我就脱掉鞋袜、赤着脚,冷得很厉害,手脚都冻麻木了,但想到为祖国建立化工厂,心里挺暖和的,又有两个青年和我一起干起来,这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第一次收到了效果。”这些话让姚德奇如今仍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没过几天姚德奇便利用饭后的时间找到雷锋,他说:“你在全连会上的发言,讲得太好了。”雷锋对他说,你学得也不错,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姚德奇说,你不要光鼓励我,请你对我多帮助指教。雷锋接着对姚德奇说:“咱们学习毛主席著作,不光是能背能记,重要的问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在改造自己世界观上下功夫,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学好毛主席著作,三五篇不行,今后要挤时间通读《毛泽东选集》才能全面领会和理解毛泽东思想。”雷锋同志的一席话,使姚德奇豁然开朗。不但指出了他在学习上的差距,更指明了他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
谈话后,姚德奇感激地对雷锋说:“谢谢你的帮助。”以后他便在学习毛主席每一篇著作时,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不但知道著作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段略大意、精辟句子,更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精神。同时他还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和提高写成心得笔记,从而使自己在学习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为姚德奇以后成长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是一个星期天,雷锋约姚德奇说:“姚德奇,今天是星期天,你有事没有?”姚德奇说:“没啥事。”雷锋说:“那咱们一起到附近五保户老大娘家菜地里干活去。”姚德奇说:“那可行。”他们便拿着镐头、锄头来到了大娘家菜地里干起活来,干了一阵子,老大娘看见他们在菜地里不停地干活,就提着茶水来到菜地,感激地说:“好不容易过个星期天,你们也不休息,又来给我干活,真够辛苦你们啦,快歇一歇,休息休息,喝点茶吧。”雷锋笑着说:“大娘,你不要太客气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你就是我们的老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就是我们的父母,为您老干点活是应该的。”这时,他们也没有停下来,继续地干活,大娘看他们不休息,就执意拉着他们非要叫休息一会儿不可,喝点茶水再干。他们也只好停下来喝碗茶,继续锄草、背垅,直到把活干完才回到连队。这件事对姚德奇产生了很大影响,姚德奇说,那时的自己只知道在连队里做好事,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天地原来可以這么大,雷锋的思想境界这么高,他不仅仅是在连队里做好事,而且把好事做到了军营外。雷锋为大娘干活不止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来。更使姚德奇明白雷锋之所以节假日不休息,不知疲倦地工作,就是他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对他来讲,为战友、为人民做些好事辛苦劳累,无怨无悔,而且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是自觉地践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做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62年3月,东北还是大雪盖地,那时姚德奇正在训练排进行汽车理论学习。一天早饭后,连队通讯员告诉他,连首长叫他去连部有事。姚德奇到连部,指导员高兴地对他说:“上级要我们连选一名优秀战士去江苏镇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汽车学校学习。原来让雷锋去,但雷锋是军区、工程兵典型,经请示团里,雷锋暂时不去了,经支部研究,让你去,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你回去准备一下,干部股还要找你谈话。”听到这个消息,姚德奇有些不知所措,回到班里,
他想了很多:当时他只想当三年兵,学点技术就回家,根本就没有想在部队当军官长期干的思想。晚上姚德奇想找几个老乡说说话谈谈心,但都没有说出个究竟。就在这时雷锋听说后,便找姚德奇谈心,他很诚恳地对姚德奇说:“这次组织决定让你去学校学习,是对你的信任和关心,通过学习,更好地为国家、为军队建设做出大的贡献,革命者应该有大志,要想到党的事业和全人类的解放,你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小家,忘掉了大家。”雷锋的一席谈话,解除了姚德奇的思想包袱,姚德奇便愉快地背起背包乘火车南下,到了春暖花开的镇江。后来因为学校教育计划变动,学没上成。同年七月,正当汽训即将毕业时,连里通知姚德奇,调他到器材处当文书。这突如其来的调动,姚德奇实在不愿接受,一是在连队,同志们都非常关心、器重他,他也和同志们建立起了浓厚的感情,舍不得离开连队;二来他刚学会开汽车,舍不得丢掉技术。
