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刚
《世纪》2017年第1期刊发了杜维善先生口述的《鲜为人知的两岸传书信使》回忆,所记所述,多为杜先生亲历亲为,披露的历史细节,对了解两岸特殊年代的特殊交往的历史,大有裨益。唯其开篇所提“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去世后,写了‘君且去,不须顾!的词”一事,尽管此说近年多见诸报刊,但与相关当事的人回忆和历史真相可能有所不符:毛泽东作词应为改词,所提“君且去,不须顾!”当为“君且去,休回顾”之误,对象也并非为蒋介石。
1971年林彪事件给毛泽东沉重的精神打击,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再加上身患老年性白内障,阅读不便,这对一生手不释卷、酷爱读书的毛泽东来说,极为痛苦。1974年7月,毛泽东到南方武昌、长沙和杭州休养,时间长达近九个月。上述所提毛泽东改词一事,即发生在1975年2月—4月在杭州休养期间。
当时,为照顾毛泽东眼疾,文化部组织北京、上海的京昆演员,在北京为毛泽东专门录制了古诗词演唱磁带,所选曲目,大都为毛泽东喜爱的古典诗词作品,多是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咏唱,或激昂豪放,或悲怆凄婉,前后五套,共计五十九盒,分批送至杭州毛泽东休养处,这些诗词成为毛泽东以耳代目,用来排解内心复杂而又难言状的情感的一种寄托。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即为其中之一。
张元干,南宋著名词人,“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被公认为其压卷之作。毛泽东十分喜爱张元干的这首词,在其晚年指定印制的“大字本”中,就有这首词。
1975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董必武在北京去世,终年89岁。毛泽东和董必武同为中共“一大”代表,感情深厚。董必武逝世的消息传来后,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几天后,毛泽东将此首词的上阕的最后一句“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说原词太伤感了,让录制组重新录制。因此,在存世的磁带中,有8盒磁带上均录有张元干的这首词,录了12遍之多,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艺术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在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更南浦,送君去”,而另有5遍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
至于蒋介石1975年4月5日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后,毛泽东得到消息后,只是平静地表示他知道了,并无其他表示。
毛泽东究竟为谁改词,毛泽东并未有明确的交代。但因改词前后正值两位历史人物离世,而这两位历史人物都同毛泽东有历史渊源,且主题都为送别故人之意。故有毛泽东为蒋介石逝世而改词一说。事实上,综合毛泽东听到董必武和蒋介石逝世的不同表现,毛泽东为董必武逝世而改词当更为可信和合理。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2004年1月版)和《毛泽东年谱(1949—1976)》(逄先知、冯惠主编,2013年12月版),以及《董必武传》(《董必武传》撰写组编,2006年1月版),都采用了毛泽东为董必武逝世而改词的说法。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責任编辑 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