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就说出来

2017-03-28 14:05
中学生天地(B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来函同龄人拉拉

他是“当代杂文30家”之一,他是屡获殊荣的媒体与教坛跨界选手,而我最看重的,是他这样命名笔下的文章:《只为苍生说人话》《让灵魂醒着》《这个世界的魂》……对世界和人生,迅雷老师比我更“老司机”;但他又总是诚恳、敏锐、激昂地面对人物、事件、历史,显出年轻人般的气力。那么,让这位60后的“年轻人”与你们说说!

——你们的信使 夏烈

柴灵静同学:

你好!

维特根斯坦曾说,跟聪明人说话是出卖了自己的思想。此刻跟你说话,我也有强烈的这种感觉。我一下就记住了你的名字,“柴静”中间加个“灵”字。你的来函是一篇短短的千字文,但我已感受到你的灵气,以及同龄人不太具备的思想。

你说你平常看很多书,尤其爱看历史、哲学、诗歌。很高兴,我与你同好。我向来认为,一个人从小养成两点:好的品格和好的习惯——尤其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人的成长就不用太担心了。

接下来你所描述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你发现无法与同龄人深入交流,于是,你有了更多的独自思考,“感觉有时很幸福,有时也略有寂寞”。这意味着,“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言之不虚。

你说,每一个沉默的灵魂都有倾诉的渴望,这也是你为什么执着地追寻着“沉默的意义”的原因。这话题让人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自有价值存焉!那么,就在这里一起探讨一回。

如何理解沉默?我认为这两个理解维度都很紧要:向内的、个人层面的;向外的、社会层面的。

个人层面的“沉默”,关乎人的性格以及行事风格。这背后,当然关乎独处和孤独,安静和寂寞。沉默看世界,这大抵是你所言的“内在视觉”的一种。沉默,有时可能是“谋定而后动”的谋定之机,有时可能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生命体悟,有时可能是“静水深流”的深流品格。

而你来函中探讨的“沉默”,更多的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沉默”,即我所说的“社会层面的沉默”。你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例子:德国法西斯用“英雄主义教育”蒙蔽了无数热血少年,而他们的老师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沉默。这让我想起马丁·尼莫拉的名言,他的这段名言铭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告诉我们,面对黑暗,沉默本身就是黑暗,发出声音才是发出光芒——无论是烛光、灯光、火光还是闪电之光。在非常时期,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先哲有云:“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沉默的凡人,也许不知不觉会变成邪恶的同盟。面对社会,面对公共事务,公民是必须发出声音的。这是勇气,这是责任,这是担当。

还记得马拉拉吗?这个“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的巴基斯坦女孩,17岁便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14年),是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15岁那年,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一枪射穿了我的左眼眶,子弹从我的左耳射出”。她顽强地活了下来,继续揭露塔利班政权的极端残暴与邪恶,继续为巴基斯坦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

《我是马拉拉》是马拉拉的自传,在该书的题签中,她写道:“献给所有受到不公正对待却只能保持缄默的女孩。我们同心协力,别人就会听见。”

马拉拉的话说出了现实,表达了宽容,寄寓了希望。在大众沉默之时,必须有人发出声音;在大众踟蹰之时,必须有人迈出脚步。这是艰难艰巨的事业,这是光荣的荆棘路,注定要经历挫折和磨难。

看见了,就说出来。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让我们以黑塞的诗歌《箴言》互勉:

你应同万事萬物/结为姊妹兄弟/让他们贯穿你全身/让你不再能区别哪些是我的/哪些属于你/没有哪颗星、哪片叶应该陨落/你该同他们一起逝去/这样你才会同万事万物/复活于每一刻

2017年3月1日

猜你喜欢
来函同龄人拉拉
拉拉真棒
感觉“被同龄人抛弃”,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来函照登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短耳兔拉拉
本是同龄人 互为好榜样
《杂文选刊》上旬版9月起推出“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