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是第一重要的
【小 传】
钟思思,1987年生,湖南省岳阳市人。车祸瞬间,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患者抵挡袭来的危险,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致敬词】
当危险突如其来,你没有躲闪,而是以自己柔弱的身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承载托付,信守生命,您成了患者心中那位提着油灯巡护的女神,以诚实的光明、博爱的光芒,把南丁格尔的誓言高高举过头顶,照亮每一个黯然的生命。
【人物故事】
单瘦、瓜子脸、腼腆,这是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钟思思留給我们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正是这样一位瘦弱的女孩,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用行动兑现了自己加入医护队伍的承诺。
2013年1月15号,年仅24岁的钟思思随车送患者赴长沙救治。当急救车行至京珠高速岳阳连线一岔路口时,一辆小车突然驶出拐弯,两车相撞,车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受了伤。当时,病人正接受静脉输液,如果受到剧烈撞击,很可能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在撞车的瞬间,钟思思用自己的身体充当安全气囊,双手死死地护着担架,担架直接冲击到她的胸腹部。她死死护住了病人,让原本病情严重的病人没有受到进一步伤害。顾不上自身受伤,她做的第一件事仍是抢救病人,为患者重新穿刺开静脉通道。病人最终得以妥善救治,钟思思却浑身疼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颈部软组织损伤,并伴有水肿、脑震荡、腹部挫伤、左上肢轻微伤。
事后,面对病人和家属的感激,钟思思婉言谢绝了送来的礼物。她说:“当时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也没时间考虑。唯一想到的就是,他是我的病人,病人是第一重要的,我拼死也要把他保护好,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小 传】
余文觉,195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生活艰难的环卫工人,面对捡到的大量现金和银行卡等物品,如数交还失主。
【致敬词】
患病的妻子,微薄的收入,生活的重担没有让你心中的道德天平失衡。面对金钱的诱惑,你将“做人的良心”摆在中央,用手上的扫帚扫除了垃圾,用拾金不昧的行为洁净了人心。【人物故事】
如果没有2014年10月21日发生的那一幕,余文觉可能仍与其他清扫员一样,一天十余次往返自己的责任路段,清扫、捡拾垃圾,默默无闻,毫不起眼。
这天清晨,余文觉同往常一样,五点多就来到湘江三汊矶大桥,清扫桥面。突然,他发现一个黑色挎包躺在大桥机动车道上,打开一看,傻眼了,里面装有厚厚的一叠百元钞票!余文觉心想失主一定会很着急,于是决定站在原地等候失主,可是等了很久,失主也没有出现。怎么办?他一边联系环卫所所长,一边用双手紧紧抱住小包。所长赶来后,大伙一清点,发现包里有2.8万元现金,20多万元的票据,还有银行卡和身份证等物件。
从一张票据上,余文觉找到了一个联系电话,打过去,对方正是焦急万分的失主。原来,清晨失主驾车前往宁乡送货,当行至三汊矶大桥时,放在货物上的挎包由于颠簸,从车窗掉落。挎包失而复得,失主感动不已。
其实,余文觉一家的条件并不好,妻子也曾是一位清扫工,后因工作时被电动车撞伤,造成腿部骨折,无法继续工作。为了老伴的医疗费,余文觉不顾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胆结石等疾病,毅然接过了老伴的扫帚,干起了环卫工作。
事后,当有人问他,面对这么多现金,你就真的不动心?淳朴的余文觉只说了一句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审计“尖兵”
【小 传】
张广明,1971年生,湖南省常德市人。20余年审计生涯无怨无悔,醉心技术研究开发,成为业内行家里手。
【致敬词】
执审如山,清廉似水,几十年如一日,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敬业奉献,虔诚勤勉,镌刻的是自己的大写人生!【人物故事】
走路风风火火,说话粗门大嗓,中等身材的张广明总给人憨厚、朴实的第一印象。
刚到审计局工作,张广明被分配到办公室,负责写材料。他尽心尽责,经常挑灯夜战,10年下来,专业论文获奖证书领了一大摞。
2006年,张广明转岗到审计业务科工作,为了迅速适应新岗位,他常常顾不上年幼的儿子,重病住院的父亲,加班成了常态。只要是他担负的审计项目,或是组织审计技术开发和辅导,他都亲力亲为。
