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伦 潘迎辉 钱 明/江苏省泰州市农业委员会
寻求“培与训”的精准结合
黄康伦 潘迎辉 钱 明/江苏省泰州市农业委员会
培育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农民培育实训基地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教学体系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能为学员提供操作训练,以此为契机提高学员实践技能的场所。自2016年以来泰州市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新要求,在“训学结合”、“精准培育”方面着手,逐渐形成了与产业发展相衔接,与培育需求相一致,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培训实训基地。泰州市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17个,其中兴化市6个,泰兴市4个,靖江市4个,姜堰区3个。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广校依托现有的学训基地,先后组织7500多名学员学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培育实训基地功能定位。培育功能:实训基地的培育功能各异,其中产业园突出引导作用,通过基地观摩、实训,更新学员的经营观念,提升学员的经营技能,充分发挥产业园“服务、培训、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经营主体(一定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社,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突出帮扶作用,通过“现身说法、结对帮扶”等措施,增强学员创业信心,促进学员学以致用,充分发挥示范基地“传、帮、带”功能;农业龙头企业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并不断探索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模式。管理机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训基地采用政府兴建,部门管理、市场化运作经营模式,管理上明确各市(区)农技推广中心为指导单位,各专业站为责任单位。经营上实行品种统一区划,技术归口指导,经营自负盈亏。其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园区除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安排专家指导外,划设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引导学员学以致用;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转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配合学校对学员开展观摩培训和结对帮扶工作,引导学员创业就业。农头企业管理机制则是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开展,依靠与各地区农广校签订的协议开展完成相应规定动作,组织学员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并无偿提供相应技术服务,通过公司内部技术人员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实训。
整合资源。各地充分利用省级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省级科技入户示范基地的资源,将它们作为各地实训基地首选单位,对符合实训基地条件经各地农广校认定后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公开遴选。年初,各市(区)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求,通过相关网页发布当年农民实训基地遴选公告,鼓励符合申报条件的基地积极申报,组织专家对基地资质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在相关网站予以公示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专项扶持。对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各地对遴选的基地给予相应的扶持措施。各市(区)对已建立实训基地开展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实训基地培训师资队伍、教学场所和设备等,对实训基地培训工作开展较好基地给予一定补助。例如:兴化市对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除江苏省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兴化市粮食产业园不予补贴外)给予3万元的补助。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对于增长学员见识、优化配置培训资源、提高学员实践操作技能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能,内部设施使用捉襟见肘。实训基地建设尚属起步,在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经调查走访,泰州市部分实训基地缺少培训教室,较难达到学练结合;有的不能提供食宿,学员往返于基地与教室;有的实训基地只能让学员见习,不能动手操作,对于所学能容难以消化。
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有待加强,教学模式亟待转变。实训基地运行属于消耗型教学,在组织学员实训时,相当一部分实训资源和实训教具是一次性使用,比如农药、化肥、饲料等,都属于消耗品;当得不到相应的资金补助,又无法产生经济效益时,实训基地承担实训任务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难以达到培训目的。
实训基地师资配备缺乏,基地管理不够规范。总体上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师资配备、综合素质都略显不足,既能集中讲授、又能现场指导的更是匮乏,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实训基地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致使基地服务质量在低水平上徘徊。
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实训基地位于农民培训的末端,但却是最拉近培训对象与生产现场的最重要的场所,需要各级政府予以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倾斜和扶持。但是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产业发展的脱节性使得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有限,制约了实训基地发展。
培育基地的建设思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可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认定挂牌,紧紧围绕各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培育基地的建设原则。产业专业化强;业务技术领先;示范引领作用大;符合农民教育实训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综合发展的道路,与泰州市农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协议,实现实训基地圈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宗旨,力求基地实现全面物联网操控,同时加强社会监督。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训基地的政策与经费扶持力度。各地政府要鼓励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主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任务,并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用于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耗的实训资源等;建议省制定出台《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的有关补贴标准。
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提升专职人员综合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实习基地的管理,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每个实训基地,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学员守则、生产实践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制度等;农广校要定期把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和专职管理人员集中组织培训,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学员。
创新实训基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员专业技能为目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并使学员可以从中获得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在实训基地中除了能够完成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能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这对于学员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不断改革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彰显示范辐射功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其应当承担起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实训基地要向广大农民学员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示范,使农民也享受到实训基地建设带来的好处。实训基地还要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生产提供技术跟踪服务,为农民探索致富新门路,为农村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