无奈之下,姚德奇服从了命令到机关去当了文书,但心里一直不愉快,没有了在连队时那份工作的热情。那时雷锋和乔安山同志在施工工地执行为部队运输器材和生活保障任务。一天晚饭后,姚德奇去找雷锋,约他到村边一个沟旁坐下来,把心里话都向他谈了,雷锋听后开导姚德奇说:“首长调你来器材处当文书,这确实是对你的重任。”姚德奇说:“这我也知道,但总不想离开连队。”雷锋又接着对他说:“我们是革命战士,就像一颗螺丝钉那样拧到哪里就应该在哪里闪闪发光。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应该让革命工作挑选我们,我们不应该挑选工作,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党叫干啥就干啥。你说对吗?”接着雷锋又说:“革命大家庭里都是阶级兄弟,来自五湖四海,就像我从湖南到鞍钢,从鞍钢到部队,你从河南到部队一样,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都自然熟悉了。德奇同志,为了共同的事业,咱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工作吧。”雷锋同志诚恳的谈话让姚德奇放下了思想包袱。雷锋与自己的这两次谈话使姚德奇终生难忘,每每忆起便眼眶泛红……
1962年8月15日,姚德奇和雷锋、乔安山像往常一样在一起吃过早饭。姚德奇问雷锋:“四班长,你们今天出车去哪里?”雷锋说:“回抚顺驻地拉器材,下午四五点钟就回来了,你有啥事没有?”姚德奇说:“你如果有时间,顺便到书店帮我买本各类公文的写法这方面的书籍。”雷锋爽快地答应了。他们边走边谈,一直走到车场旁,姚德奇在那里停了一会,等雷锋把车开走了,才回到住处。谁知这次见面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
中午快开饭时,从抚顺传来噩耗:雷锋牺牲了。姚德奇脑子里“轰”的一下,一片空白,心一下揪成一个疙瘩,绝不相信这是真的。
雷锋牺牲后的几天里,姚德奇心情非常沉痛,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雷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以及和他在一起读报、学习、做好事的情景,一件件,一桩桩,像过电影一样在姚德奇脑海里不时涌现。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尚的风格,深深地印在姚德奇的脑海里。从此姚德奇把雷锋当作了自己人生的坐标。
1984年姚德奇转业时,写了一副对联作为自勉自励。上联是:在军营学雷锋奋战二十四春秋年华,下联是:回故里继精神谱写后半生岁月新章。横批是:奋斗不止。
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
后来姚德奇在回地方二十几年间,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会想起雷锋说过的话。雷锋让他向张思德(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学习。
雷锋还说过:“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结和固定,才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因此,从部队到地方后的姚德奇,无论是降职工作安排,还是因工作调动抽出来参加市里中心工作,对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都是愉快地接受,不讲任何条件,积极工作,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地去干好。他始终认为,作为雷锋的战友、共产党员,只能听从党组织安排自己,决不能跟党组织讲这条件,提那要求,只能让工作挑选自己,自己绝不能去挑选工作。
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姚德奇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雷锋的日记中曾写道:“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姚德奇也是这么做得。
1991年房管局成立,姚德奇出任邓州市第一任房管局局长,当时政府只拨付给5000元开办经费,办公用房、办公用品全由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这些具体问题,姚德奇没有向组织讲条件、叫困难。姚德奇不等不靠,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去学、去拼、去钻。两年后,所属三个二级单位分别新建或购买了办公楼,都有了自己宽畅的办公用房,局机关也积蓄了一百多万元资金用来新建办公楼。1993年年底,市政府决定对市中心明清古城路商业街全线进行改造,姚德奇决定把准备要建办公楼的资金全部用到商业门面房的建设上。