爱琢磨,是张广明的特征。2013年,在对农村数字电影补贴资金开展专项审计时,他就独辟蹊径,找来历史气象资料做成数据库,并辅之以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与放映时间进行计算机比对,结果查出15种不合常理的疑点逐项列出,果断阻止了虚假放映套取补贴的行为。他组织开发的这一计算机审计方法,被审计署作为案例教学课件,在全国推广。张广明也以10多项全国全省公认的计算机审计应用成果,成为湖南省计算机审计领域的领军人才。
审计工作性质特殊,要查账,找问题,就难免会得罪人。张广明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公公正正审计,实事求是处理。”在审计执法中,敢于顶住“说情风”,跳出“人情网”,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敢于披露。这些年来,他先后审计了6名县委书记、县长任期经济责任、涉农专项资金以及政府投资项目,面对层出不穷的说情、引诱,甚至威胁,从不曾动摇过。
头顶钢板的“铁娘子”
【小传】
谷庚秀,1971年生,湖南省郴州市人。真情服务社区居民,换来了社区和谐稳定。
【致敬词】
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你将敬业融入理想,把奉献当成习惯。一声声亲切的“谷丫头”,是社区居民对你二十四载无私付出的褒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心怀大爱,忘我服务,“铁娘子”成了社区一道最美的风景。【人物故事】
“服务社区,就要把居民群众当成自家人。”这是郴州市北湖区金桥社区党委书记谷庚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金桥社区是一个社情民意复杂的社区,流动人口多,盗抢案件时有发生,居民连上班都不敢走夜路。2001年,在金桥社区干了11年的谷庚秀,接手党委书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她每天都抽空和同事到社区,同居民们拉家常,用心去了解大家的难处和需要。慢慢地,居民们开始接纳她,将她当成知心朋友,亲切地叫她“谷丫头”。
居民们的信任,让谷庚秀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她将每家每户的住址、住户的姓名绘制成表格,实行网格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現在金桥社区的治安环境逐渐好转,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2006年,郴州市纺织厂改制移交给金桥社区管理,1300多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一下多了这么多下岗工人,这可急坏了谷庚秀。经过一番调查摸底,她带领大家办起砖厂,帮助30多名下岗工人重新找到了饭碗。带领社区5名干部找项目、找资金,办起食品加工、服装加工、零售批发,解决了820人的就业问题。
2013年,因操劳过度,谷庚秀被查出患有脑膜瘤,放不下社区工作,手术时间被她一拖再拖,最后,她几乎是被家里人“逼”着上了手术台。做了历时9个小时的开颅手术,从此她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头顶钢板的铁娘子。”术后,还没等身体完全康复,她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社区。
稚嫩双手撑起一个家
【小 传】
朱明志,1995年生,湖南省郴州市人,从小照顾残疾母亲。
【致敬词】
小小少年,挑起照顾瘫痪母亲的重任,更兼刻苦好学、努力上进,孝到极致、成绩优秀,这背后是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90后男孩的至诚大孝和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在朱明志的记忆中,家是从他五岁那年破碎的,那一年,妈妈不小心从二楼摔下,落下终生残疾,瘫痪在床。爸爸无法忍受生活的重压,外出打工一去多年音讯全无。
那一年开始,朱明志就成为家庭的小小男子汉,用他稚嫩的双手,照顾瘫痪的妈妈。每天打水给母亲洗脸洗脚,年幼的他还端不动脸盆只能在地上拖。妈妈坐在轮椅上含着泪教小明志换煤球、淘米、煮饭、洗菜、炒菜;甚至给妈妈擦洗身子,倒大小便……当别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快乐时光时,朱明志却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用他稚嫩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家庭的重担并没有拖垮小明志的学业,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永兴一中。去县城上学,妈妈怎么办?那一年,这个14岁的少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着妈妈上高中!学校知道朱明志的特殊情况后,为他们母子单独安排了一间宿舍。从此每天中午、下午一下课,朱明志就赶紧带着饭钵往食堂跑,陪妈妈吃饭、做完家务,又赶回教室学习。周末和假期,就到书店打零工赚生活费,还能兼顾看书学知识吸取精神食粮。生活虽然清贫,但明志觉得,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再清苦艰难的生活,家,也是完整的!
