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东
“沙星”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简称,源于其药名中均缀有“沙星”。临床上,沙星类抗菌药物是常见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敏感病原体导致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近年来针对沙星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警示不断出现,其用药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关注。
可能致残:“恐慌”之情可解
研究表明,沙星类抗菌药物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可加剧重症肌无力者的肌无力症状,从而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渐进性肌肉紧张痉挛和步态障碍等疾病。这种情况可在用药后几天内发生。
防范措施:服用沙星类抗菌药物期间,患者一旦出现肌腱、关节、肌肉针样刺痛或麻木感,应及时停药,必要时就医。老年人、器官移植术后患者,或同时应用激素治疗者,应用沙星类抗菌药物更容易发生肌腱炎,需提高警惕。为了减少肌肉酸痛、骨關节疼痛等病变,患者应避免将沙星类抗菌药物与具有潜在肌肉损害作用的他汀类药物联用。
特别提醒动物实验提示,沙星类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故小于18岁未成年者、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神经损害:“防范”在早期
沙星类抗菌药物导致的神经损害通常在使用后几天内发生,即使停药,其损害症状也可持续超过一年,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抑郁等。
防范措施:服药期间有以下症状, 如嗅觉丧失、味觉障碍、精神错乱、癫痫样发作、痉挛、惊厥等, 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就医,换用非沙星类抗菌药物。过敏体质、有癫痫病史、合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高龄(可诱发癫痫样发作)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沙星类抗菌药物。
心脏毒性:虽罕见但严重
沙星类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与剂量正相关的QT间期延长,进而引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虽较罕见,但一旦发生,严重时可致心搏骤停、心跳停止。
防范措施: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低钾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缺血、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等患者应慎用沙星类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合用可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胺碘酮、奎尼丁、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西沙必利、抗精神病药、丙咪嗪、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肝、肾功能损害者也应慎用。
光敏反应:虽“轻微”仍需小心
光敏反应是沙星类抗菌药物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为光暴露部分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水肿、水疱,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
防范措施:常见沙星类抗菌药物光毒性大小依次为:洛美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服用这些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光。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光毒性大的沙星类抗菌药物。每日用药1次者,应晚上服药;白天用药后尽量减少外出,避免紫外线及日光照射;外出时应尽量打伞,涂抹防晒霜。
总之,沙星类抗菌药物不宜大剂量、长疗程使用。高龄老年人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方案,避免蓄积中毒。尽可能口服给药、餐后服药,初始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期间宜多喝水;静脉给药时,需控制滴速和用药剂量,并观察用药后有无不适。
需要说明的是,局部用的沙星类抗菌药物,如滴眼液、滴耳液、眼药膏等,全身吸收极少,如果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太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大众医学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