在姚德奇的带领下,认真组织,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旧物利用,全员上阵。经过努力奋战,他们在古城路商业街新建仿古商业门面房1万余平方米,使国有资产增值2000余万元。
“90年代初,在我国直管国有公房,普遍实行的是福利性的低房租,形成租不养房,租不养人,根本谈不上房屋的维修和事业的发展。在邓州也是如此,致使国家应得到的租金流入了个人腰包。这种计划下的低租金还带来一个最大的负面现象就是:不少人占着公房不住也不腾出,国有的门面房租赁个人不经营也不交出,从他手里再租给别人充当二房东从中得利。”
鉴于上述情况,姚德奇便向市政府写了报告,提出了商业门面房实行市场价、工商企业用房实行协议价,居民用房在没有进行房改前,租金适当调整的意见,得到了政府领导的赞同。1992年邓州市人民政府下文,批转了他们的报告,从而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实行了门面房竞价拍租,使邓州市房产管理步入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仅商业门面房一年的租金,就比原来翻了四倍多。
这一创新在南阳、河南乃至全国的国有公房经营上是一个新的突破,《国家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南阳日报》纷纷登载了邓州市门面房实行市场价这一消息。南阳各县市和省部分县市房管部门的同志们先后来向姚德奇取经学习,吉林省吉林市房管局局长来信说,“几年来我们一直想办而未办的事你们走在了前头,开创了先河”。
姚德奇在房管局任局长和书记十多年间,手中掌握着几千万的资产和几百万的资金,左右着各类房产案件的处理和房产行政的管理,可以说人财物大权在握。
在落实私改政策后期的遗留问题时,一次一个老熟人找到他说:“有一户是私改时的房产,一直没有解决,如果你能给解决了,三间门面、三间腰房、三间堂屋可以给你一半。老熟人还说什么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姚德奇一听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他。后来经信访科和业务科审查:此户已经作过结案处理,不符合政策,作了不予处理的意見。
在两年的古城路拆扒改造建设中,有些老同志、熟人、朋友和亲戚,也曾对姚德奇说,你可趁此机会想办法低价买一间、二间门面房,将来可是个摇钱树。对他们的“好意”,姚德奇一一拒绝了。别说是门面房就是金地金砖,他也不能动心。
雷锋当年为百姓们做过那么多好事,从未拿过群众的一针一线。在古城路改造中,姚德奇也没有搞一针一地,弄一砖一瓦,没沾过群众的一点便宜。就是在处理其他零星公房中,姚德奇也没有买一间半间房地,在公与私这个问题上清清白白,这样他才问心无愧,心里踏实。
姚德奇说,我是雷锋的战友,也是一个多年受党培养教育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重托,不能用人民给的权力从中捞取任何好处,只有尽心尽力干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弘扬雷锋精神
回地方这些年来,姚德奇不但自己以实际行动努力的践行着雷锋精神,而且经常向干部职工讲述雷锋的事迹,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并结合单位实际,每年都评选不同类型的学雷锋典型,为大家树立起榜样和旗帜。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学雷锋,姚德奇与雷锋团联系,从抚顺购买2000多元的学雷锋各类书籍和雷锋生平事迹图片,分发到局机关和所属二级单位,还让他们办了学雷锋专栏和板报。同时,姚德奇还撰写了《雷锋精神永存》一稿刊登在机关专栏和板报上,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开展。2000年初,在姚德奇的提议下,经班子研究,以房管局集体的名义写了报告,经人武部领导和编外雷锋团研究同意,批准房管局369名干部职工集体加入编外雷锋团,并于2000年3月5日在全市召开的大会上举行了成立房管营授旗仪式。房管营的成立和首批新成员的加入,为编外雷锋团壮大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开创了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和积极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
紧跟其后,单位和个人纷纷写信或来人要求加入编外雷锋团,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系红领巾的少年。截至目前,已发展到20个营、8个直属连排,人数达13000余人,涵盖了工农商学政各个行业,编外雷锋团成为了中原大地学习、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一面鲜艳旗帜。
姚德奇说:“学雷锋永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我作为雷锋的战友,编外雷锋团的政委,责任和使命使我丝毫不能懈怠。我决心在有生之年,带领和组织编外雷锋团全体成员,矢志不渝地学习雷锋、持之以恒地传承雷锋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