平凡而伟大的坚守
【小 传】
李金娥,1954年生,湖南省岳阳市人。30多年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抚养女儿、赡养公婆。
【致敬词】
30多年“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青丝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你把家的责任坚持做到了极致。
【人物故事】
1982年12月5号的早上,岳阳市湖滨园艺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李金娥像往常一样,目送丈夫王四生出门,没想到刚给3岁的女儿喂完饭,乡邻就慌忙跑来通知,丈夫开车途经南津港大堤时遭遇塌方,连车带人被卷入堤底。听到这消息,李金娥感觉天旋地转,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忙活丈夫的抢救,经多方营救,丈夫虽捡回一条性命,但从颈椎以下失去知觉。抱着年幼的女儿,看着年迈的公婆,守着高位截瘫的老公,当年才28岁的李金娥开始了漫长的坚守。
每天,李金娥喂完女儿,服侍完公婆,再专门为丈夫弄早餐。丈夫手脚不能动,她要一口口地喂饭。尤其是背丈夫去洗澡,对于瘦弱的李金娥来说,更是一场重大挑战,每次艰难地把丈夫背到浴室,已经是浑身酸痛,但丝毫不敢松气,怕稍不留神,无法支撑身体的丈夫就可能溜到地上,为此,她只得将丈夫绑在椅子上洗澡。丈夫在浴室内待久了呼吸困难,必须赶快洗完,再一步步挪动背到床上。安顿好丈夫,她再里里外外处理家务,忙完常常已经是半夜了。劳累了一天的李金娥,仍不能安睡——照顾睡在身边幼小的女儿,照看旁边床上瘫痪的丈夫。
家里顶梁柱倒下了,瘦小的李金娥成了养家的顶梁柱。在照顾好丈夫、女儿公婆的同时,她独自耕种了几亩果林,喂猪、养鸡、养鸭,拼尽全力为这个家多赚一分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卧床三十多年的丈夫在她细心的照料下,从无大病小灾,甚至没生过褥疮,上孝公公婆婆养老送终安息九泉,下抚幼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小 传】
田工,1947年生,湖南省常德市人。一等伤残退伍军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义举,带动周围的人加入他的爱心团队。
【致敬词】
你用拐杖支撑身躯,用信仰支撑人生;你热心公益,扶老帮贫,日行一善,胜似日进斗金;凡人善举,立人达人。你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你用向善的力量将人性的光芒点亮。【人物故事】
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的一个农贸市场上,每天清晨都有一位拄着双拐,清理垃圾的老人,他就是一等伤残退伍军人、68岁的田工。
1971年,24岁的田工在扑救火灾中负伤,导致右腿高位截肢,是战友和众多好心人捐献的七千多毫升血液,给了田工第二次生命。
田工说:“在我的身体内,流淌着无数爱心人的血液,虽然我无法一一报答他们,但我要回报社会,要把我的第二次生命再献给党和人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1981年,田工主动放弃安排工作机会,退伍回到地方。当他看到家附近的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生大批垃圾时,便拿起了扫帚,默默地开始了清扫。这份分文不取的工作,他坚持了整整34年。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成立了田工党员服务队、田工爱心志愿队,建起了田工爱心屋,更多的“田工”行动了起来。
田工一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他的伤残抚恤金和妻子打短工的收入。可生活俭朴的田工,对社区里的困难群众却很大方。居民姚跃林三年前做心脏手术,费用缺口大,田工得知后,当即捐了1万元。他还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王秀兰,老人病逝,田工拿出1000元抚恤金,为老人张罗了后事。多年来,田工各类捐款总额达到11万元,义务巡讲270多场次。
