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齐齐哈尔161006)
粳稻龙粳39、龙粳31不同混播比例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传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齐齐哈尔161006)
将龙粳39、龙粳31两个品种混合种植既保留了龙粳31秆强抗倒的优良性状,又弥补了其分蘖力不足的不良性状,为此研究了龙粳39、龙粳31不同混播比例对水稻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按4∶6比例混种,能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加水稻茎蘖数,产量达9232.45kg/hm2。
粳稻;混播比例;产质量
龙粳39、龙粳31是黑龙江省第3积温带晚熟组的2个优质粳稻品种,龙粳39具有穗位整齐、强分蘖的优点[1],又具有难以克服的秸秆弱易倒伏的缺点;龙粳31出米率高,整精米率在71.6%~71.8%之间,秆强抗倒[2],但分蘖力差。龙粳39、龙粳31生育期相同、株高相近、粒型相似,利用生物多样性混合种植不仅克服了龙粳39秆软易倒的缺点,而且保留了其分蘖力强、米质优的优良性状,实现2个品种优点相互弥补、缺点相互克服[3],目前2个品种混种的栽培方式已经在黑龙江省第3积温带广泛应用。本文通过研究龙粳39、龙粳31不同混播比例对水稻群体产量、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混播比例,为构建更为合理的群体,提高水稻的综合产能及品质提供技术支持[3]。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粳稻品种龙粳39、龙粳31。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试验田进行。设龙粳39、龙粳31混合播量比例5∶5、4∶6、3∶7及龙粳39、龙粳31清种共5个处理。4月15日播种,采用纸盘育苗。5月24日人工摆栽,插植密度30.0cm×13.3cm,每穴4~5基本苗。施肥方式:每hm2施纯氮110kg、磷(P2O5)70kg、钾(K2O)70kg。氮肥的40%、全部磷肥和钾肥的50%作底肥,其余作追肥施用。试验采用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20m2。
每区连续定点20穴,成熟期调查其株高、分蘖数及植株倾斜角,计算平均数;成熟期各处理调查有效穗数,每区查30穴,计算每穴平均穗数,以平均穗数为标准,取代表性植株5穴,测定其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每区实收,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考察各处理稻米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粗蛋白质含量和食味评分,各指标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标准(NY 147-88)米质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特性及植株倾斜角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龙粳39、龙粳31株高相近,按不同比例混种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龙粳39清种分蘖力最强,龙粳31清种分蘖力最差,混种后分蘖力随着龙粳39所占比例的减少而降低。龙粳31清种时成熟期植株倾斜角87°,抗倒伏能力最强,龙粳39清种时成熟期植株倾斜角24°,抗倒伏能力最弱,混种后随着龙粳31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龙粳39、龙粳31按3∶7与4∶6比例混种,倾斜角分别为79°、73°,与龙粳31清种87°的倾斜角差异不显著,而增加到5∶5的比例时倾斜角减小到42°,容易倒伏。由此看来,龙粳39、龙粳31按3∶7与4∶6的比例混合种植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群体的抗倒伏能力。
表1 水稻群体的株高、分蘖特性及植株倾斜角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龙粳39单位面积穗数最多,龙粳31单位面积穗数最少,并且二者差异显著,混种后单位面积穗数居于二者之间,随着龙粳39混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混种后实测产量均高于龙粳39清种、龙粳31清种,以龙粳39、龙粳31混种比例4∶6时最高,原因是龙粳39清种与5∶5比例混种,出现了群体倒伏导致产量损失,龙粳31清种因穗数不足影响了群体产量。
表2 不同混种比例的水稻产量及构成
2.3 不同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龙粳39、龙粳31都是国标二级优质稻米,食味评分均在80分以上,二者混种后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食味评分居于该两品种之间,处理之间多数性状差异不显著(表3)。由此说明龙粳39、龙粳31混种对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
表3 不同比例混种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混种是稻米高产、高效、优质生产切实可行的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9、龙粳31按不同比例混种,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按3∶7与4∶6的比例混合种植成熟期植株倾斜角分别为79°、73°,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群体的抗倒伏能力;按4∶6比例混合种植,与清种龙粳31比较增加了茎蘖数,与清种龙粳39比较提高了抗倒伏性能,而且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产量达9232.45kg/hm2;混种对稻米品质影响差异不显著。
[1] 王瑞英.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龙粳39的选育[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7):167-168
[2] 乔新.寒地优质早粳超级稻龙粳31号[J].中国农技推广,2012(4):17-18
[3] 刘传增.粳稻龙粳31号、龙粳39号混种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5(6):53-54
2016-12-21)