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洁+郑小丽+周建群
摘 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廊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优势,金融服务业作为支撑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的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廊坊市应积极提高融资能力,优化调整金融结构,加快金融多元化创新,进而持续不断的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服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03
1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廊坊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下,区位优势凸显。在京津产业外溢的带动下,廊坊市经济增速明显,各类经济指标日趋河北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调整,11∶54∶35的比例逐渐构建出金字塔型产业体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匀速保持在11.30%的比例。整体金融实力增强,金融业态逐渐齐全,商业银行26家,保险公司30家,证券营业部1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07家,小额信贷机构53家,典当行18家,财务公司1家,日渐形成功能齐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金融布局。
2015年以来,为了积极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廊坊市金融系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金融指标走在河北省的前列。截止到去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11亿元,比年初增长27.4%,增速稳居全省第一;各项贷款余额3421亿元,比年初增长30.6%,增速也居全省第一;2015全年,外汇收支78亿美元,跨境人民币业务149亿元,居全省第三;金融业年纳税27.3亿元,增长24.7%,占廊坊市6.2%,纳税行业排名第四,金融环境日渐优化。
同时,为加速提升全省的金融服务效率,河北省规划建设“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廊坊市为“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日渐形成明确的金融定位。
2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在金融发展贡献度、金融发展结构、金融多元化创新方面仍存在深层次问题,本文结合廊坊区位发展定位,从金融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对上述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2.1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偏低
尽管廊坊市金融指标居全省前列,但是,廊坊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却没有对廊坊市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虽然廊坊市地处京津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但在行政区划上却隶属河北,与京津发达的金融环境相比,河北省金融体制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也是被动的追随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并没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的主导作用,所以,廊坊市金融服务业仍需深化改革。
2.2 金融结构发展相对单一
廊坊市经济发展虽然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在融资结构上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不高,融资结构相对单一。事实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廊坊市也意识到作为主要助推力量的金融服务业,如果单纯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将极其不利于经济快速有效转型。廊坊市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银行间接融资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中的稳定性和主导型地位,这样,一方面会使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风险性;另一方面会继续扩大区域性产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差异;再者,还会增加银行资金体系回笼的风险系数。
相比较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的成本其实更低,并且非常有利于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廊坊市大力构建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多样化层次化的金融发展结构,拓宽资本汇聚渠道,提供丰富便捷的融资方案。廊坊市虽然依托金融改革的政策优势,在直接融资渠道和新兴金融机构建设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在规模和种类上依然不够丰富,直接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也相对不足。
2.3 金融多元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河北省规划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态势下,河北省在金融改革上已赋予廊坊市极大的政策空间,要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就要求金融服务业具有多元化、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从河北省出台支持政策的过程来看,廊坊市金融改革虽然有了一定的创新,但创新方向更多的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引进和设置上,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力仍然不足,金融机构经营依然呈现趋同化。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创新环境不够优化,創新人才相对匮乏,创新产品形式单一,创新规模较小,创新层次性不强,创新科技含量低下。
3 廊坊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升路径
3.1 全方位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利用地理优势,把握京津冀协同规划机遇,在地铁和新机场建设契机下,营造惠商利民的金融发展环境,将金融环境与地理优势融为一体,形成金融服务优质竞争力,形成区域梯度差。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银企对接渠道、丰富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提高非法集资打击力度,优化金融环境。同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优质信用环境。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联动多部门信息共享,重点打造企业信用体系,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信用综合管理体系。
3.2 借助金融投入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提升金融形势研判能力,随时关注金融政策的波动,为金融投入方向提供快速准确的判断,找准实体经济投资缺口。其次,继续发挥国有银行的规模报酬优势,完善重大项目信息融通机制,提升新机场、万庄经济区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再次,打造多层次银企对接平台,创新对接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利用好再贴现、再贷款等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重点关注小微、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最后,拓宽票据融资渠道,加强外汇资金集中运作管理,积极推进涉外经济的迅速发展。
3.3 重视直接融资,降低债务杠杆
3.3.1 多层次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借助某些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优势,加大上市政策宣传力度,多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地逐步推进各类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银行依靠“投贷联动”等融资扶持手段,重点鼓励科技型创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
3.3.2 落实推动债券融资渠道
全面落实贯彻《金融支持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大非金融类企业债券融资的推介力度,逐步提升企业的认知度,完善债券融资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券融资工具的全面使用。
3.3.3 积极扶持投资基金设立
积极推动企业与各类投资基金公司的接洽合作,正面扶持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的设立。
3.3.4 利用产权交易推动股权融资
利用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如北京产权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河北产权交易中心等周边区域市场资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非上市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金融资产交易、文化产权交易、股权场外交易,促進区域间股权流动,提高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能力。
3.4 调整金融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领会宏观评估政策框架,推动信贷总额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金融结构,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多渠道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倾斜。甄别不同行业的信贷需求,区别对待,针对性有步骤的促进产业升级,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趋势,重点发展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如新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产能过剩行业借助金融机构并购贷款业务进行兼并重组,综合授信新的重组企业。积极支持居民合理性住房贷款需求,有效落实差异化住房信贷业务。
3.5 防范金融风险,巩固金融稳定
加强风险预警机制,警惕交叉性、跨市场金融风险,加大重点行业和企业的风险排查力度,增强对票据类业务、新兴理财方式、连环担保、第三方支付、民间资本借贷等业务领域的风险关注,动态追踪资产扩张较快、轻资产类企业的资金动向。尝试构建债权银行为主导的共进退机制,强化风险会诊体制,鼓励金融机构不断贷、不压贷,共同协助企业渡过关键性难关。持续深化推进银、证、保稳定评估工作,定期排查风险隐患,严肃查办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金融系统依法合规高效经营,降低金融风险。
3.6 加强创新力度,实现多元化发展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探索金融一体化发展模式。尝试建立京津冀金融实验区,确保区域内的金融资金的统一调度、统一结算,设立跨区域审贷中心,建立跨区域大区商业银行分行,打造金融产品创新统一平台。
整合区域区域资源,完善区域性担保机构功能,提升担保实力,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探索小微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加大对弱势企业和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担保方式。设立完善三农贷款准备金,积极补偿符合条件的三农贷款风险损失,鼓励贴息优惠利率的三农贷款,面向有资金回转能力并且符合支持政策的农业企业提供应急转贷业务,针对部分无抵押能力的农户开展小额贷款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田雪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廊坊市金融发展研究[J].质量管理,2015,(10):5354.
[2]孙立祥,赵明义等.创新金融服务后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一首都经济圈建设环境下的廊坊金融后台服务问题研究[C].区位优势与协同创新——京津廊一体化研讨会议(环首都沿渤海第10次论坛)论文集,廊坊: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5.
[3]曹建强,高秀存等.基于主成分回归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廊坊地区为例[J].华北金融,2014,(8):2932.
[4]陈杰.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