常德诗墙,是市民们最爱来的地方,其中1262幅書画版,是田工用14年一点一点编排雕刻出来的。他通过这种形式,向人们讲述中日常德会战背后的故事。
“真汉子”
【小传】
吴东兴,1958年生,湖南省株洲市人。临危不惧救路人,见义勇为擒小偷,被职工和群众称为“真汉子”。
【致敬词】
在稍有不慎就车毁人亡的悬崖边,你冲锋陷阵,只想着如何救人;面对歹徒喷射的辣椒水,你勇往直前,只为擒住盗贼。危急时刻,你总能挺身而出,用瞬间的选择,维护正义,担当道义,把平安留给芸芸众生。【人物故事】
2005年12月一个寒冷的下午,吴东兴接到120急救电话,说是一名妇女被一辆公交车紧紧地压在轮胎下,生命垂危。放下电话,吴东兴紧急赶赴现场。只听见妇女呻吟声越来越弱,旁人都束手无策,因为那辆公交车是半挂在悬崖边,稍有不慎,随时有可能掉落悬崖。
顾不上自身的危险,吴东兴小心翼翼地来到车底,用手将冻硬的泥土一撮一撮扒开,手被磨出了鲜血。围观的群众被他的勇气所感染,纷纷加入了救人行列。经过众人的齐心协心,受伤妇女得以营救,几乎就在同一瞬间,那辆半挂在悬崖边上的公交车失去平衡,翻滚下山崖。
2013年3月27日下午,在小区楼道口,吴东兴发现两个形迹可疑的年轻人,联想到小区最近盗窃频发,警觉的他悄悄尾随观察。当看到其中一人上楼试图撬开一户居民的防盗门时,吴东兴立即拨打了110报警。两人发现行迹暴露后,撒腿逃跑,吴东兴追了上去,一把死死地揪住一名小偷不放。气急败坏的小偷拿出辣椒水,对着吴东兴就是一顿乱喷。瞬间,吴东兴眼睛睁不开,呼吸顿感困难,但关键时刻,他仍然没有松手,拼尽全力将小偷牢牢摁倒在地,最终,与闻讯赶来的民警一起,将小偷抓捕归案。在搏斗中,他的手、眼睛等多处受伤。
一辈子做好事
【小 传】
杨庆林,1941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年逾古稀奋不顾身参与救火,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倒在救火现场。
【致敬词】
一个平凡的人,一颗热忱的心,却在紧要关头,迸发出人性的光辉。古稀之年,熊熊烈火中,你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用自己无私的情义,留存了别人的家庭。危急时刻,方显良知大爱;凡人善举,亦能感天动地!【人物故事】
2014年1月2日这天,正在家里准备两天后老伴70大寿宴席的杨庆林,突然听到邻居家传来一阵阵急促的救火声。听到呼声后,杨庆林立即丢下手中的活儿,提着水桶就往隔壁家跑去。现场火势非常猛烈,火苗不断地往上蹿,杨老率先冲进屋内泼水救火。由于水源离起火地点较远,一只水桶盛满水重达好几十斤,来回折腾多次后,老人因心力交瘁,体力严重透支倒了下去。当闻讯赶来的邻居将他抬至屋外时,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死,老人停止了呼吸。
杨庆林老人是长沙市岳麓区含浦街道九江村的一名低保户,几年前,大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妇也离家出走,留下了十几岁的孙女。老两口带着孙女,居住在老式的土砖屋内。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老人从没忘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枯水季节,帮助邻居种田放水;田间地头,清理路边垃圾;村里红白喜事,他也都会帮上一把,而且一定是帮主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妥后才走。村支书袁建国感慨地说:“虽然杨老屋里条件不好,但隔壁邻居不管哪个有困难,他都会搭把手,没想到那回却是他最后一次做好事了。”
如今,善良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剩下已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伴和未成年的孙女。逝者已矣,英魂长存。杨庆林老人一生质朴,从未说过惊天动地的话语,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温暖而持久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